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破冰之旅
十一月的山阳县,寒风乍起。秦墨主导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虽然通过了审批,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处处是看不见的壁垒。
周一早晨的县长办公会,讨论旅游专线公路的选线方案,就让秦墨感受到了无形的阻力。
“我认为应该走西山线,工程量小,投资省。”交通局老局长率先表态,递上的方案明显倾向于节省成本。
秦墨看着地图,眉头微皱:“西山线确实省钱,但会错过古寨和最佳观景台。旅游公路首先是景观路,我建议走东山线,虽然多投资20%,但能把核心景点串起来。”
“秦县长,县里财政紧张啊。”分管财政的副县长敲着茶杯,“多出的几百万,从哪里出?”
会议室一时沉默。几个常委低头喝茶,没人接话。秦墨心知肚明,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立场问题——旅游不是这些老局长的主责主业,自然不愿多投入。
“资金我可以去省里争取。”秦墨迎难而上,“但路线不能将就。这条路是旅游发展的主动脉,眼光要放长远。”
最终,在王县长的协调下,方案勉强通过。但秦墨知道,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果然,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处处碰壁。林业局说公路涉及生态红线,国土局说用地指标紧张,环保局要求做环评...每个环节都慢如蜗牛。
最让秦墨窝火的是古寨修复工程。他亲自请来的省古建专家,被文化局某科长以“手续不全”挡在寨外三天。等他协调好,专家已愤然离去。
“秦县长,不是我们刁难。”文化局长私下诉苦,“老寨子牵扯家族利益,动一块砖都有人告状。我们也是没办法。”
秦墨强压怒火,挨家挨户做工作。在古寨最高处,八十岁的寨主杨大爷杵着拐杖说:“秦县长,不是我们不信你。前年有人说开发,拆了半条街,最后烂尾了。我们怕啊!”
看着老人浑浊眼中的忧虑,秦墨恍然大悟:阻力不仅来自官场,更源于失信于民。他当场立下军令状:“杨大爷,这次不一样。政府投一分钱,群众挣一块钱,做不到我辞职!”
真诚打动了寨民,但官场的暗箭更难防。十二月初,市审计局突然要对旅游项目进行“预审计”,理由是“防止资金滥用”。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有人做了手脚。
雪上加霜的是,省旅游集团派来的考察组,在实地走访后态度暧昧起来。组长私下对秦墨说:“秦县长,你们资源确实好,但投资环境...呵呵。”
那个“呵呵”,像一盆冷水浇在秦墨头上。他连夜排查,发现考察组入住酒店“恰好”停水,用餐饭店“意外”被包场,甚至连导游都“临时”请假。一套组合拳,打得他措手不及。
“这是有人不想让项目成啊!”深夜,秦墨在办公室对林芷若电话倾诉,难掩疲惫。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记得你在河口镇说过的话吗?‘只要为了老百姓,再难也要走下去’。”
妻子的话点醒了秦墨。第二天,他调整策略:一方面,借力打力,将审计变成“规范流程”的契机,主动邀请审计局全程监督;另一方面,绕开障碍,直接对接省旅游集团高层,用详实的规划和诚意打动对方。
最绝的是,他策划了一场“寨民请愿”。杨大爷带着几十个寨民,捧着联名信到县委,要求保护开发古寨。淳朴的乡音、殷切的眼神,让暗中作梗者不敢再明目张胆阻挠。
转机出现在一个雪夜。省旅游集团董事长突然到访,不打招呼直插古寨。当时秦墨正在寨里和群众烤火商量细节,被撞个正着。
“秦县长,你这是...”董事长看着满手泥土的秦墨,一脸惊讶。
“和寨民们测算修复工程量。”秦墨坦然一笑,“董事长要不要一起烤火?这红薯快熟了。”
火塘边,寨民你一言我一语,讲古寨历史,说开发期盼,没有套话空话,只有质朴真情。董事长默默听着,不时点头。
临走时,他握着秦墨的手说:“我走了七八个县,你是第一个蹲在火塘边和群众算细账的县长。这个项目,我们投了!”
消息传开,阻力奇迹般消散。林业局主动对接调整生态红线,国土局加班报批用地,环保局特事特办...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变成了“支持派”。
除夕夜,秦墨和林芷若在县委宿舍包饺子。电视里春晚欢歌笑语,窗外雪花纷飞。
“现在明白了?”林芷若包着饺子,微微一笑,“最大的阻力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心。你赢得了民心,就搬走了最大的绊脚石。”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秦墨收到杨大爷的拜年短信:“秦县长,寨子里老少等你来吃杀猪菜。路再难,我们跟你走!”
看着短信,秦墨眼眶发热。他回复:“开春动工,一言为定!”
窗外,1999年的第一场雪覆盖了山城。秦墨知道,冰层之下,春水已开始涌动。破冰之旅,才刚刚开始。而前面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有了百姓的支持,再大的风浪,他也敢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