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这北地盛产药材,人参更是上品,却没料到他竟采到一株。
叶问溪大喜,忙接了过来,将包着的草层层剥开,露出一支形若纺锤,整体已有人形的人参出来。
叶景珩也已看呆,喃喃道:“这可是无价之宝。”
另几人也纷纷点头。
叶景辰向红衣泥人问道:“让你们去取雪,原是比赛之意,你为了取这人参,岂不是耽搁功夫?”
红衣泥人道:“这人参不易得,若是为了区区比赛放弃,太过可惜。”
叶景辰又向灰衣、蓝衣泥人问:“你们在山上可曾瞧见药材?”
两人齐齐点头。
叶景辰问:“没有采药?”
两人又齐齐摇头。
这一下,高下立分。
叶问溪也已明白,向三人笑道:“辛苦三位。”
也就是说,任务完成。
三人又齐施礼,瞬间成泥,一个成为软泥,另两个裂为碎片。
叶景辰将泥块都清理一下,慢慢的道:“他们都是采药人,见药不采,只记得比赛,已经输了一筹。”
叶浩宇却道:“可是我们要的是泥人听话,溪溪给的指示,便是去取雪。”
叶景珩点头:“这么看来,碾磨过的黏土,会有自己的思维,会酌情变通,另两种却只依指令。”
叶泽道:“我们寻常使用,只用平常挖出来的黏土便好,这碾磨过的有一些便是,等闲倒是不用。”
确实是!
几人点头。
有了结论,大家将打好的乌拉草背着下山回家。
叶景辰走在叶问溪身边,揽着她的肩道:“回头有了功夫,二哥替溪溪多碾一些出来,或者什么时候便用得上。”
叶问溪点点头,摸摸怀里抱着的百年人参,心头怦动。
从那红衣泥人的话里,他不是只因为发现人参就停下,而是判断出是一支百年人参才停下,在比赛和拿回这支人参之间做了权衡,这样的判断思维,已经与真人无异。
如果她时常派个这样的泥人出去,岂不是可以大量的采集?
这边城地处边疆,不管是粮食还是铁器,或是盐巴,都是贵的出奇,那么……药材呢?
不要说珍稀药材,就单止血、止疼的药材,若是卖去军中……
叶问溪越想,心头越是振奋。
如此看来,造屋子时,还要和父亲商议,要造一个囤放药材的地方。
叶牧听过几个孩子说了几种泥人的区别,又拿了人参来瞧,也是说不出的惊讶,连连点头道:“这人参是救命之物,要好生存着。”仍然给女儿收起来,心里又给即将造的屋子算上一间囤药的库房。
再隔两天,叶牧又带领全族,祭过祖宗和五谷之神,正式播种,族里除去老弱和稚儿,其余全部出去下地,赶种庄稼。
就在大家一片忙碌的时候,隔过大片垦地,就见有一队衣衫褴褛的人从罪民村方向向这里而来。
从叶氏一族搬来这里,只有零星住民过来观望,还是第一次见这许多人过来。
手里虽忙,可叶氏族人还是忍不住站直身体向那些人注视。
那边的人也是伸长脖子向这里张望,这一会儿都在田边停下,有两个削瘦的人影从队伍里出来,向这里走来。
叶牧瞧见,不知道有何事,将手里的东西交给旁边的冯氏,自己沿着田梗出去,向那两人迎去。
越走越近,渐渐瞧见那两人的面孔,竟似有些熟悉。
叶牧正疑惑,那两人已经施下礼去,其中一个声音微哑,唤道:“叶族长。”
这一下,叶牧终于认了出来,可又不敢确定,试着问道:“温家主?”
这两个人,竟然是去岁在流放路上遇到过的温文海和温毅,只是隔了数月,这两人更是瘦的皮包骨头一般,较当初在商都府分别时更狼狈几分。
这么看来,那一群人,竟是温氏族人。
温文海直起身,看向叶牧的眼睛有些温湿,说道:“去岁流放路上,多蒙叶族长和族人援手,今日初到罪民原,闻说叶氏在此,特来拜望。”
也就是说,温氏族人今日才到罪民原。
叶牧微微点头,见温氏族人也正慢慢过来,一眼望去,似乎又少了些人,就向营里让道:“且进去喝口水,歇歇吧。”
温文海点头谢过,带着族人跟着他进去,放眼见是几间木屋和一些车厢,也就不进去,只在院子里找处坐了。
叶牧取些竹碗过来,给众人都倒了清水,这才问道:“怎么你们今日才到?”
温文海先大大喝几口水,这才长长吁一口气,微微摇头道:“遭遇狼群,我族人折去近半数,之后商都府要派人核查,再出具文书,耽搁了十余日,等我们赶到武州,便闻说风雪断了路。”
温毅接道:“原本官差还要强行上路,可走出不过十几里,就几乎被雪埋了,风顶着也走不得路,只好又退了回去。”
温文海点头:“我们困在武州近两个月,直到一个半月之前,那雪原上风雪停了,我们才又启程,饶是如此,还是有一些族人不曾挺过来。”
说到最后,声音低了下去,连连摇头。
原来如此!
叶牧点点头,温声道:“虽说耽误了行程,可也算是因祸得福,若是在风雪起前就进入雪原,那千数里路再无州府,当真是无法躲避。”
那个时候,恐怕温氏族人无人能够逃得了性命。
温文海连连点头,想着那一路的艰辛,有些心酸,又有些庆幸。
叶牧问道:“只是你们终究是耽搁了期限,可有麻烦?”
温文海苦笑:“自有处罚,只是如今刚刚春耕,命我们且来开荒,到秋收之后,再做三个月苦役以做惩罚。”
那样的天气,三个月苦役?
叶牧暗吸一口凉气,目光往温氏族人中去看,见众人都是神色木然,又暗暗叹气。
感叹一会儿,温文海才又道:“当初多蒙叶氏照应,我们知道叶氏仁厚,今日到了罪民原,闻说你们在此,便也过来,盼着毗邻而居,做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