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远站在西北戈壁的风电场旧址上,四十度高温让铁塔的影子都在蒸腾。作为xx电力设计院的老工程师,他见证了中国电网从薄弱到坚强的全过程。但眼前这片正在拆除的旧风机,却让他想起了设计院这十年来最深刻的转型。
“张工,新的接入方案出来了。”年轻工程师李悦小跑着送来平板电脑。屏幕上,一条虚拟的特高压线路正从这片新规划的戈壁能源基地延伸出去,横跨一千五百公里直达华东负荷中心。
“十年前,我们可不敢想象这样的工程。”张明远眯起眼睛,戈壁的风沙依旧,但设计院的工作方式早已天翻地覆。
1
2013年春天,设计院三楼会议室的气氛比西北风电场还要冷。
“弃风率又创新高,28%!”院长敲着桌子,“我们设计的线路输送能力已经饱和,西北的风电、光伏还在拼命上马。”
张明远作为电网部主任,刚从一个风电场回来。那里因为送不出电,三十台风机停了八台。“电网结构需要根本性变革。”他展开图纸,“我们需要特高压。”
当时特高压还是新鲜事物,设计院里反对声不小。“投资太大”“技术不成熟”“安全性待验证”...各种声音充斥会议室。
最让张明远难忘的是老院长的话:“明远,我们设计院做了几十年常规电网,突然转向特高压,人才、技术、设备,哪个跟得上?”
但新能源不等人。那年国家规划了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七个在“三北”地区,而负荷中心在东部。传统的500千伏电网就像四车道高速公路遇到了春运,彻底堵死了。
2
转机来自2015年的国家智能电网规划。
设计院接到了第一条自主设计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可研任务。张明远带着团队住进了西北的临时板房,一住就是三个月。
“张工,实测风数据和气象资料对不上!”李悦当时还是刚毕业的硕士,第一次出野外就遇到了难题。
传统电网设计依赖的是相对稳定的负荷预测和电源特性。但风电、光伏的波动性让所有经典模型都失了效。一阵风来,功率瞬间飙升;一片云过,输出骤降一半。
“我们必须改变设计理念。”张明远带着团队重新建立了数据库,与气象局合作,引入了概率性预测和时空互补概念。“不能把风光发电看成稳定电源,要看作需要灵活调度的资源。”
那段时间,设计院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电气一次、二次、通信、土建...各专业打破了过去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开始并行设计。新能源的不确定性,逼着他们创新。
3
2018年,第一条特高压线路投运那天,控制中心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输送容量达到设计值,损耗低于预期。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张工,受端电网反映,风电反调峰特性让他们的调峰容量不够了。”李悦拿着运行分析报告匆匆进来。
这是设计时没充分考虑的问题。夜晚负荷低谷时,风电正好大发,挤占了火电的调峰空间。设计院必须从单纯的“送得出”,转向“接得下、消得了”。
全院开始了第二轮转型。电网设计不再只是画线路、选站址,而是要综合考虑送端电源结构、受端负荷特性,甚至要研究不同能源的互补特性。
“我们得做‘电网医生’了。”在一次技术讨论会上,张明远提出了新概念,“不仅要会开刀(建设),还要会诊断(分析)、开药方(优化)。”
他们开发了多能互补设计平台,在规划风电基地时,同步考虑配套光伏、光热、甚至储能。在四川,他们设计了水风光互补系统;在青海,他们探索了光伏与氢能的结合。
4
2020年,数字化浪潮席卷电力行业。设计院迎来了第三次蜕变。
“张工,数字孪生系统显示,第387号塔基可能存在不均匀沉降。”李悦现在已是智能电网部主任,她团队开发的数字孪生平台接入了全国十二条特高压线路的实时数据。
张明远站在巨大的曲面屏前,看着每条线路的电流、温度、振动数据实时流动。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运维方式,更颠覆了设计流程。现在做一个新的输电工程设计,可以先在数字世界里模拟运行,找出最优方案。新能源的波动性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得到了更好的预测和应对。
“我们从画图纸的,变成了建模型的。”张明远感慨。设计院的招聘专业也悄然变化,除了传统的电气工程,计算机、数学、物理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5
如今,站在即将开建的戈壁能源基地现场,张明远看到了设计院的第四重蜕变。
“张总工,综合能源系统设计方案通过了。”李悦现在直接向他汇报,“这个项目不仅送电,还送氢、送数据。”
眼前的规划图上,特高压线路旁边并行着氢气管网和光纤通道。电力设计院已经转型为能源规划设计院,业务范围从单纯的电网,扩展到了综合能源系统。
“我们设计的不再只是电网,而是能源互联网。”张明远对团队说。新能源的大发展,逼着他们从单一的电网设计师,变成了能源系统的集成商。
最近他们甚至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中国在新能源接入方面的经验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
尾声
傍晚,张明远独自爬上附近的山坡。夕阳下,新旧风机交替林立,更远处,特高压铁塔如巨人般走向地平线。
他想起了2013年那个令人焦虑的会议,想起了第一个特高压工程的艰难,想起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十年间,为了适应新能源,电网业务从结构到技术,从理念到模式,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而电力设计院,这个曾经默默画图的传统单位,如今站到了能源革命的前沿。每一个工程师,都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
“张工,回去吧,明天还要去光伏基地。”李悦在下面招手。
张明远最后看了一眼这片能源热土。他知道,为了那片灯火通明,他们的改变才刚刚开始。新能源带来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一整个行业的重生。
风依旧吹着,但这一次,风中的故事已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