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三个字,如同带着某种奇妙的魔力,一经沈清言口中说出,便与周明远心中那“文明军校”的宏伟蓝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名字不仅寓意深远,更似乎隐隐指向了某种早已存在于文明长河中的“原型”,这让周明远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期待。
就在周明远带着初步构想和满心振奋离开清言书院,准备回去着手启动“侠客岛”计划的初步论证与资源调配时,沈清言也并未闲着。他深知,要将一个如此庞大的、介于虚实之间的“文明军校”从构想变为现实,绝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海量的信力支撑、精微至极的言灵操控,更需要一个足够坚实、足够吸引人、且与计划内核高度契合的 文明意象 作为其核心载体与灵魂。
这个意象,必须能够承载“学习”、“领悟”、“试炼”、“汇聚”等多重含义,并且其本身就在文化传承中具备足够的分量和神秘感。
几乎是福至心灵般,一个名字,一部着作,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
数日后,清言书院照例举行了新一轮的讲书活动。消息传出,立刻引来了无数用户的关注。尤其是在沈清言完成了《射雕》《神雕》的系统性细节补全,并抛出了“跨界研究”的诱人前景后,用户们对他接下来会讲述什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会不会是《倚天屠龙记》?接着神雕的时间线往下讲?”
“也可能是新的‘遗迹’吧?比如那个什么‘战神殿’?”
“我猜是《天龙八部》!北冥神功、六脉神剑,想想都带感!”
然而,当沈清言一袭青衫,缓步上台,目光温润地扫过全场,缓缓道出今日所要讲述的篇目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今日,我们不续前缘,不探新遗。”他的声音清越,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磁性,“我们且将目光,投向一片海外仙山,一方武学圣地,去品读一首诗,见识一群人,探访一处名为—— ‘侠客岛’ 的所在。”
侠客岛?
绝大多数听众脸上都露出了茫然之色。这对于熟悉金庸武侠体系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相对冷门的存在,它并非出自那几部脍炙人口的“射雕三部曲”或《天龙八部》,而是来自于金庸的另一部相对短小精悍,却意境奇绝的作品——《侠客行》。
“《侠客行》?”台下有资深书迷低声惊呼,“是那部……主角叫石破天的小说?”
“对对对!我想起来了!里面好像是有个侠客岛,特别神秘!”
“沈先生怎么会突然讲这个?”
不解与好奇,瞬间成为了主流情绪。而这,正是沈清言想要的效果。在一片未知的领域播撒种子,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沈清言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开始以言灵为笔,信力为墨,在众人脑海中缓缓勾勒出《侠客行》故事的轮廓。他讲述了懵懂纯善、际遇非凡的少年石破天,讲述了赏善罚恶二使的武林浩劫,更着重描述了那笼罩在整个江湖上空、令人闻风色变又心驰神往的传说—— 侠客岛 与 赏善罚恶令。
“……这侠客岛,位于茫茫大海之中,具体方位无人知晓。每隔十年,岛上便会派出‘赏善罚恶’二使,手持铜牌,前往中原武林,邀请各派高手前往岛上喝一碗‘腊八粥’。”沈清言的声音带着一丝神秘感,“被邀请者,往往是一派掌门或顶尖高手,然而,数十年来,凡是受邀前往侠客岛者,竟无一人返回中原!他们仿佛人间蒸发,又像是被那仙岛吞噬,只留下无数的猜测与恐惧。”
这番描述,立刻勾起了所有听众的好奇心与一丝寒意。一个能让天下高手有去无回的地方?这究竟是龙潭虎穴,还是世外桃源?
就在众人猜测纷纷之际,沈清言话锋一转,揭开了侠客岛的部分真相:
“然而,这侠客岛,并非世人所想的魔窟。那‘赏善罚恶’二使,所杀之人确实多为江湖败类,其所行之‘罚恶’,倒也并非虚言。而他们邀请高手前往侠客岛,也并非是为了加害。”
他微微一顿,言灵之力流转,营造出一种探索与发现的氛围:“那侠客岛之上,并无刀山火海,反而是一处 武学的无上圣地!岛主龙、木二位岛主,乃是武功已臻化境、学究天人的奇人。他们于岛上建有一座巨大的 石洞,洞内并非藏有金银珠宝,而是开辟有 二十四座石室!”
沈清言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揭示真理般的庄重:“每一座石室之中,皆刻有唐代诗仙李白的名篇——《侠客行》中的一句诗句!‘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直至‘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然而,神奇之处在于,”他目光扫过台下已被完全吸引的听众,“这二十四句诗句,并非仅仅供人赏析诗文之妙。那诗句的笔划之中,竟被两位岛主以及无数前代高人,发现了 蕴含着的无上武学奥秘!每一笔,每一划,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都暗含着精妙绝伦的拳法、剑法、轻功、内功心法!”
言灵之力伴随着他的讲述,在众人脑海中投射出模糊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象:巨大的石室,光滑如镜的石壁上刻着遒劲有力的诗句,无数武林高手如痴如醉地凝望着那些文字,时而手舞足蹈,时而蹙眉苦思,完全沉浸在领悟武学的玄妙境界之中,以至于忘记了时光流逝,忘记了返回中原。
“原来如此!”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那些高手不是被杀,是自己不想回来?”
“在诗句里领悟武功?这……这也太神奇了!”
“李白要是知道他的诗还能这么用,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沈清言肯定了众人的猜测,语气中带着赞叹:“正是!那些受邀前往侠客岛的武林高手,一入石洞,见到这蕴含无上武学的诗句,便如同痴儿入宝山,再也舍不得离开。他们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试图破解诗句中的武学奥秘,往往数十年弹指而过,却依旧乐在其中,浑然忘我。这,才是侠客岛之谜的真相!”
他总结道:“故而,这侠客岛,并非强权的象征,也非藏私的秘窟。它更像是一个 开放的、以自由领悟为核心的武学研习圣地。它不问出身,不论正邪(前提是未被赏善罚恶),只提供机缘与场所,能否有所得,全凭个人的 悟性 与 缘法。”
讲书至此,关于侠客岛的核心设定已然清晰。沈清言能感觉到,台下与线上,无数听众被这个奇妙的设定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与思考。一股蕴含着“好奇”、“探索”、“领悟”属性的信力,开始汇聚。
而在清言书院后院,通过特殊线路实时收听讲书的周明远,在听到沈清言对侠客岛的描述时,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眼中爆发出难以抑制的狂喜光芒!
“二十四座石室……诗句蕴含武学……开放的领悟圣地……不问出身,全凭悟性……”他激动地来回踱步,嘴里反复咀嚼着这些关键词,“就是这个!沈先生说的没错!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文明军校’最完美的 原型 和 运作模式!”
他脑海中瞬间将沈清言的描述与自己的构想对接:
· 二十四座石室 → 可以对应不同专业方向、不同难度等级的“意境试炼场”或“专业技能领悟室”。(例如:剑意室、兵法室、医道室、机关室、养气基础室等等)
· 诗句蕴含武学 → 意味着知识并非直接灌输,而是需要学员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感悟去“破解”和“领悟”,这极其契合“文明力量”注重“意境”与“心性”的特点。
· 开放的领悟圣地 → 明确了“侠客岛”的定位,它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军事化管理基地,而是一个提供最佳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圣地”,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驱动力。
· 不问出身,全凭悟性 → 这为未来从“文明星河”App乃至全社会筛选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空间。只要“悟性”(潜质)足够,就有机会进入其中学习。
“太完美了!太契合了!”周明远忍不住用力挥了一下拳头,“沈先生选择在此刻讲述《侠客行》,绝非偶然!他这是在为我们‘侠客岛计划’提供最关键的 文化内核 与 构建蓝图啊!”
他立刻拿起加密通讯器,联系上了沈清言(在讲书间隙),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沈先生!《侠客行》!侠客岛!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模式!一个开放的、引导式的、以领悟为核心的修行圣地!请您务必在后续的讲述中,进一步完善这个意象!这对我们计划的推进,至关重要!”
收到周明远反馈的沈清言,嘴角微微上扬。看来,周教授已经领会了他的意图。
他重新将注意力放回讲书现场,继续娓娓道来,讲述石破天如何因其不识字、心思纯净无杂念,反而歪打正着,破解了《侠客行》最终章“白首太玄经”的最高奥秘,练成了惊世骇俗的神功。
这个故事,更是将“悟性”与“知识障”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为未来的“侠客岛”学员选拔和培养方式,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当这次讲书结束时,“侠客岛”这个原本相对冷门的名字,已然伴随着《侠客行》的奇妙故事,深深烙印在了无数听众的心中,成为了一个代表着机缘、奥秘与无上智慧的象征。
而周明远知道,借助沈清言这次讲书所凝聚的信力与广泛认知,以及那清晰呈现的“侠客岛”运作模式,他构想中的“文明军校”——“侠客岛计划”,终于找到了它独一无二、且根基深厚的灵魂。
接下来,便是如何将这个源于文学的奇妙构想,与国家的力量、现代的技术以及沈清言的言灵之力相结合,将其从故事的云端,接引到现实的土壤之中。一场前所未有的、创造“文明圣地”的伟大实践,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