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陕北,寒风卷着黄土,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但瓦窑堡兵工厂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生产磨合,那套“每日例会、问题不过夜”的机制发挥了巨大威力,各个生产环节的梗阻被一个个疏通,流程越跑越顺,工人们的操作也日渐熟练。最初那“每月增产20%”的目标,不仅顺利完成,甚至在个别环节还略有超出。
当初试生产成功时的那点兴奋和忐忑,如今已被一种沉稳的自信所取代。机器轰鸣声更加连贯有力,人们走路带风,眼神里透着专注和干练。这座深藏在黄土窑洞里的兵工厂,已经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如同一颗强劲的心脏,开始为部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血液。
这天一大早,厂部那间最大的窑洞就被挤得满满当当。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甚至还有几名表现突出的老师傅和夜校学员代表,全都到场了。大家交头接耳,猜测着这次大会的内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的情绪。
林烽、李云龙、赵刚以及总部派驻的代表坐在前台。林烽面前放着一摞厚厚的报表和数据记录,那是过去一个月各车间生产情况的详细汇总。
李云龙看着台下济济一堂的人才,忍不住先开了腔,他敲了敲桌子:“都静一静!瞅瞅你们一个个这精神头,比老子当年娶媳妇还来劲!看来这一个月没白忙活,肚子里都有货了!今天叫大家来,就是要把你们肚子里的货,还有咱们厂子里的劲,都给他拧成一股绳,往一个方向使!”
赵刚接过话头,语气温和却有力:“同志们,过去一个多月的试生产,我们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这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是对的,我们的同志是能打硬仗的!总部首长高度关注我们的进展,并指示我们:条件成熟,应立即转入正式量产阶段,以更稳定、更大规模的生产,支援前线!”
台下响起一阵兴奋的骚动。正式量产!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小打小闹的“试验田”,而是真正成为了军队序列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林烽站了起来,目光扫过全场每一张充满期待的脸。他拿起那份汇总报表,声音清晰而洪亮:
“同志们!团长和政委说得对!磨刀不误砍柴工,试生产这把刀我们已经磨快了,现在是时候亮出锋芒,为部队砍下更多的‘柴火’了!”
他走到旁边那块大黑板前,拿起粉笔。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知道重头戏要来了。
“根据过去一个月的实际生产数据、设备状态、人员熟练度和物料供应能力,经过详细核算和预留一定余量,”林烽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标题:【瓦窑堡兵工厂各车间首期正式量产月度产能目标】。
粉笔划过黑板,发出吱呀的声响,每一个数字的落下,都让台下众人的心跳加速一分。
“第一,锻造车间!”林烽写下第一个名字,“你们是我们兵工厂的龙头,材料变成毛坯的第一关!本月目标:提供合格枪管毛坯450个!各类步枪、机枪零件毛坯3000个! 老孙,有没有问题?”他看向锻造车间孙主任。
孙主任“噌”地站起来,胸脯拍得砰砰响:“报告林部长!没问题!咱们的汽锤现在嗷嗷叫,加上咱们自炼的好钢,保证完成任务!只多不少!”
“好!”林烽点头,继续写。
“第二,制管车间!这是精加工的核心,毛坯变精品的关键!本月目标:加工出符合标准的步枪枪管470根!另外,尝试小批量生产,加工出重机枪枪管50根!”他看向苏沐辰和李大山。
苏沐辰和李大山对视一眼,同时站起:“保证完成任务!步枪枪管工艺已成熟,重机枪枪管工艺我们联合攻关组已经有了方案,正好用这次量产验证!”
“第三,弹药车间! 这是消耗大户,也是部队最关心的!本月目标:生产各类子弹,总计十万发!其中,复装子弹和全自制子弹各占一半!同时,生产配套的炸药包500个! 李主任?”林烽看向弹药车间李主任(原李大山)。
李大山如今独当一面,底气足了很多:“林部长放心!两台拉伸机、改造后的冲压机全都调试到最佳状态,原料也备得足!十万发,保证一颗不少!炸药包生产线也已经理顺,五百个,没问题!”
最后,林烽写下“第四,炮弹车间(新组建)”。
“这是我们新的增长点!目标:生产81mm迫击炮炮弹300发!”他看向旁边一位新提拔的、原红二军团来的老师傅,“王主任,你们车间刚组建,任务最重,压力最大,有没有信心?”
王老师傅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站起身,话不多,却斩钉截铁:“炮弹就是战士的胆!三百发,拼了老命也给您造出来!”
一个个具体而艰巨的数字,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没有虚话,全是硬邦邦的指标。会场里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声。这目标,比试生产阶段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同志们!”林烽提高声调,压过议论声,“这些目标,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建立在大家过去一个月汗水的基础上的!是经过科学测算的!完成这些目标,我们就能让至少两个主力团换上咱们造的新枪管和新子弹!能让咱们的迫击炮不再是个摆设!”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大家:“任务很重,困难肯定还会有!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每日例会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马上就办,团结协作,咱们就一定行!”
“保证完成任务!”
“坚决完成目标!”
各车间主任纷纷表态,群情激昂。
李云龙最后总结,他叉着腰,嗓门洪亮:“都听见了吧?数字都给你们摆在这儿了!谁完成了,老子给他请功!肉管够!谁要是拉了稀,拖了全厂的后腿,别怪老子不客气,让他来喂老子的战马!散会!都给老子动起来!”
大会结束后,各车间立刻行动起来。黑板上那一个个数字,被迅速分解成更细的每日任务,贴到了每个班组的工作区。工人们看着目标,计算着工时,讨论着如何优化操作。
锻造车间的汽锤轰鸣得更加卖力;制管车间的拉线机日夜不息;弹药车间的冲压声连绵不绝;新组建的炮弹车间更是灯火通明,老师们傅带着年轻人一遍遍试验弹体铸造和装药工艺。
林烽的身影更加忙碌,穿梭于各个车间之间,协调资源,解决突发问题。那个每日生产例会,也开得更加高效务实,往往十几分钟就能解决掉好几个挡路的绊脚石。
正式量产的齿轮,以清晰的目标为牵引,在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全速运转起来。瓦窑堡兵工厂,这台战争年代的“超级机器”,终于发出了它最强劲的轰鸣,将它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输向烽火连天的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