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风雨同舟
暴雨如注,夜色中的省道S209线K125+300处宛如战场。探照灯刺破雨幕,将滑坡山体照得一片惨白。秦墨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中,雨水顺着雨衣领口往里灌,他却浑然不觉。
裂缝又扩大了二十公分!工程队长老陈指着山体上方,声音嘶哑,必须立即封闭道路,全面抢险!
封闭?交通局长急得跺脚,这是通往省城的唯一主干道,封闭一天经济损失上百万!半幅通行还能坚持......
拿什么坚持?老陈猛地扯开雨衣,露出被碎石划伤的手臂,刚才落石差点砸中施工队!秦书记,不能再拿群众生命安全冒险了!
所有目光聚焦在秦墨身上。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目光扫过悬崖下依稀可见的村庄灯火。那里有等待归家的旅人,有需要急救的病人,还有即将临产的妻子。但山体上方那道狰狞的裂缝,像悬在头顶的利剑。
立即封闭道路。秦墨的声音穿透雨幕,人命大于天。
命令一出,对讲机里顿时炸锅。路政抱怨疏导压力大,运输公司抗议损失,连随行干部都欲言又止。秦墨抓起对讲机:我是秦墨!所有责任我担!现在立即执行!
抢险指挥部设在最近的道班房。秦墨盯着地质雷达图,眉头紧锁。这场因旱涝急转引发的地质灾害,比预想更复杂。干旱使山体开裂,暴雨又加剧滑坡风险,常规抢险方案根本来不及。
能不能用主动防护网+微型桩组合?新提拔的交通局副局长林薇突然开口。这个毕业于地质大学的80后,曾在省交通设计院工作过五年。
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她快速画出草图:在滑坡体上部铺设主动防护网防止落石,中部打设微型桩稳定山体,下部清理塌方体。三管齐下,预计48小时可恢复单幅通行。
理论可行,但昌平没有施工经验。老陈摇头。
我有。林薇目光坚定,我在省院参与过类似抢险。
秦墨与她对视三秒,拍板:就按林局的方案!需要什么资源?
需要调用全省交通系统的应急装备库,还要...请省地质队支援。
凌晨三点,秦墨在道班房拨通了省交通厅长的电话。窗外雷声轰鸣,他语气却异常平静:老领导,昌平需要支援。
听筒那端沉默片刻:秦墨,你知道调用省级应急装备要什么程序?
我知道。秦墨看着山下村庄的灯火,但我更知道,山下有三千群众等着这条路救命。
电话挂断后,秦墨才发现手机有十几个未接来电,全是林芷若的。他慌忙回拨,手都在抖。
抢险还顺利吗?妻子的声音带着困意,我和宝宝都很好,就是有点想你。
秦墨喉头发紧,半晌才说:等我回来,给宝宝起名字。
天亮时分,奇迹发生。省交通厅的应急装备车队冲破雨幕而来,同行的还有省地质队的专家。更让人动容的是,周边乡镇的群众自发组成抢险队,扛着铁锹蓑衣赶来。
秦书记!青龙镇老书记浑身湿透,咱们自己的路,自己修!
雨中,干部群众肩并肩搬运石料,技术专家现场指导施工,林薇带着年轻干部冲在一线。秦墨抢过一把铁锹,加入清淤队伍。泥浆溅满全身,他却越干越热血沸腾。
书记!通讯员飞奔而来,嫂子入院了!说是胎动异常!
秦墨的铁锹僵在半空。暴雨、滑坡、危急的产妇......千头万绪绞在一起。
这里离不开我。他继续挥动铁锹,声音沙哑,告诉芷若,等我。
正午时分,抢险取得突破。主动防护网成功拦截落石,第一批微型桩开始施工。就在此时,对讲机传来急促呼叫:秦书记!嫂子胎心不稳,需要立即手术!
风雨声中,秦墨第一次感到天旋地转。他扶住山岩站稳,深吸一口气:继续施工。
书记!您必须回去!李哲抢过对讲机,这里我盯着!
不行。秦墨指向山体监测仪,现在是抢险最关键阶段。
突然,一辆救护车冲破雨幕驶来。车门打开,竟是省医院的产科专家刘主任!
秦书记,芷若让我们来的。刘主任微笑,她说,你和这条路,都是她的命。
原来,林芷若从新闻里看到灾情,猜到丈夫不会离开。她悄悄联系省医院,派来医疗队支援,顺便秦墨回去。
下午四点,最后一批微型桩浇筑完成。监测显示山体趋于稳定,比预期提前六小时。暴雨渐歇,夕阳穿透云层,将抢险现场染成金色。
秦墨匆匆赶回医院时,手术室的灯刚好熄灭。护士抱着婴儿出来:恭喜秦书记,母女平安!
产房里,林芷若脸色苍白却带着笑:路通了?
通了。秦墨握住她的手,宝宝的名字,叫。一路平安的路,平安的安。
窗外,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跨天际。秦墨知道,这条用责任与爱铺就的路,将会通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