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深吸一口气,再次看向手中的记录。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办学场地的选址,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既要交通便利,又要环境适宜。师资选拔更是关键,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教学质量。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已然有了初步的计划。他叫来亲信,低声交代着任务,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然。
亲信领命而去,洪书则坐在堆满文件的书桌前,开始仔细规划办学的各项事宜。他铺开一张空白的纸张,提笔写下“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
洪书一边思索,一边写道:“基础课程应包括经史子集,让学子们熟知圣贤之道、历史兴衰。同时,算术、书法、绘画也不可或缺,培养学子们的实用技能与审美情趣。”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理想中学校的模样。
写完课程设置,洪书又开始思考师资的招聘标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能以身作则,引导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喃喃自语道。
这时,负责筹备的官员匆匆走进办公室,手中拿着一叠图纸,说道:“大人,这是几处备选的建校地址,还请大人过目。”
洪书放下笔,接过图纸,仔细端详起来。其中一处位于城郊,地势开阔,周边山水环绕,环境清幽,但交通略显不便;另一处靠近集市,人流量大,交通便利,却担心过于嘈杂影响教学。
洪书指着城郊的那处地址问道:“此处虽环境好,但交通不便,可有解决之法?”
官员思索片刻,回答道:“大人,可修筑一条大道连接城郊与城内,如此既能保证环境清幽,又能解决交通问题。只是这修路所需的费用……”
洪书微微皱眉,心中明白资金是个大问题。他又看向靠近集市的那处地址,问道:“此处噪音问题如何解决?”
官员面露难色,说道:“可在学校周边修筑围墙,种植树木,或许能减弱噪音。但即便如此,仍不能完全消除影响。”
洪书权衡再三,觉得城郊的地址更符合办学要求,只是资金问题亟待解决。他将图纸放在一旁,说道:“先将城郊这处地址作为首选,关于修路资金,我们再想办法。”
官员领命退下,洪书揉了揉太阳穴,继续思考师资招聘的事宜。他决定张贴告示,广纳贤才,同时让亲信去拜访城中的知名学者,邀请他们出山任教。
几日后,筹备办公室热闹非凡,前来应聘教师的人络绎不绝。洪书亲自坐镇,对每一位应聘者进行考核。
一位年轻的书生走进房间,向洪书行礼后,自信满满地说道:“大人,学生自幼熟读经史,对诗词歌赋也颇有研究,愿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洪书微微点头,问道:“那你对教育有何见解?”
书生思索片刻,回答道:“教育乃育人之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子的品德与志向。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洪书对书生的回答颇为满意,又问了几个学术问题,书生均对答如流。洪书微笑着说道:“你暂且留下,待后续通知。”
然而,并非所有的应聘者都能让洪书满意。有些虽有学识,但教学方法刻板;有些则品德欠佳,言谈中透露出功利之心。洪书深知,师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因此每一个决定都格外慎重。
随着应聘的人越来越多,洪书发现一个严峻的问题:符合他要求的教师数量远远不足。这让他原本就忧虑的心情更加沉重。
与此同时,资金短缺的问题也愈发凸显。修筑道路需要大量的银两,购置教学设备、支付教师薪酬等也都需要资金支持。洪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亟待解决的资金难题,一边是师资不足的困境。
他再次仔细审视手中的各项筹备计划,试图找到一个突破口。突然,他想到可以向朝廷申请一部分资金,同时发动富商乡绅捐款。至于师资问题,除了继续招聘,还可以开办教师培训班,培养一批年轻有潜力的教师。
洪书立刻叫来亲信,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他,并安排他去与朝廷官员沟通申请资金的事宜,同时去拜访城中的富商,寻求他们的支持。
亲信领命而去,洪书望着窗外忙碌的人群,心中默默祈祷一切顺利。办学筹备困难重重,资金和师资问题亟待解决,洪书要怎样突破困境,实现创办学校的目标?他的眼神中透着坚毅,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决心一一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