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23日,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在《华尔街日报》头版宣告:
“股市已进入永久性高原期!”
- 数据模型显示“估值合理”
- 称批评者为“经济文盲”
- 私人向银行抵押房产+人寿保险借款250万美元(约合今$4000万)加仓
同日,特纳在交易日志写下:
“当最聪明的绵羊带头跳崖……狼群该换餐桌了。”
费雪言论引发连锁反应:
《纽约时报》开辟专栏《费雪教授每日市场指南》
摩根财团暂停抛售计划(观望“学术权威”效应)
- 中小投资者蜂拥入市,单日成交量创纪录
特纳却注意到:
- 纽约联储银行秘密囤积黄金
- 洛克菲勒在芝加哥期货市场悄然做空
- 自己铀矿的军工订单暴增300%
“连上帝都救不了费雪了。”他对克莱伦斯说,“但我们可以卖给他裹尸布。”
10月29日,市场彻底崩溃:
- 道指单日跌幅22%(史上最惨)
- 费雪持仓蒸发92%(银行开始清算抵押物)
- 《纽约时报》股价指数从452点暴跌至74点
——当所有人抛售时,特纳用私酒现金收购破产者的产业,不接受股票。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的经纪人们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时,特纳坐在底特律的私人酒厂里,签下三份合同:
- 以17%市价收购费雪抵押的耶鲁实验室(含早期计算机原型)
-用每盎司$0.38的价格囤积白银(同期金价被政府锚定,银价自由落体)
-用私酒利润买断克莱斯勒债券(面值$100的债券只花$9.2)
“股票是别人制定的游戏。”他对克莱伦斯晃着威士忌,“而实业……是把游戏规则刻在钢铁上。”
1930年春天,当福特裁员8万人时,特纳的谈判团队同时出现在三大汽车公司:
| 公司 | 危机 | 特纳的筹码 | 获取股权 |
|------|------|------------|----------|
| 福特 | model A滞销 | 墨西哥油田柴油专供协议 | 22% |
| 通用| 工人占领工厂 | 提供铀矿卡车订单+海军担保 | 18% |
| 克莱斯勒| 现金流断裂 | 用私酒渠道帮其走私零件避税 | 34% |
签约时,克莱斯勒总裁沃尔特·克莱斯勒苦笑:
“您连方向盘都没摸过,却要当我们的新司机?”
特纳把钢笔插回他胸口口袋:“我只负责给车加油……用放射性燃料。”
1930年,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股价暴跌89%,匹兹堡的工厂烟囱陆续熄灭。
特纳带着两样东西来到破产拍卖会:
一箱$200万现金(私酒利润,未申报国税局)
- 海军舰艇钢材订单意向书(铀矿运输需要特种钢)
当其他买家还在犹豫时,特纳以$470万(原值$2100万)拿下:
- 霍姆斯特德钢厂(含5座平炉)
- 伯利恒铁矿(已停产,但富含稀土矿伴生)
- 32公里铁路专线(直通墨西哥湾港口)
《匹兹堡邮报》标题:
“神秘富豪拯救钢铁城——工人跪谢新雇主”
当克莱伦斯担忧“反垄断法”时,特纳笑着翻开《谢尔曼法案》:
“第7章写了——‘涉及国家安全可豁免’……
我们明天就给胡佛总统寄一车皮‘爱国钢’。”
(小字:新合同工资降低43%)
1930年,破产的欧文·费雪蜷缩在纽黑文的小公寓里,突然收到特纳的邀请函:
- 年薪5万美元(相当于他巅峰时期收入)
- 研究课题:《铀本位货币体系在萧条期的稳定性》
- 实验室:就在他当年抵押给银行的那栋楼
当费雪颤抖着签下合同,特纳递过一杯私酿威士忌:
“教授,您错在把数学模型当真理……
而真正的真理是——”他指向窗外游行失业人群,“谁控制能源和钢铁,谁就控制公式里的变量。”
被特纳收编的**欧文·费雪**,如今在钢厂办公室研发新理论:
《放射性本位制——经济周期与核衰变的数学同构》
核心论点:
- 货币价值应挂钩铀235半衰期(约7亿年)
- 工业产能按辐射强度分级
- 经济危机=反应堆失控,需“中子吸收棒”干预
当学术界嘲笑时,德国央行却秘密订购500份论文——
费雪在扉页发现特纳手写批注:“下次记得用铅盒寄。”
1930年,失业率突破20%,胡佛仍坚持“自愿救济”原则,拒绝联邦直接干预。但资本集团已开始动摇:
- 摩根财团抛售政府债券
- 洛克菲勒基金会悄悄资助民主党地方候选人
- 福特汽车关闭半数工厂,工人暴动
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美国最富有的人)终于敲响白宫大门:
“总统先生,要么我们改变规则,要么规则会改变我们。”
梅隆向胡佛提交三套计划:
1 自由放任派(原教旨主义)
- 继续削减企业税
- 让破产银行自生自灭
- 结果预测:社会革命概率67%
2 有限干预派(梅隆倾向)
-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RFc)向大银行注资
- 对富人象征性增税(实际漏洞百出)
- 结果预测:拖延崩溃2-3年
3 激进干预派(民主党主张)
- 联邦直接雇佣失业者(类似后来新政)
- 拆分垄断企业
- 结果预测:资本集团叛变
胡佛用红笔圈出第二项,颤抖着签了字。
RFc的操作逻辑:
- 向大银行放贷(但银行继续抽贷逼死中小企业)
- 收购铁路优先股(实际控制权给摩根)
- 完全忽略失业救济
特纳在内部备忘录批注:
“这是用酒精治疗癌症——短期兴奋,长期坏死。”
但他仍通过海勒姆州长拿到$1200万RFc贷款——用于改造钢厂“国防设施”。
1930年,美国经济深陷大萧条,失业率飙升,工农业濒临崩溃。为保护国内产业,胡佛总统与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Andrew mellon)共同制定了以《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政策,试图通过高关税筑起贸易壁垒,挽救美国经济。
1. 核心政策:《斯姆特-霍利关税法》(1930年)
目的:
- 保护农业:提高农产品关税,挽救濒临破产的美国农民。
- 扶持工业: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提振国内制造业。
- 应对失业:理论上,减少进口可增加国内就业机会。
内容:
- 对超过20,000种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平均税率从40%升至近60%。
- 受影响最严重的商品:
- 农产品(如小麦、棉花、羊毛)
- 工业品(如钢铁、汽车零部件、化学品)
决策过程:
- 胡佛起初犹豫,担心引发贸易战,但在梅隆及国会压力下最终签署。
- 梅隆支持,认为“保护国内市场优先于国际贸易”。
特纳看着这些政策,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他转头对克莱伦斯说道:“胡佛这下可真是完蛋了!这简直就是政治自杀啊!”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胡佛政府的垮台和罗斯福的胜利。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全力以赴地帮助罗斯福竞选下一届总统了!”特纳接着说道,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然而,他的思绪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眼前的政治局势上,而是进一步联想到了后世的国际形势。
“你看,川宝的那套关税三板斧,不就是学胡佛的吗?”特纳冷笑着说,“他只顾着挥舞这些大棒,完全不顾及后果。”
他摇了摇头,继续分析道:“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了,各国都会对胡佛政府的这种单边主义行为采取反制措施。”
特纳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局势的担忧,他深知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只会引发更多的贸易争端和国际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