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在白龙溪边静坐,观察溪水遇石则分、过后又合的流动姿态,对“事来则应,过去不留”有了鲜活深刻的体悟,内心的滞碍仿佛也随之松动、流走。
午后,阳光正好。昭阳信步走到村外的白龙溪边,寻了块被岁月磨得光滑的大青石坐下。这里是她小时候常来的地方,也是她回到乡村后,每当心绪不宁时最爱的去处。
溪水不宽,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圆润的卵石和偶尔穿梭的小鱼。它从远处山涧欢快地奔流而下,在这里地势稍缓,便放慢了脚步,潺潺湲湲,叮叮咚咚,奏着永不停歇的自然乐章。
她原本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烦闷。并非具体的事,更像是一种情绪的余烬,或许是昨日舅妈话语留下的淡淡烟尘,或许是对未来讲座的一丝不确定,又或许只是生命本身固有的、无法言说的轻微重量。
她没有试图驱散这烦闷,只是坐在那里,听着水声,看着水流。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溪水中央几块突出的石头吸引。
清澈的溪流遇到第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水流没有丝毫犹豫,“哗”地一下撞了上去,激起一小片白色的水花,发出清脆的声响。然后,水流自然地向两侧分开,形成一道优美的“人”字形,绕过巨石,在石头的后方又悄然汇合,继续向前流淌。那块石头兀自矗立,水流却已了无牵挂地离去。
稍下游处,有一片低矮的碎石滩。水流漫过时,被分割成无数股细流,像一把无形的梳子,将水面梳理成缕缕丝线。它们蜿蜒穿行在石缝间,时而交汇,时而分离,灵动无比。越过碎石滩后,这些细流又毫无困难地重新融合成一片完整的水面,平静如初,仿佛刚才那番错综复杂从未发生。
还有一处,一截枯枝斜斜地插在水中。水流遇到阻碍,一部分顺着枯枝的纹理攀爬、漫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大部分则从两侧和下方顺畅地通过。那截枯枝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却无法让水流为它停留片刻。
昭阳看得入了神。
她的心,仿佛也化作了这溪水。
那些让她烦闷的人和事,不就像这水中的石头、碎石、枯枝吗?
舅妈的言语,是那块棱角分明的大石。过去,她会一头撞上去,激起愤怒的水花,让自己生疼,也让关系变得紧张。而现在,她是否可以学习溪水,不硬碰硬,而是灵巧地“绕过去”?不与之纠缠,让那些话语像水流绕过石头一样,自然地从她身边流走,而不滞留于心?
对未来的担忧,像那片碎石滩,将她的心力分割得支离破碎,陷入无数“万一”的细碎思绪中。她是否可以像溪水,接纳这暂时的“分叉”,但深知所有细流终将汇合,从而信任生命的自然流向,不执着于每一刻都必须“完整”和“确定”?
而那些过往的伤痛与遗憾,就像那截枯枝,曾经带来阻碍,甚至让她的一部分能量被其吸附、纠缠。她是否可以像溪水,允许它的存在,却不被它牵绊,大部分的生命力依然从容不迫地向前流淌?
“事来则应,过去不留。”
这八个她早已熟知的字,此刻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概念,也不再是头脑中抽象的道理。它通过眼前这鲜活流动的溪水,化作了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姿态,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田。
“事来则应”——就像溪水遇石,不抗拒,不逃避,只是全然地、如实地去回应,去经历。该激荡时激荡,该分流时分流,该漫溢时漫溢。是全然投入的,又是毫无粘着的。
“过去不留”——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碰撞、分流或缠绕,水流从不回头,从不留恋,也从不背负。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流动,上一秒的水花与漩涡,下一秒已了无痕迹,融入更大的奔流。
她的呼吸,不知不觉间变得如同溪水般深长而均匀。胸腔里那团滞碍的、模糊的烦闷,仿佛被这潺潺水声浸润、软化,然后像水中微不足道的尘芥,被温柔而坚定地裹挟着,带向了远方。
她并没有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舅妈还是那个舅妈,未来依然未知。但她的心绪,却奇异地变得通透、舒展起来。那份执着于“问题必须被解决”、“情绪必须被清除”的紧绷感,松开了。
原来,真正的放下,不是费力地去抹除记忆或压抑感受,而是像溪水学习,拥有一种“流过”而不“滞留”的能力。
她微微闭上眼,感受着阳光透过眼皮的暖意,听着耳畔永不停歇的、充满生命力的水声。一种深沉的宁静与力量,从心底升起。
她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也有一条这样的“白龙溪”。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情绪、外境,都是水中的石头、枯枝、落叶。而她需要做的,只是维护好这条溪流的清澈与流动性,不堵塞,不抗拒,让一切自然流经。
当她再次睁开眼时,目光变得更加清澈和坚定。
她起身,准备离开。回头望去,溪水依旧欢快地流淌着,无视任何阻碍,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
她知道,生活中还会有更多的“石头”出现。但她已不再恐惧。因为她找到了与它们相处的方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适应,却拥有穿透顽石、奔流向海的巨大力量。
这份从溪边获得的领悟,比任何书本上的教导都更加生动、深刻。它将成为她应对未来纷繁世事的一份内在资源。
然而,一个念头悄然浮现:这种“事来则应,过去不留”的状态,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需要极深的觉察力与定力。她真的能在更复杂、更激烈的人事冲击中,始终保持这份如溪水般的从容吗?
她踏着夕阳的余晖往回走,心中已有了答案——修行,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遇石”与“流过”中,逐渐纯熟。
昭阳回首望了一眼奔流不息的溪水,心有所感:心若溪涧,常流常新。不拒沙石之扰,不恋落花之美,唯持澄明与前行,便是自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