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古墓派遗迹”适应性训练的成功,并未让龙组成员们有丝毫松懈,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与挑战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清言应周明远之请,又陆续构筑了几个不同风格、侧重点各异的“微型遗迹”或“训练幻境”,旨在让这支初生的队伍尽快熟悉并适应各种可能遇到的非常规情况。训练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初期,现代精英思维与古老文明意境的碰撞,闹出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却也正是在这磕磕绊绊中,成长悄然发生。
趣事一:物理学家与玉蜂的“战争”
在一次模拟“桃花岛”外围迷阵的训练中,沈清言再次引入了改良版的“玉蜂幻象”。这一次,玉蜂的数量更多,飞行轨迹更加刁钻诡异,发出的嗡嗡声不仅干扰平衡,甚至开始轻微影响人的情绪,诱发烦躁与焦虑。
战术专家秦锋和心理学专家陆青蔓已经吸取了上次的经验,一个固守本心,凭借意志力硬抗干扰,一个则尝试运用心理技巧进行自我疏导和情绪隔离。文化顾问墨芸则试图从奇门遁甲的角度分析蜂群飞行的规律与阵法节点之间的关系。
而我们的物理学家赵昊博士,则再次跟这些不科学的“幻象”较上了劲。
“这不合理!完全不符合空气动力学!”赵昊一边躲避着(虽然物理上并无实体,但被撞到精神会受到冲击)飞舞的玉蜂,一边紧盯着探测仪屏幕上那些乱码般的数据,嘴里飞快地念叨,“它们的加速度变化没有惯性约束!转向角速度违背了最基本的角动量守恒!还有这声波频率,怎么可能同时引发前庭失调和情绪扰动?这需要多么精密的生物神经干涉技术……”
他不信邪地掏出随身携带的战术平板(基地特制,具备超强算力),试图现场建立一个基于流体力学和声学原理的玉蜂运动轨迹预测模型。
“假设它们具有某种可变质量……或者周围存在我们无法探测到的能量场提供额外动力……”赵昊手指飞舞,快速输入着各种参数和公式,眉头紧锁,全神贯注。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玉蜂幻象的本质是沈清言言灵之力混合信力构筑的“意境干扰”,其运行逻辑更接近于“心象映射”和“信息扰动力”,跟经典物理学的定律几乎不沾边。赵昊的模型刚刚跑出几个预测轨迹,眼前的玉蜂群就以一种完全违背他计算的方式骤然散开,然后从另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聚合,发出更强烈的干扰音波。
“错误!路径偏离百分之三百!重新计算……引入混沌理论参数……不对!还是不对!”赵昊的平板电脑因为过载运算开始发烫,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曲线乱成一团麻。他本人也因为过度专注于计算和与现实不符的挫败感,被好几只玉蜂幻象“穿体而过”,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恶心欲呕,差点一头栽倒在地。
“赵博士!别算了!”苏晚不得不出声提醒,有些哭笑不得,“这些不是真正的昆虫,是‘意境造物’!要用感知去适应,不能用公式去套用!”
一旁的秦锋实在看不下去了,在躲开一波蜂群冲击的间隙,一把拉住晕头转向的赵昊,低喝道:“老赵!别管你那模型了!跟着我的节奏,深呼吸,稳住心神!”
陆青蔓也适时地运用她的能力,传递出一股平和宁静的意念,帮助赵昊稳定情绪。
赵昊喘着粗气,看着眼前依旧乱飞、完全不给物理学面子的玉蜂,又看了看手中已经快要死机的平板,终于颓然放弃,苦笑着摇了摇头:“……好吧,我承认,在这地方,牛顿和爱因斯坦可能都得重新考个证。”
这次经历后,赵昊虽然依旧会本能地尝试用科学视角去分析一切,但他开始学会在数据完全失效时,暂时放下“为什么”,先去尝试理解和接受“是什么”。这是他迈向理解“非常规”领域的重要一步。
趣事二:独狼的“被迫”合作
另一项训练,模拟的是一处需要极高团队同步率才能通过的“金石机关甬道”。甬道地面由无数巨大的、刻着不同卦象的石板组成,需要根据头顶星辰(也是幻象)的方位变化,按照特定顺序和节奏踩踏相应石板,任何一人出错或者节奏不对,所有石板都会暂时失效,将人“抛”回起点(一种强烈的失重感和位置重置幻象)。
这对于习惯了侦查、渗透、单兵突进的秦锋来说,简直是噩梦。
第一次尝试,他凭借超凡的身体素质和反应速度,试图强行记忆星辰变化规律,然后独自快速通过。结果刚踏上第三块石板,就因为与后方队友的节奏相差太大,触发机关,眼前一花,直接被“甩”回了起点,摔得七荤八素。
第二次,他稍微放慢了速度,试图配合,但多年养成的独狼习惯让他总是下意识地冲到前面,再次因为脱离团队同步范围而失败。
第三次、第四次……接连的失败让这位一向冷静的战术专家都有些焦躁了。
“秦队,慢一点,等等墨芸的信号!”苏晚在精神链接中提醒。
“秦锋,注意我的步频!”陆青蔓也出声协调。
“乾位转坤位,三步,节奏是——哒—哒—哒——”墨芸努力解读着星辰变化。
秦锋憋着一口气,强行压制住自己突进的冲动,感觉浑身不自在,步伐僵硬得像个提线木偶。有一次他甚至因为等得太专注,差点被一块突然抬起的石板绊倒,形象全无。
“哈哈哈,老大你看秦队那样子,像不像第一次学跳舞的大狗熊?”通过特殊权限在监控室“围观”的侯小天,笑得直拍大腿,被周明远瞪了一眼才勉强收敛,但肩膀还是一耸一耸的。
最终,在不知道第多少次被“拖”回起点后,秦锋看着身边同样疲惫但眼神依旧专注的队友,终于深吸一口气,彻底放下了“个人英雄主义”。他不再试图主导,而是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团队,仔细倾听墨芸的指令,感受陆青蔓和苏晚提供的节奏暗示,配合赵昊(后者正在尝试用波动理论理解节奏同步的能量效应)的调整。
当五个人的步伐、呼吸、甚至意念都逐渐同步,如同一个整体般在金石机关上稳健前行时,那种流畅和谐的感觉,让秦锋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不是牺牲个人能力,而是将个人能力融入集体后产生的 倍增效应。
当最后一次,五人完美同步,毫不停滞地通过长达百米的机关甬道,稳稳站在终点时,秦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向队友们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之前没有的、发自内心的信任与认同。
成长的印记
几天高强度的、穿插着各种“趣事”的训练下来,龙组成员的身上,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
他们行动间,那种纯粹现代军事或科研领域的锐利与直接,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一丝 古朴、圆融的协调感。无论是行进、转身还是简单的交流,都隐隐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仿佛与周围的环境,甚至与某种更深层的东西产生了微弱的共鸣。
对于“气”和“意”,他们虽然还远谈不上掌握,但不再是完全陌生。秦锋能更清晰地感知到自身气血的流动和爆发时的“势”;陆青蔓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环境中和他人身上的情绪“涟漪”;赵昊开始学会用“能量场模型”而非纯物理模型去理解一些现象;墨芸则发现,自己对古文字和符号的解读,似乎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直觉”,仿佛能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神”;就连作为联络官的苏晚,也感觉自身那点微末的感应能力,变得更加清晰和稳定。
他们开始明白,沈清言所说的“文明的守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需要去 切身感受、理解并融入自身 的力量体系。这种力量,既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也存在于寒玉床的冰冷里,存在于玉蜂幻象的干扰中,存在于金石机关的同步节奏里。
这一日训练结束后,沈清言来到基地为他们准备的休息区。看着眼前这五位虽然疲惫,但眼神更加沉静、气息更加凝练的队员,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感觉如何?”他微笑着问道,如同一位检视弟子修行的师长。
秦锋挺直身躯,沉声道:“报告沈先生,初步理解了‘团队’并非累加,而是‘融合’。”
赵昊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科研者的严谨与新领域探索者的兴奋:“正在建立新的认知范式,虽然还有很多未知,但……很有意思。”
陆青蔓浅浅一笑:“感觉内心更安静了,看东西也更‘清楚’了一些。”
墨芸用力点头:“那些古籍,好像活过来了!”
苏晚总结道:“大家都在适应,在成长。”
沈清言欣慰地看着他们:“很好。记住这种感觉。龙组之‘龙’,并非只有爪牙之利,更应有腾云驾雾、隐显自如之能,有洞察幽冥、守护山河之志。你们的路,才刚刚开始。”
潜龙在渊,经受着水流的冲刷与锤炼。鳞爪虽未丰,但其形已具,其神初凝。假以时日,风云际会之时,便是他们翱翔九天,震慑宵小之刻。而接下来的“侠客岛计划”,将为他们提供一片更广阔的、用于磨砺与成长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