建城第十二日的清晨,灵田区的薄雾还没散尽,鹿鸣族的猎手们就扛着骨犁,在刚平整好的五亩灵田里来回翻地 —— 黑褐色的泥土被翻起,带着湿润的灵气,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土香。不远处,张老栓背着个旧布包,蹲在田埂上,手指反复摩挲着土壤,眼里满是激动,这是他作为难民来到新城后,第一次主动走到灵田边。
张老栓原是山下村落的老农,逃难时藏了半包高产稻种,那是他祖辈传下来的良种,据说在肥田上能收两季,只是之前颠沛流离,没敢拿出来。如今见新城灵田土壤肥沃,又有灵气滋养,终于忍不住打开布包,露出里面颗粒饱满、泛着淡金光泽的稻种:“李首领,俺这有包稻种,叫‘金穗子’,要是种在这灵田里,俺估摸着,一年能收三季!”
李猛刚巡完城墙,闻言立马凑过来 —— 他早担心新城人口增多后粮食不够,此刻见张老栓拿出稻种,眼里亮了起来:“张老栓,这稻种真能收三季?别是俺们没种过,糟蹋了好种子。”
“错不了!” 张老栓抓起一把稻种,对着晨光晃了晃,“这‘金穗子’耐旱又耐肥,俺祖辈在山下种过,好地能收两季。现在这灵田,孙伯说土肥得流油,云瑶丫头的灵气还能养着,再加上河边水源足,一年三季稳当!”
孙老药这时提着药箱走来,蹲下身捏了把灵田土,又从箱里取出个瓷瓶,倒出几滴检测灵液滴在土上 —— 灵液瞬间变成淡绿色,他点头道:“灵田土壤肥力是普通田的三倍,还含着淡淡的灵气,能促进稻子生长,确实适合种高产稻。” 云瑶也凑过来,指尖凝出一缕灵气,轻轻扫过土层:“我用灵气给土壤润一遍,能让稻种发芽快,还能防虫害。”
消息传开,各族都来帮忙 —— 人族的汉子们接过骨犁,跟着鹿鸣族学翻地,犁过的田垄又直又匀;蕨蓝带着族里人,把编好的草绳铺在田埂边,防止浇水时泥土流失;孩子们则围在张老栓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手里的稻种,丫丫还伸出小手,想帮着数颗粒:“张爷爷,这稻子长出来,是不是能结好多米?”
张老栓笑得满脸皱纹,把稻种分给众人,教他们怎么播种:“每颗种子间距五寸,埋土半寸深,浇足河水,等发芽后再用灵田水浇三遍,灵气能顺着根往秆子里走,抽穗时就壮实!” 他边说边弯腰示范,手指在土里挖个小坑,放进三粒稻种,再轻轻覆上土,动作娴熟又认真。
马大壮原本担心种稻子会占了肥羊草的地,凑过来问:“张老栓,这稻子收了,秸秆能喂羊不?俺的羊群还等着草呢。” 张老栓拍着他的肩:“放心!‘金穗子’的秸秆又软又有养分,比肥羊草还合羊的口味,收完稻子,秸秆全给你留着,既收了米,又不耽误喂羊!” 马大壮这才放了心,还主动让羊倌帮忙运河水浇田。
播种的过程热闹又有序 —— 云瑶沿着田垄走,指尖灵气丝渗入土壤,每片播种的地块都罩上一层淡青微光;孙老药则在田边搭了个小棚,每天观察稻种发芽情况,还熬了些稀释的灵草汁,说等秧苗长出来浇上,能防稻飞虱;张老栓则每天天不亮就去灵田,查看土壤湿度,遇上天晴就喊人浇水,遇上下雨就指导大家挖沟排水,比照看自家孙辈还上心。
五天后,灵田里冒出了嫩绿色的秧苗,密密麻麻的,像给灵田铺了层绿毯。张老栓蹲在田边,拔起一株秧苗,看了看根部 —— 白色的根须又密又长,沾着带灵气的泥土,他笑着对围过来的人说:“你们看这根须,比普通田的壮一倍!照这长势,四十天就能抽穗,六十天就能收割,收完紧接着种第二季,冬天再用灵气保着苗,第三季过年前后也能收,一年三季,错不了!”
李猛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心里踏实了不少:“有这三季稻,咱们新城的粮食就够吃了!以后建城、抗魔,再也不用愁没米下锅,大伙也能更安心地把家建好!”
傍晚时分,灵田边的水渠里水流潺潺,秧苗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透着勃勃生机。孩子们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帮着张老栓捡田里的小石子;张老栓则坐在田边,望着秧苗,嘴里念叨着:“好好长,等收了稻,让大伙都吃上白米饭!”
夜色降临时,灵田旁还留着两盏马灯 —— 张老栓和鹿鸣族的一个猎手守在那,说要看看夜里秧苗的长势。李猛路过时,见他裹着粗布衫还在田边转悠,递过一碗热灵草汤:“张老栓,辛苦了!等稻子丰收,第一个请你吃白米饭。”
张老栓接过汤,喝了一口,眼里满是憧憬:“俺这辈子种了一辈子稻,就盼着能有块好地,种出能收三季的稻子。现在这新城,有好地,有好人,俺的心愿总算要实现了!”
灵田里的秧苗在月光下泛着淡绿微光,仿佛也在回应着这份期待 —— 它们不仅是一粒粒稻种,更是新城安稳生活的希望,是各族同胞齐心共建家园的见证。待到来年丰收时,这灵田里的金穗,定会为新城添上最踏实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