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果实,最终指向众生的离苦得乐;将个人觉悟的功德善意回向,是慈悲的完成,亦是智慧的开始。
暮色四合,最后一缕暖橘色的光晕恋恋不舍地吻过窗棂,悄然隐没于远山之后。昭阳的小屋内,尚未点灯,一种沉静而饱满的气氛却在渐浓的暮色中无声地弥漫。
她独自静坐在窗前的蒲团上,姿态安然,如同与这即将到来的夜晚融为一体。手中,是那份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初审的书稿《我的通透活法》的打印本。指尖轻轻抚过略显粗糙的纸页,仿佛能触摸到其中流淌过的所有黑夜与黎明,所有的泪水与微笑,所有的迷惘与了悟。
这不仅仅是一叠纸,这是她一段生命的浓缩,一场心灵蜕变的完整轨迹。
从那个被时代洪流裹挟、在无尽内耗中几乎窒息的都市灵魂,到此刻这个能够安坐于暮色中,内心澄明、温暖而有力的自己——这条路,布满了荆棘,也开满了意外之花。
她清晰地忆起,那个站在冰冷写字楼下,看着匆忙人群心生怜悯却自身难保的游魂;忆起雨夜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闪电劈开迷雾时的震撼与泪如雨下;忆起引导王老五李老五换位思考时,那份从对立中看见联结的奇妙;忆起病中观照身体无常时,对众生苦痛生起的真切同理;忆起古琴弦上,由笨拙走向调柔,最终与《普庵咒》的祥和振动合一的宁静;忆起冬季禅修中,与村民们共同经历的那场从焦躁到轻安的心灵净化……
还有父亲的转变,妹妹的成长,母亲的围巾,林医生的来访,李女士的分享,编辑的肯定……所有的人和事,无论当时贴上的是“顺”或“逆”的标签,此刻回望,都成为了滋养她内心觉醒的不可或缺的养分。它们如同溪流,最终汇入了她此刻这片名为“通透”的、宁静而深广的湖泊。
她没有丝毫的得意或自满,只有深深的感恩。感恩所有的顺缘,也感恩所有的逆缘。感恩佛法智慧的指引,感恩这片土地的承载,感恩每一位出现在她生命中的老师、亲友,甚至是那些曾带来困扰的境遇,它们都是她修行路上的助缘。
个人的觉悟,带来的不应是孤芳自赏的满足,而应是更为深广的、与众生联结一体的悲悯。
她轻轻放下书稿,双手自然结印,置于膝上。眼帘微垂,呼吸变得深长而均匀。她并非在祈求什么,而是在进行一项修行中极为重要的实践——回向。
将个人修行、乃至着书立说可能产生的一切功德、善业、正面的能量,不据为己有,不沉溺于自我的满足,而是毫无保留地、真诚地祈愿,愿其如同甘露,遍洒一切众生。
她的心念,如同平静湖面上泛开的涟漪,一圈一圈,无声地向外扩散,带着最纯净的善意: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她的意念掠过小屋,掠过村庄,掠过山川河流。
“愿所有曾如我一般,在时代洪流中感到窒息、在无尽内卷中耗尽心力、在焦虑迷茫中失去方向的灵魂……”
她看到无数个模糊而又清晰的身影,在城市的格子间熬夜,在家庭的琐事中疲惫,在人际的纠葛中受伤,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恐惧……
“愿所有被贪嗔痴慢疑之火灼烧,被无明黑暗笼罩的心灵……”
她感受到众生内心那些说不出的苦,那些无处安放的烦躁,那些深藏的孤独与渴望。
“愿所有在生命旅途中漂泊、寻找归宿的迷途者……”
她的声音在静默中于心底清晰回响,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坚定与和风般的温柔:
“愿每一个迷途的灵魂,都能找到内心的明灯。”
这盏灯,并非外在赋予的奇迹,而是每个生命本自具足的觉性之光。她祈愿,自己的经历和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缘起,如同一颗小石子投入他人心湖,或许能激起一丝涟漪,提醒他们——向内看,那里有真正的安宁与力量。
回向完毕,她依旧静坐。暮色已完全笼罩天地,屋内一片黑暗。但她的内心,却仿佛有一盏灯被点亮,光明温暖,遍照十方。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平静与喜悦包裹着她。这不是个人的成就感,而是一种与更广阔存在联结的、无我的法喜。
第一卷的故事,似乎在此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个人的“荆棘载途”已然走过,内心的“通透活法”初步确立。
然而,生命的河流永不停歇。就在这片圆满的寂静之中,她放置在身旁书桌上的手机,屏幕忽然亮起,发出柔和的光芒。一条新的信息提示显现出来,发信人的名字,让昭阳沉静的心湖,微微泛起了一丝讶异的涟漪——
是“清心师姐”。
这位在她修行初期曾给予她关键指引、却已久未联系的师姐,为何会在此刻突然发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