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夏天的某个深夜,瓦窑堡兵工厂的电报房突然响起急促的铃声。值班员揉着惺忪睡眼接过电报,只看了一眼就跳了起来,鞋都顾不上穿就往林烽的宿舍跑。
厂长!紧急电报!独立团的重机枪在战斗中卡壳了!
林烽披着衣服冲出房门,接过电报一看,眉头顿时拧成了疙瘩:又是供弹板变形...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起了!
当他赶到车间时,牛大力和老张已经等在那里了。牛大力急得直转圈:这个杨团长也真是,大半夜的...
前线打仗还分白天黑夜吗?林烽打断他,立即组织技术骨干分析原因!
深夜的兵工厂顿时灯火通明。技术员们围着电报内容激烈讨论,小豆子拿着重机枪图纸仔细研究。
肯定是供弹板热处理不过关,老张指着图纸说,连续射击后受热变形。
不一定,牛大力反驳,也可能是战士操作不当...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林烽突然一拍桌子:光在这里猜有什么用?我们要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
第二天一早,林烽召集全厂大会。他在黑板上写下前线故障快速响应机制九个大字。
同志们,从今天起,我们要做到:前线反馈故障,24小时内必须解决!
台下顿时炸开了锅。牛大力第一个跳起来:厂长,您这不是开玩笑吧?前线离咱们几十里地,光是送信都要一天...
所以要用电报!林烽早有准备,我已经请示师部,给各主力团配备了专用密码本。
老张推推老花镜:可是光知道故障现象,看不到实物,怎么判断问题?
这就是关键!林烽转身在黑板上画起流程图,我们要建立故障数据库,把常见问题、解决方案都整理出来。
说干就干。兵工厂立即成立了快速响应小组,由小豆子任组长,抽调各车间技术骨干参加。第一项任务就是整理常见故障。
重机枪卡壳...这个问题我熟!牛大力拍着胸脯,我在东北时就常修这个。
那您说说解决方案?小豆子认真记录。
牛大力顿时卡壳了:这个...那个...得看具体情况...
众人哄堂大笑。老张打趣道:老牛啊老牛,你这不跟没说一样吗?
最后还是小豆子想出了办法:咱们可以把每个故障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都列出来,做成故障树。
就在响应机制刚刚建立时,一封加急电报又来了。这次是游击支队的步枪批量出现枪管变形。
立即响应!林烽下令。
小豆子带着组员们翻开刚编好的故障手册,很快锁定了几个可能原因。但新的问题来了——如何把解决方案传递给前线?
写信太慢,电报又说不清楚...老张发愁地说。
林烽灵机一动:画图!把解决方案画成示意图!
于是,兵工厂出现了一群灵魂画手。牛大力自告奋勇要画重机枪供弹板校正图,结果画出来的零件歪歪扭扭,被大家笑称为牛氏抽象画。
最后还是小豆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设计了一套简易符号系统,用标准图形表示各种工具和操作步骤。
第一份远程维修指南发出去了。三天后,游击支队回电:按图施工,故障排除!
首战告捷,全厂欢欣鼓舞。但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
一天深夜,一封来自最前沿阵地的电报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某主力连在阻击战中,三门迫击炮同时出现击发故障,情况万分危急。
这次必须派人去!林烽当机立断。
牛大力立即请缨:我去!迫击炮我熟!
林烽摇头,你要留守。让小豆子带两个技术员去。
小豆子听到这个决定,腿都软了:厂、厂长,我...我能行吗?
你一定能行!林烽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记得带上咱们的维修手册和备用零件。
小豆子带着维修小组连夜出发。临行前,林烽特意交代:到现场后,不仅要修好武器,更要了解故障原因,回来改进生产工艺!
前线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糕。小豆子他们赶到时,战士们正用缴获的日军武器在坚持战斗。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连长握着他们的手激动地说。
检查后发现,问题出在击针材质上。由于长期使用,击针头部磨损严重,导致无法正常击发底火。
这个好办!小豆子立即拿出备用击针更换。
但更严重的问题是,另外两门炮的炮膛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小豆子当机立断:立即现场修膛!
在炮火纷飞的前线,小豆子带着技术员们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用随身携带的特制工具,一点点修整炮膛,汗水浸透了军装。
小同志,能修好吗?连长焦急地问。
放心!小豆子头也不抬,再给我们半小时!
终于,在敌人下一次进攻前,三门迫击炮全部修复。当炮弹再次呼啸着飞向敌阵时,阵地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小豆子却没有休息,他仔细记录下这次故障的每一个细节,还收集了磨损的零件样品。
回到兵工厂,小豆子立即提交了详细的故障分析报告。根据他的建议,兵工厂改进了击针的热处理工艺,还专门设计了炮膛维护工具包发往各部队。
随着响应机制的完善,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偏远地区的部队反映,他们无法及时发送电报。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林烽召集大家想办法。
老张提议:可以建立中转站,由交通员传递故障信息。
牛大力却提出更大胆的想法:咱们可以培训各部队的文书,让他们学会描述故障现象。
最后采用了综合方案:建立信息中转站,编制简易故障描述手册,同时为各部队培训初级维修人员。
一个月后,快速响应机制已经初见成效。赵小花拿着统计报表向林烽汇报:
厂长,这个月我们共处理前线故障67起,其中远程指导解决55起,现场支援12起,平均响应时间18小时,修复率达到95%!
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这个机制,兵工厂收集到大量一手资料,为改进生产工艺提供了宝贵依据。
一天,林烽在车间里看到小豆子正在给新学员讲解故障分析。这个曾经的学徒,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分析各种复杂故障了。
厂长,小豆子兴奋地说,根据前线反馈,我们改进了重机枪的供弹系统,这个月的故障率下降了三成!
牛大力在旁边插话:要我说,这个响应机制最大的好处是让咱们的设计更贴近实战了!
正说着,一封新的电报来了。这次是表彰信——某主力团在刚刚结束的战斗中,凭借兵工厂快速修复的武器,成功击退了日军进攻。
看看!林烽扬着电报对工人们说,这就是咱们工作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响应机制不断完善。兵工厂不仅解决故障,还主动向前线征集改进建议。这些来自战场的真知灼见,使得兵工厂的产品越来越适应实战需要。
而最让林烽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快速成长起来。他们既懂生产,又了解实战,成为兵工厂最宝贵的财富。
夕阳西下,林烽站在厂区里,听着车间里传来的机器声。他知道,这些声音不仅仅是生产的声音,更是与前线将士同频共振的声音。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兵工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抗战贡献着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