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书跪在朝堂之上,目光紧紧锁住皇帝,心中默默祈祷。皇帝沉默良久,缓缓开口道:“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斟酌一番。退朝!”说罢,起身离去。洪书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的请命之路依旧布满荆棘,但他绝不甘心放弃,一场新的朝堂交锋似乎已在悄然酝酿。
退朝后,洪书拖着略显沉重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居所。他坐在桌前,眉头紧锁,陷入沉思。虽说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可朝堂之上反对声浪如此之大,该如何才能突破这重重阻碍?
正当洪书苦思冥想之际,他的盟友们已在暗中展开行动。夜幕降临,京城的一处隐蔽宅院里,烛火摇曳。洪书的几位盟友正与几位中立大臣围坐在一起,气氛紧张又充满谋划的气息。屋内弥漫着淡淡的熏香,偶尔有几声虫鸣透过窗户传进来,更添几分静谧。
其中一位盟友率先打破沉默,语气诚恳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边境局势严峻,洪书大人在战场上的表现诸位也有所耳闻。他若能全面负责抵御外敌的筹备工作,定能带领我朝军队彻底击退外敌,保我江山社稷。”
一位中立大臣微微皱眉,面露犹豫之色:“话虽如此,可朝堂之上诸多大人反对,说洪书权力过大,恐生变故,这也不得不让人担忧啊。”
另一位盟友赶忙接过话茬:“大人此言差矣。洪书大人一心为国,绝无半点私心。他此前推动采买制度改革,虽遭遇重重阻碍,但依旧坚持,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开支,提升了军备质量。此次筹备抵御外敌,他更是主动提出接受监督,每一项决策、每一笔开支都公开透明,又有何可担忧的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向中立大臣阐述洪书负责筹备工作对抵御外敌的重要性。随着交谈的深入,几位中立大臣的态度逐渐有所松动。
几日后,早朝的钟声在紫禁城上空回荡。洪书早早来到朝堂,心中怀着一丝期待。今日的朝堂,气氛似乎与往日有些不同,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待皇帝入座后,洪书出列,再次跪地请命:“陛下,外敌野心勃勃,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臣恳请陛下恩准,由臣全面负责抵御外敌的筹备工作。臣定当殚精竭虑,不负陛下所托。”
话音刚落,昨日与洪书盟友交谈的几位中立大臣站了出来。其中一位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洪书大人有勇有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对抵御外敌之事也有详细的规划。如今国家正值危难之际,应以大局为重,不妨让洪书大人一试。”
另一位中立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洪书大人主动提出接受监督,如此诚意,可见其一心为国。若能让他负责筹备工作,或许能解当前之急。”
洪书心中一喜,赶忙趁热打铁:“陛下,臣愿立下军令状,若筹备工作出现任何差错,臣甘愿受罚。在筹备过程中,臣也会主动接受诸位大人的监督,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公正透明。”
然而,洪书的请命并未就此顺利通过。那些顽固反对的大臣们怎会轻易罢休?一位身着紫袍的大臣冷哼一声,上前说道:“陛下,这洪书不过是巧言令色。他权力已然过大,若再让他全面负责筹备工作,恐怕会尾大不掉,危及朝堂稳定。”
又有几位大臣跟着应和:“陛下,不可啊!此举风险太大,万不可轻易答应。”
朝堂之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争论愈发激烈。皇帝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他深知洪书的能力,也明白抵御外敌迫在眉睫,但朝堂的稳定同样不容忽视。
洪书站在朝堂中央,看着那些坚决反对的大臣,心中燃起一股不屈的斗志。他知道,虽然盟友们的暗中助力让部分大臣转变了态度,但面前这最后的顽固阻碍,才是真正的考验。自己能否突破这重重阻碍,顺利获得筹备大权,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此时,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户,洒在朝堂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洪书的身影在光影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又透着一股坚定不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