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清河波澜
就在秦墨全力推动全省层面构建应对wto新机制的同时,一个来自老根据地——清河市的问题,带着熟悉的硝烟味,被摆上了他的案头。问题之棘手,方式之敏感,让久经沙场的秦墨也皱紧了眉头。
事情源于一份由省纪委转来的实名举报信副本,以及附在后面厚厚的一摞“情况说明”材料。举报人,是清河市一位退休的计委老主任,德高望重。他反映,清河市在引进一个由海外华商投资的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时,存在“违规操作、利益输送、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嫌疑。而处于争议焦点的,正是秦墨在任时大力推行的“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在开发区的具体应用。
材料显示,为了抢抓入世后产业转移的机遇,快速引进这个投资额达数十亿、技术先进的项目,清河市开发区管委会在市长郑国涛的授意下,采用了“极简审批”流程。在项目方做出书面承诺后,允许其“容缺”部分非核心审批要件,提前进场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建设。同时,在土地出让价格上,也根据项目带动的产业链价值,给予了接近政策允许底线的优惠。举报信认为,这种“特事特办”突破了政策底线,土地作价过低,且“容缺”的风险不可控,背后可能存在权钱交易。
省纪委的转办函措辞谨慎,要求省发改委“依据职责,就所涉招商政策及审批流程的合规性、风险性提出专业意见”。
这封信,像一把精准的飞刀,直指秦墨在清河推行的改革核心,也将他置于一个极其微妙的境地。处理稍有不慎,不仅会重创清河的招商形象和改革势头,更可能被解读为他对自身政策“护短”或对继任者“打压”。
王建国第一时间从清河打来电话,语气愤懑又焦虑:“老领导,这明显是有人借题发挥!这个项目我们论证过,技术绝对领先,能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升级!郑市长也是为了赶进度,怕被别的省抢了先机。现在地价都是依法评估、集体决策的,‘容缺’的也不是安全环保这些硬指标。这老主任退休久了,不了解新情况,听风就是雨……”
秦墨冷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他让王建国将项目全部报批材料、评估报告、会议纪要的电子版立刻发过来。放下电话,他沉思良久。他太清楚改革推进的艰难,也深知“特事特办”与“违规操作”之间那条模糊而危险的界限。郑国涛想干事、抢机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程序是否完全经得起推敲?风险是否充分评估?这不仅是清河的个案,更关系到全省正在推行的“放管服”改革的公信力。
他没有直接签批处理意见,而是采取了更审慎、更专业的步骤。他请法规处和投资处立即各派一名业务骨干,组成一个非正式的小组,秘密调阅项目全部电子档案,进行内部预审,重点评估:1. “容缺”要件的性质及后续监管补位方案;2. 地价评估的合规性与合理性;3. 决策程序是否完整、透明。要求一天内出具初步分析报告。
同时,他亲自拨通了省纪委相关室处一位相熟副主任的电话,不是求情,而是沟通。“李主任,清河的材料收到了。情况我初步了解,涉及我任内推行的政策,我理应回避直接处理。但考虑到此事对全省改革导向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建议,是否可由省发改委组织独立专家评审组,对项目审批的合规性、科学性进行第三方评估?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客观,也更能经得起检验。” 对方表示需要请示,但认可其建议的合理性。
一天后,内部预审报告出来。结论是:项目本身优质,决策动机是发展导向;土地价格处于政策允许区间的低位,但未突破底线,有相关会议纪要支持;主要风险点在于“容缺”的几项后续手续办理存在不确定性,且项目方背景需进一步核实。报告也指出,决策过程存在时间仓促、部分环节记录不够详尽的问题。
拿到报告,秦墨心里有了底。他再次召开小范围会议,参加者只有他、一位分管副主任和法规处长。他定下处理基调:
“第一,坚持原则。改革可以探索,但底线不能破。对于举报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决策程序和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瑕疵,要实事求是,不护短、不回避。
第二,专业认定。立即以省发改委名义,聘请省内外资深的投融资、法律、土地评估专家,组成独立评审组,赴清河进行实地考察和资料审核,给出权威的评审意见。
第三,区别对待。如果项目本身没问题,决策动机是好的,只是在探索过程中方法不够完善,我们要帮助清河规范流程、补上漏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能因噎废食。如果确实存在违规甚至违纪问题,则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方案报经委党组会通过后,迅速实施。独立专家评审组赶赴清河,经过三天的紧张工作,形成了最终评审意见。意见认为:清河市为引进重大项目而采取优化审批流程的做法,符合“放管服”改革方向,未发现个人利益输送问题;土地出让价格符合规定,但决策过程记录应更完善;对“容缺”事项,应建立更严格的后续监管和风险保证金制度。专家也建议,对项目方资质和资金实力,应进行更深入的尽职调查。
这份客观、公正的评审意见,为处理此事提供了权威依据。秦墨据此起草了给省纪委的正式复函,并抄报省委、省政府。复函在澄清主要问题、肯定改革探索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清河市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全省层面完善“标准地+承诺制”改革风险管控的具体建议。
一场潜在的风波,在坚持原则、尊重专业、积极作为的应对下,得以化解。既回应了举报,保护了改革,也教育了干部。清河市根据评审意见,迅速完善了相关流程,项目得以在更规范的轨道上继续推进。郑国涛打来电话,语气复杂,既有感激,也有反思:“秦主任,谢谢……这次给我们上了一课,改革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规矩。”
放下电话,秦墨走到窗边,夜色已深。处理清河的事情,耗费了他巨大的心力。这起风波让他再次深刻认识到,改革进入深水区,每一项创新都伴随着风险,每一步探索都可能引发争议。作为省级部门的负责人,他既要有推动改革的担当,也要有坚守底线的清醒,更要有处理复杂局面的智慧。前方的路,依然需要如履薄冰,但经过这次考验,他对自己所坚持的方向,更加坚定。清河的波澜渐平,但全省改革开放的大潮,正汹涌澎湃,他必须继续勇立潮头,掌好船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