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蓝图绘就
秋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线条。秦墨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面前摊开的稿纸上,《关于推动清河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的提纲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通宵的思考让这份文件有了清晰的骨架,但他知道,要让这幅蓝图落地,需要更坚实的调研基础和更广泛的共识。
上午八点半,市政府小会议室。一次非比寻常的座谈会即将开始。与会者不是各部门负责人,而是秦墨亲自点名邀请的“特殊嘉宾”:清河纺织厂的老工程师张卫国、第一机械厂的工会主席老周、开发区内一家挣扎求存的民营科技企业创始人李明、还有两位来自省社科院和财经大学,长期研究区域经济与国企改革的专家。此外,王建国副市长和发改、财政、国资等关键部门的一把手也在座。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讨论这份尚在雏形的《若干意见》。
“今天不开大会,不说套话。”秦墨开门见山,将提纲的复印件分发给大家,“这份稿子还很粗糙,是我的一些初步想法。请大家来,就是希望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特别是困难和阻力。咱们关起门来,畅所欲言,说错了不追究,说对了有奖励——奖励就是咱们清河能少走弯路。”
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寂静。这种由常务副市长主导,却让基层代表和专家先发言的场面,让习惯了层级顺序的官员们有些不适。
老工程师张卫国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看着提纲,手指在某些条款上轻轻敲击:“秦市长,这个‘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孵化’,想法很好。但我们厂最缺的不是一点技改资金,是能带来新订单、新市场的‘活水’。基金怎么用,才能真的‘引导’产业,而不是撒胡椒面?”
民营企业家李明接过话头,语气急切:“张工说到点子上了。我们这些小企业,技术有,想法有,就是融资难。银行看抵押物,基金看短期回报。秦市长,这个基金能不能设计得更灵活点?比如,允许用知识产权、订单合同甚至未来收益权做质押?”
“我担心的是人的问题。”机械厂工会老周声如洪钟,“改制改制,最后别把工人都‘改’没了。提纲里说‘妥善安置职工’,这话太空。培训、转岗说得容易,四五十岁的老工人,你让他去学电脑、搞创新,谈何容易?得有针对性的、实实在在的安置方案,不能光是给笔钱买断工龄就了事。”
两位专家则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出了建议。社科院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秦市长的思路具有前瞻性,但要注意系统性。产业生态的重构,不仅仅是经济和产业政策调整,还涉及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甚至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比如,开发区转型升级,必然伴随人口结构变化,配套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必须同步规划,否则就是新的‘产城分离’。”
财经大学的年轻学者补充道:“还有风险管控。‘鼓励国企非主业资产剥离与民营资本结合’,方向正确,但操作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确保剥离过程公开透明?需要设计非常严谨的评估、交易和监督机制。”
王建国副市长听着大家的发言,眉头微锁,等众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同志们提的问题都很实际,也很尖锐。这说明改革确实进入深水区。我补充一点,就是协调难度。发改、财政、国资、人社、规划、土地……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权限和考核指标。这份《意见》涉及面太广,推动起来,需要强有力的统筹,光靠发个文件恐怕难以落实。会不会……摊子铺得太大?”
会议从上午开到下午,争论激烈,但目标一致。秦墨始终认真记录,偶尔插话引导,更多的是倾听。他意识到,这份蓝图不能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凝聚各方智慧,尤其是直面可能出现的“陷阱”。
散会后,秦墨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根据座谈会收集到的意见,对提纲进行了大幅修改。他强化了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和风险共担机制;细化了职工安置的多种路径和保障措施;增加了剥离国有资产的操作规程和监督条款;特别强调了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建立由他牵头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专项工作组,定期调度,破解难题。
接下来的几天,秦墨带着修改后的方案,开始了密集的“拜会”之旅。他首先拜访了市委书记杨帆,用了一个小时详细汇报思路、困难和初步对策。杨书记在肯定其担当精神的同时,也提醒他要注意节奏和稳定,特别是职工安置和社会风险防控,建议方案提交常委会前,先在更大范围征求意见,尤其是人大、政协的老同志和相关利益方。
秦墨采纳了建议。他分别主持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及由主要金融机构、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每一次会议,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谨慎的质疑和建设性的建议。方案在一次次的打磨中,逐渐从一份略显理想化的提纲,蜕变为一份更具操作性和共识度的行动草案。
在这个过程中,秦墨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有来自省级部门对“过于激进”的委婉提醒,有来自其他地市观望甚至质疑的目光,更有清河内部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消极应对和暗中掣肘。有人传言新方案是要“甩包袱”,有人担心改革触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秦墨没有退缩,他利用各种场合,反复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这是清河摆脱困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唯一选择。
时间悄然进入九月下旬。一个周五的晚上,秦墨再次加班修改方案至深夜。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敲打着玻璃,更显室内寂静。他终于完成了《关于推动清河市产业转型升级与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送审稿)》,并附上了详细的起草说明和风险评估报告。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颈椎,走到窗边。雨中的清河市,灯火朦胧,带着一丝凉意,却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他知道,这份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方案,即将接受市委常委会的最终审议。那将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
手机响起,是林芷若发来的消息,一张女儿路安抱着玩具熊酣睡的照片,下面有一行字:“方案改完了吗?路安说,爸爸画的‘大积木’(指规划图)肯定最棒!晚安。”
秦墨脸上露出疲惫却温暖的笑容,回复道:“积木搭好了,明天看大家怎么评判。晚安,替我亲亲宝贝。”
他深知,绘就蓝图只是第一步,更艰巨的施工建设,还在后面。但此刻,他内心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平静。因为这一次,他并非孤军奋战,他的背后有调研得来的实情,有汇聚而来的智慧,更有脚下这片土地和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深切渴望。这场关乎清河命运的变革,终于要正式拉开帷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