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东部集团的密谋与全球布局
波士顿私人俱乐部内,梅隆的雪茄烟雾在昏暗的灯光下盘旋,他的手指重重敲在《洛杉矶交易所批准令》上:
“罗斯福居然真的答应了特纳的条件!他难道忘了是谁把他推上总统宝座的?”
洛克菲勒冷笑一声,晃着威士忌杯:
“我们太天真了,以为他只是个瘸腿的傀儡……结果,他比华尔街最精明的银行家还会算计。”
摩根的代表阴沉着脸补充:
“他的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扶持工会、拆分财阀——简直像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美国翻版!”
梅隆展开一份刚拟好的宣传方案:
- 报纸头条:《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经济政策的惊人相似》
- 对比点1:国家强制干预市场(苏联外汇垄断 vs. 美国银行国有化)
- 对比点2:打压私营资本(苏联取缔交易所 vs. 美国拆分摩根)
- 广播演说:雇佣保守派牧师,宣称“新政是撒旦的社会主义”
- 电影暗线:资助好莱坞反共导演拍摄《红色总统》,影射罗斯福
“让美国民众相信,他们的总统正在把美国变成第二个苏联。”
2. 经济止损:加速对日贸易
洛克菲勒推开亚洲地图:
- 石油:绕过美国制裁,通过荷兰壳牌中转,向日本海军秘密供油
- 废钢:以“菲律宾基建”名义,经马尼拉转运至横滨港
- 金融:利用瑞士账户,向三井财阀提供低息贷款(抵押物为满洲铁路股权)
“既然罗斯福要扶持中国,那我们就让日本更强大。”
3. 欧洲走私:武装苏联的“潜在敌人”*
摩根翻开一份克格勃线人提供的清单:
- 德国:通过瑞典中介,向柏林输送精密机床(仿效东芝事件手法)
- 意大利:以“民用飞机零件”名义,走私航空发动机技术
- 西班牙:支持佛朗哥叛军,确保未来欧洲战场消耗苏联资源
“如果苏联变得更强大,罗斯福就不得不回头求我们对付‘红色威胁’。”
当夜,一封加密电报从波士顿发往东京:
“即日起,洛克菲勒亚洲资产移交三井托管,务必在两年内让婆罗洲石油产量翻倍。”
而此刻的罗斯福,正在白宫审阅wSG送来的《东部财团对日交易密档》,轻笑一声:
“让他们闹吧……等日本真成了威胁,美国民众自然会支持我扩军。”
(1934年,美国国会“意外”曝光东部财团走私案,摩根被迫割让8%美联储股权给西部——而这一切,早在罗斯福的计算之中。)
在权力的棋局里,真正的赢家永远是让对手自以为在反击的那一方。
面对罗斯福新政的强势推进,东部金融寡头与工业巨头终于撕下伪装,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舆论战。
1. “社会主义新政”的指控
- 《华尔街日报》头版刊登《罗斯福的红色蓝图》,将《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与苏联五年计划相提并论,称其“剥夺企业自主权,走向计划经济”。
- 保守派议员在国会咆哮:“《社会保障法》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抄来的!”
2. “法西斯式独裁”的标签
- 前总统胡佛公开抨击:“罗斯福正在用行政命令摧毁自由市场,这简直是法西斯!”
- 美国自由联盟(保守派组织)发布宣言,称新政“威胁美国宪法精神,使总统权力无限扩张”。
3. “经济毁灭者”的污名化
- 摩根财团资助经济学家发表研究报告,声称“高税收扼杀投资,新政延长了大萧条”。
- 全国制造商协会在报纸刊登全版广告:“罗斯福的‘烤百万富翁’政策,正在烤焦美国经济!”
面对东部舆论的狂轰滥炸,罗斯福并未退缩,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回击:
1. “炉边谈话”安抚民众
- 罗斯福深知民众对于新政的疑虑和担忧,于是他决定通过广播这种直接的方式与美国人民进行沟通。在一次名为“炉边谈话”的广播节目中,罗斯福用他那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向美国人民解释新政的真正目的。
- 他说道:“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并不是在摧毁资本主义,相反,我们是在拯救它。资本主义是我们国家的基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它更加强大、更加公平。”
- 罗斯福强调,新政的核心是“让工人有工作,让企业有市场,让美国经济重新运转”。他详细阐述了各项政策措施,如何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刺激就业、促进企业发展,以及如何恢复市场信心。
- 这次“炉边谈话”让美国人民对新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罗斯福的真诚和决心。许多人开始对新政产生了信心,愿意支持政府的改革举措。
2. 分化瓦解反对派
- 罗斯福意识到,要推行新政,就必须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反对声音。其中,中小企业主和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 为了拉拢中小企业主,罗斯福承诺新政将“打破垄断,给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他表示,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大企业的垄断行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 同时,罗斯福还通过《瓦格纳法案》来争取工会的支持。该法案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如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等。这使得劳工阶层成为了新政的坚定拥护者,他们积极参与到新政的实施中来,为经济的复苏贡献力量。
- 通过这种分化瓦解的策略,罗斯福成功地将反对派的力量分散,减少了新政实施的阻力。
3. 利用司法战反制
- 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最高法院对一些重要的新政法案提出了质疑,并最终宣布《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违宪。
- 面对这一挑战,罗斯福并没有退缩。他采取了一种强硬的手段,威胁要“扩充最高法院”。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但也让大法官们意识到了罗斯福的决心。
- 最终,在罗斯福的压力下,大法官们做出了让步,保住了新政的核心政策。这场司法战的胜利,为新政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东部财阀的抨击声势浩大,但罗斯福新政仍在美国社会扎根,原因在于:
1. 民众基础稳固:失业工人、农民、中小企业主成为新政的坚定支持者。
2. 经济初步复苏:1935年后,美国Gdp逐步回升,失业率下降,新政的成效削弱了批评声浪。
3. 政治智慧取胜:罗斯福成功将新政塑造为“拯救美国”而非“颠覆制度”的举措,使极端批评失去市场。
(1936年大选,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证明多数美国人选择信任他的政策,而非东部财阀的恐吓。)
在民主社会,舆论战可以撼动权力,但真正的胜利属于能赢得民心的一方。
——1933年,西部委员会的紧急对策
洛杉矶,西部银行大厦的紧急会议室内,特纳一拳砸在亚洲地图上,震得咖啡杯翻倒,褐色的液体浸透了婆罗洲的产油区标记。
“洛克菲勒这群老东西——他们竟然把婆罗洲油田交给三井?!” 他的声音像是淬了冰的刀,“这他妈不是商业竞争,这是叛国!”
老约翰的猎刀“唰”地钉在墙上挂着的三井物产标志上,牛仔的德克萨斯口音里带着杀意:
“老子在江西见过日本人怎么对待战俘……现在我们的油要变成他们的飞机燃料了?”
修斯快速翻动欧洲发来的密电,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
“不止亚洲——我们在汉堡的线人确认,杜邦通过西班牙中间人,向德国克虏伯提供了硝化棉技术(火药核心原料),而摩根控制的瑞士银行正在为意大利法西斯党提供贷款。”
多西尼猛地推开椅子站起来:
“这群华尔街的吸血鬼到底想干什么?武装德国和日本,等着他们未来把炸弹扔到纽约吗?!”
特纳冷笑一声,甩出一份FbI的监控报告:
“他们的算盘很简单——
让欧洲和亚洲打起来,战争订单会救活东部的军火和石油库存
逼罗斯福放弃新政,等美国陷入危机,财阀就能重新掌控白宫
哪怕德日赢了……他们早就在瑞士存好了避难金库”
1. 曝光行动(舆论核弹
- 赫斯特报业明日头版:《卖国贼清单——谁在武装美国的敌人?》
- 附克虏伯工厂照片(原料箱印着杜邦LoGo)
- 三井油田转让合同影印件(摩根律师的签名)
- 好莱坞紧急拍摄新闻短片《死亡商人》,在全美影院加映
2. 经济绞杀(总统行政令)
- 罗斯福将签署《敌国贸易管制法》,冻结所有与日德贸易相关的东部资产
- wSG“退役”军官带队突袭波士顿仓库,查获准备运往日本的航空铝材
3. 以彼之道(秘密破坏)
- 老约翰的“牛仔小队”潜入婆罗洲,炸毁三井新购的炼油设备(伪装成工人事故)
- 修斯收买意大利黑手党,在热那亚港“误烧”摩根的发货船
当夜,总统密电特纳:
“让他们跳得再高点……等民众看到洛克菲勒的油轮驶向东京时,我会亲自送他们上绞架。”
(1934年1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突然“演习”占领婆罗洲油田。而历史书上只会写:“为防止日本扩张,美国采取了必要措施。”)
当资本背叛国家时,真正的爱国者往往戴着强盗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