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寄来亲手抄写的《心经》,字迹工整而生涩。昭阳将其恭敬供奉,从这份笨拙的诚意中,她感受到的感动远超任何贵重礼物,父女间无声的和解又深一层。
小慧带着清晰的方向和内心的力量离开后,昭阳心中那份见证智慧传承的暖流仍在静静流淌。她感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与这些生命的连接愈发深刻而真实。就在这份充实感中,邮递员再次带来了一个来自父亲所在城市的包裹。
这次的包裹比之前那个装裙子的盒子要扁平和轻巧许多。昭阳拿着它,心中已不再有最初的讶异,反而升起一种平静的期待。父亲,这个曾经在她生命中象征着权威与距离的名词,如今正以一种缓慢而确实的方式,变得具体而温暖。
她小心地拆开包装。里面没有多余的物品,只有一卷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卷轴。她轻轻解开系着的细绳,将卷轴缓缓展开。
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二百六十字,用工整的楷书写就,用的是普通的宣纸和墨汁。然而,这工整之中,却处处透露出书写者的生涩与极其认真的努力。
横笔的起收,竖笔的顿挫,转折的方圆,都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属于初学者的刻意和小心翼翼。有些字的间架结构稍显松散,比如“照”字的四点底排列得不太均匀;“色”字的最后一笔略显迟疑。墨色也并非一气呵成的均匀,个别笔画能看出蘸墨后微妙的浓淡变化,甚至有一两处因运笔稍慢而产生了小小的洇染。
这绝不是一幅能够拿出去展示的书法作品。它没有任何飘逸潇洒的气韵,只有一种近乎固执的、一笔一画的虔诚。
昭阳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尚且稚嫩的笔画,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父亲戴着老花镜,在灯下,对照着字帖,屏息凝神,一遍又一遍练习的样子。他那双习惯了握扳手、看图纸的、骨节粗大的手,要如何驯服那柔软的笔毫,在光滑的宣纸上留下这些蕴含着古老智慧的文字?这过程,定然充满了反复的失败和耐心的磨练。
他为什么会选择抄写《心经》?
昭阳想起自己网络分享中,曾多次提及这部经典对她的深刻影响,提及“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带给她的启示与力量。父亲或许是在那些文字里,捕捉到了女儿精神世界的核心依托,于是,他便用他最不擅长、却最能表达诚意的方式——亲手誊写,试图去靠近、去理解。
他没有打电话来询问“你还需要什么”,也没有寄来任何物质上的补偿。他送来的是他精神上的努力,是他对女儿所选择道路的一份沉默而郑重的回应。这份礼物,无关价值,只关乎心意。
一种酸楚而温热的暖流,猛地冲上昭阳的鼻腔,眼眶瞬间湿润了。
她想起自己曾因父亲的固执而心生叛逆,曾因彼此的不理解而感到隔阂。可此刻,看着这幅笨拙的《心经》,所有的过往仿佛都被这墨香涤荡、软化。父亲在以他的方式,笨拙地、缓慢地,学习着如何与她沟通,如何走进她的世界。
这份笨拙,比任何精妙的言辞或贵重的礼物,都更具穿透力,直抵昭阳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她没有将它随意收起,也没有仅仅作为纪念品存放。她找来一个简洁的原木画框,小心地将这幅《心经》装裱起来,拂去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然后,将它端端正正地悬挂在了自己书房墙壁上最醒目的位置。旁边,是她日常禅坐的蒲团和小几。
这里,供奉的不是父亲的书法技艺,而是那份沉甸甸的、跨越了代沟与理解鸿沟的父爱,是一颗同样在寻求安宁的、真诚的心。
每当她在此静坐,或阅读写作,抬头便能看见那工整而稚拙的字迹。它像一个无声的提醒,提醒她爱的多种形态,提醒她修行路上并非独行,也提醒她,真正的和解,发生在心灵能够彼此看见和尊重的时刻。
这幅《心经》,成了她书房里最特殊、也最珍贵的“法器”。
她深深体会到,最珍贵的礼物,往往并非其本身的价值,而是背后那份试图理解与靠近的、笨拙而真诚的心意。
父亲沉默而深沉的礼物,让昭阳内心的根基更为温润稳固。然而,外界的声音并非总是如此充满善意。当她像往常一样在网络平台分享修行体悟时,一条尖锐的质疑赫然出现:“年纪轻轻,经历尚浅,也配谈修行悟道?”这突如其来的否定,将如何扰动她平静的心湖?她又将如何回应这充满挑战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