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刚过,瓦窑堡兵工厂的年味尚未完全散去,但一种新的、更加紧迫的气氛已经开始在厂区弥漫。各车间和卫星加工点早已全面复工,机器轰鸣,炉火熊熊,但林烽知道,光有热火朝天的干劲还不够,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战略方向和周密可行的生产计划。
这天,在厂部那间最大的会议室里,墙上挂起了一张崭新的、巨大的春季(2月至4月)生产计划表。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家泉次郎、牛大力、杨永军等所有核心骨干,以及各主要车间和加工点的负责人齐聚一堂,每个人的表情都严肃而专注。
“同志们,年过完了,该收心干活了!”林烽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用一根细木棍指向墙上的计划表,“这是咱们1941年春季,未来三个月的生产总目标!今年的形势,大家心里都有数,鬼子亡我之心不死,扫荡会更频繁,装备也会更新。根据上级指示和前线的迫切需求,咱们春季生产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四个字——”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重重地吐出那四个字:“反坦优先!”
“反坦优先?”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对!反坦优先!”林烽用木棍敲了敲计划表上几个被特意加粗、用红圈标注的项目,“鬼子靠什么在平原地区横冲直撞?靠的就是他们的坦克、装甲车!咱们的步兵兄弟,不能总靠血肉之躯去扛!所以,春季这三个月,咱们要集中力量,优先保障所有反坦克武器的生产!要把咱们的‘铁拳’和‘破甲弹’,像下饺子一样给我造出来!”
他开始详细解读计划表上的关键数据,声音洪亮,条理清晰:
“核心反坦克装备:”
“‘铁拳’60毫米火箭筒,月产三百具!”林烽首先抛出了这个惊人的数字。
“三百具?!”连一向沉稳的杨永军都忍不住惊呼出声,他扶了扶眼镜,脸上写满了压力。之前拼尽全力,日产才稳定在二十五具,月产也就七百多具,这直接翻了两倍还多!
林烽看向他:“杨工,我知道压力大。但前线每个步兵班都盼着能有这么一件打坦克的硬家伙!你的火箭筒小组要扩编,生产线要进一步优化,苏婉会全力协调人员和物料给你!有没有信心?”
杨永军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虽然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厂长,有!我们火箭筒小组,保证完成任务!就算不吃不睡,也要把这三百具筒子造出来!”
“好!”林烽赞许地点点头,继续道,“配套的60毫米火箭弹,月产一千枚!王老铁,弹体锻压和战斗部成型,你这边的压力也不小。”
王老铁嘬了口烟袋,瓮声瓮气地说:“厂长放心!俺们锻工车间就是块铁疙瘩,也能给它榨出油来!一千枚弹,没问题!”
“‘破甲-1型’破甲弹,月产维持一千五百枚!老张,这部分还是你来抓总,尤其要注意回收弹壳的修复和再利用,节约铜料。”
老张沉稳地点点头:“明白,厂长。俺会安排好,确保质量和数量。”
“其他反坦克及爆炸物:”
“反坦克磁性炸弹,月产两百枚!”
“地雷,月产一千六百枚!”
“手榴弹,月产三千三百枚!”林烽念着这些数字,“这些虽然是传统装备,但在防御和近战中作用巨大,一样不能松懈!”
牛大力听到这里,插嘴道:“厂长,地雷和手榴弹俺明白,可这磁性炸弹……俺总觉得贴上去太危险,不如咱的‘铁拳’隔着老远就能招呼!”
林烽解释道:“大力,各有各的用处。‘铁拳’是明面上的硬杠,磁性炸弹是暗地里的奇招。巷战、夜袭,摸到鬼子坦克边上给它‘贴个膏药’,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多一样家伙,前线就多一种打法!”
“常规装备,保障基础:”
在强调了反坦克优先后,林烽开始部署其他常规武器的生产,这些是维持部队战斗力的基础,同样不能放松。
“81式-2型步枪,月产一千二百二十支!”
“37式冲锋枪,月产三百五十支!”
“37式重机枪,月产三十五挺!”(包含改良的-2型)
“81式狙击步枪,月产五十支!”
“56式半自动步枪,月产一百七十支!”
“各类子弹,月产二十二万发!其中穿甲子弹七千发!”
“高射机枪,月产十门,配套13.2毫米子弹一万发!”林烽特意点了点这一项,“鬼子飞机也越来越嚣张,咱们的防空不能松懈!”
“炮兵装备,持续输出:”
“仿制82毫米迫击炮,月产三十五门,炮弹六百五十发!”
“轻型62毫米迫击炮,月产五十一门,炮弹五百发!”(适应山区游击战需求)
“‘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月产七门,炮弹三百三十发!”(攻坚利器)
“无烟火药,月产三千斤!这是所有弹药的基础,必须稳定供应!”
“重火力,稳步提升:”
“102毫米八管火箭炮(39式-2型),月产五具!”林烽念出这个数字时,老张和参与发射架生产的东沟点负责人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配套火箭炮弹,月产三百发!”(包含新式的增程弹)
“同时,”林烽强调,“预生产工作不能停!每月照常储备39式火箭炮的发射管三十根,炮弹尾翼五十套!存入地下仓库,为应对突发需求和未来扩产做好准备!”
这一长串详细到具体数字的生产计划念下来,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任务量之大,要求之高,远超去年任何一个时期!
牛大力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倒吸一口凉气:“俺的个乖乖!这么多东西……厂长,咱们这三个月,是要把家底儿都掏空啊?”
苏婉适时地站起身,拿着物资清单,冷静地分析道:“厂长,同志们,根据我们的库存和预计的原料供应(包括自产和少量采购),如果各车间、各加工点能够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物料方面是基本可以保障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生产效率和组织协调。”
林烽接过话头,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苏婉同志说得对!任务确实艰巨,但并非不可能完成!我们有了七个卫星加工点分散风险,有了更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有了去年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反坦克!”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这不是我林烽一个人的计划,这是咱们瓦窑堡兵工厂对前线将士的承诺!是对牺牲战友的交代!是对所有期盼胜利的同胞的责任!各车间、各加工点,立刻根据总计划,分解任务,制定自己的生产进度表!遇到问题,及时上报,全厂协调解决!我们要打的,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攻坚战!”
“确保反坦与常规装备双线供应,一个都不能少!”林烽用这句话为会议做了总结。
会议结束后,整个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以更高的精度和速度运转起来。计划表被迅速复制,张贴到每一个车间和加工点的墙上。
杨永军的火箭筒生产线开始了新一轮的优化和扩编,人手增加了近一倍,新的专用工具不断被设计制作出来。
王老铁的锻工车间,炉火几乎日夜不息,锻锤的轰鸣声更加密集。
老张穿梭在各个枪炮车间,协调进度,解决技术难题。
牛大力带着警卫排,不仅负责安全,还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繁重的物料搬运工作,用他的话说:“俺多流点汗,前线的弟兄就能少流点血!”
苏婉的办公室成了信息枢纽和调度中心,电话铃声(有限的几部)、人员请示汇报络绎不绝。
家泉次郎则带着他的质检小组,更加严格地巡视在各条生产线,确保在追求产量的同时,质量绝不滑坡。
挑战无处不在,困难接踵而至。合金钢的供应一度紧张,影响了火箭炮发射架和“铁拳”部分部件的生产,林烽亲自协调,王老铁带着人连夜试验,寻找替代材料和工艺。一个卫星加工点的钻床突发故障,差点影响了一批关键零件的交付,老张带着技术最好的钳工紧急驰援,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将其修复……
但在“反坦优先”的旗帜下,所有的困难都被一一克服。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手中零件的重要性,它们最终将汇聚成打击侵略者的铁拳。
一个月后,当苏婉将二月份的生产报表送到林烽面前时,上面清晰地显示,所有主要项目,尤其是反坦克装备,均达到甚至略微超过了计划目标!
“厂长,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苏婉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难以置信的喜悦。
林烽看着报表上那一个个达标的数字,尤其是那三百具“铁拳”火箭筒和一千枚火箭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坚定的笑容。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已经开始泛绿的群山和厂区内一片繁忙的景象,知道这个春天,瓦窑堡兵工厂播下的,不仅仅是生产的种子,更是胜利的希望。有了这坚实的春季开局,全年更宏伟的目标,似乎也不再那么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