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电力设计院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孙清已经站在了办公室的白板前,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专注的光芒。白板上密密麻麻地画着各种塔型结构图,旁边标注着复杂的计算公式。
“还在纠结塔型选择?”同事李工端着茶杯走进来,瞥了一眼白板,“不就是个220千伏单回路输电工程嘛,按常规选猫头塔不就行了?”
孙清转过身,摇了摇头:“这个工程不一样。它要穿越三十公里的山区,还有一段是风景保护区。我们必须找到最优方案。”
作为xx电力设计院最年轻的输电结构主设人,孙清接手这个项目已经三个月。表面上,这只是一个普通的22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但他深知,这条线路未来将连接新兴的工业区,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
会议室里,项目评审会正在进行。
“为什么否决标准的猫头塔方案?”评审组长、院里资深专家王总工程师皱着眉头问道。
孙清站起身,打开精心准备的演示文稿:“经过反复计算和比较,我认为对于这一单回路铁塔线路,悬垂塔应采用酒杯型塔,耐张塔则适用干字型塔。”
会场响起一阵窃窃私语。一位老工程师直接提出质疑:“小孙,酒杯塔比猫头塔重约5%到10%,造价更高,你的理由是什么?”
孙清点击鼠标,投影屏上显示出详细的数据对比。“确实,酒杯塔材料消耗较大,但它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我们这段线路有18公里要经过多雷区,酒杯型塔的塔头结构能提供更优异的防雷性能。”
他切换到下一张图表:“更重要的是,线路需要跨越的那段风景区,对塔型美观有较高要求。酒杯塔外形简洁美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更好。”
“那耐张塔为何选择干字型?”另一位评审问道。
“干字型塔结构紧凑,占地少,正好适用于山区地形狭窄处。它的强度高,能够有效承担导线张力,而且施工相对简便,可以缩短山区作业时间。”孙清从容应答。
会议持续了三个小时,孙清用详尽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论证,最终说服了评审组。当他走出会议室时,虽然疲惫,眼中却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方案获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实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孙清带领团队深入山区,进行实地勘察。
山区道路崎岖,许多塔位需要徒步数小时才能到达。孙清总是走在最前面,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不顾荆棘划破手臂,也不顾烈日晒脱皮肤。
“孙工,这个塔位的地质条件比预想的复杂,有软弱夹层。”一天,地质工程师向他报告了一个坏消息。
孙清蹲下身,仔细观察取出的岩芯样本,眉头紧锁。这意味着原定的基础设计需要调整,否则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
当晚,他在临时搭建的野外工作站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地质勘测数据,一直工作到凌晨。团队成员早已休息,只有他的帐篷还亮着灯。
第二天清晨,当大家醒来时,孙清已经拿出了新的基础设计方案。“针对软弱夹层,我调整了基础型式,采用阶梯式扩展基础,分散荷载。”他指着图纸解释道,眼中带着熬夜的血丝,但神情坚定。
团队里年轻的设计员小张忍不住问:“孙工,您为什么这么拼?只是一个塔位而已。”
孙清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轻声道:“每一个塔位都关系到整条线路的安全。我们设计的不仅是铁塔,更是万家灯火的安全保障。”
随着工程推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在保护区段,环保部门对塔基施工提出了严格限制,禁止爆破作业;在跨越河流处,航运部门要求保证足够的通航净空;在靠近村庄的地段,居民对电磁环境表示担忧...
面对这些难题,孙清没有退缩。他带着团队一次次修改方案,与各方沟通协调。为了减少爆破,他重新计算了塔基承载力,调整塔位;为了满足通航要求,他提高了跨越塔的高度,并加强了结构;为了消除居民顾虑,他亲自参加座谈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
深秋的一天,工程进入了最关键的跨越施工阶段。线路需要跨越一条110千伏的运营中线路,必须在不影响供电的情况下完成。
那天清晨,孙清早早来到现场。山区风大,他裹紧工作服,仔细检查每一项准备工作。
“孙工,风速接近安全限值了。”施工负责人担忧地报告。
孙清抬头看了看飘扬的测风旗,又看了看对面等待跨越的线路,沉思片刻:“再等等,山区风势多变,可能会有窗口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风速依然没有减小的迹象。施工队伍开始躁动,每延迟一天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孙工,要不强行干吧?大家都有经验,应该没问题。”有人提议。
孙清坚决摇头:“安全第一,不能冒险。”
他召集技术人员,重新研究施工方案。“如果我们调整牵引方向,利用对面山坡做风障,是否可以降低风险?”
经过紧急计算,团队确认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下午三点,风向果然发生变化,风速降到了安全范围内。
“开始作业!”孙清果断下令。
牵引机轰鸣,导线缓缓升空,慢慢越过下方的运营线路。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孙清站在指挥位置,双眼紧盯着上升的导线,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出各观测点的报告。
“牵引到位!”
“附件安装完成!”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时,现场爆发出欢呼声。施工负责人走到孙清面前,由衷地说:“孙工,今天多亏了您的坚持和智慧。”
孙清只是微微一笑,抬头望着已经成功跨越的线路,轻声道:“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夜幕降临,山区气温骤降。孙清却没有离开,他打着手电,沿着刚刚完工的区段,逐一检查每个塔位的基础情况。
在37号塔位,他发现基础回填土有轻微下沉。虽然问题不大,但他立刻通知施工队明天进行加固处理。
“孙工,这种小问题明天处理也行,您先回去休息吧。”现场监理劝道。
孙清摇摇头:“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变成大问题。我等你们拿来填充材料,检查合格后再走。”
当最后一处隐患处理完毕,已是深夜。孙清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临时驻地,却仍然没有休息,而是打开电脑,开始记录当天的施工情况和技术要点。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个施工期。孙清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关键塔位,他的严谨和执着感染了整个团队。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初冬,工程进入收官阶段。一天,孙清接到院里通知,第二天将进行全线验收。当晚,他再次检查了所有技术资料,确保万无一失。
验收当天,天空飘起了小雪。王总工程师带领验收组,沿着线路仔细检查。孙清陪同在侧,对每一个问题对答如流。
站在最后一基铁塔下,王总仰望着银装素裹的干字型耐张塔,感慨道:“小孙啊,当初你对塔型选择的坚持是对的。这酒杯塔和干字塔,不仅满足了技术需求,与周围环境也相得益彰。”
他转过身,对孙清说:“你知道吗?真正的工程师不是会计算多少公式,画多少图纸,而是在复杂条件下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你证明了这一点。”
验收顺利通过。当夜,沿线地区亮起了温暖的灯光,其中就有这条新线路输送的电力。
孙清独自一人站在办公楼顶,望着远方的灯火阑珊。他的手中拿着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年轻时的他和父亲,背景是一座高压铁塔。
“爸,您看,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条线路。”他轻声说道,眼中闪着泪光。
孙清的父亲也是一位电力工程师,在他高中时因公殉职,正是在一次铁塔事故调查中发生意外。从那时起,孙清就立志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要设计出更安全、更可靠的输电线路。
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是母亲打来的。
“清清,今天是你爸爸的忌日,我知道你一定在忙工程上的事。他若在天有灵,会为你骄傲的。”
孙清拭去眼角的泪水:“妈,今天的验收通过了。我用的塔型方案,爸爸以前也研究过,他说过酒杯塔和干字塔在特定条件下的优势...”
挂断电话后,孙清在寒风中站了很久。夜空下的城市灯火璀璨,如同大地上闪烁的星辰。他知道,这每一盏灯背后,都有着电力人默默的付出和坚守。
回到办公室,孙清没有开灯,只是静静地坐在桌前。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桌面那份已经签署的验收报告上——封面上写着“220千伏清山线工程设计总结”。
他打开抽屉,取出一本新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
“每一个塔型的选择,都是对安全的承诺;
每一次线路的架设,都是对光明的守护。
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合上笔记本,孙清的目光投向墙上挂着的下一项工程地图。在月光照不到的阴影里,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