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和“启明深瞳”就像两艘开足马力的大船,在各自的领域里飞速前进。
业务越做越大,就像被拉得越来越紧的橡皮筋,对公司的团队架构和人才实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祁阳心里很清楚,刚创业时,靠团队的热情和拼劲能打开局面,但想长久发展下去,必须找更专业、更懂管理的高手来帮忙。
沈弘毅提交的方案就放在他桌上,建议招聘首席财务官(cFo)和首席市场官(cmo)。
祁阳仔细看了候选人资料:cFo马明来自一家大跨国制造公司,管钱和资本运作很有经验;cmo刘晶则在好几家成功的科技创业公司待过,擅长从无到有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祁阳琢磨了一会儿,拿起笔在方案上签了“同意”。
他明白,这两个人工资虽然不低,但对公司接下来的规范化运营和扩大规模来说,是必须花的钱,也是能带来回报的投资。
两位新高管一到岗,就给公司带来了新变化,像是给高速运转的机器加了润滑油,还升级了控制模块。
马明没有一上来就推翻之前的做法,而是先把公司的财务情况摸了个透。
他很快搭建起一套规范的财务体系,符合未来公司上市的要求,把之前有点混乱的资金管理,变得条理清晰、能精准预测收支。
同时,他还开始规划更合理的税务方案和资金安全策略,为“灏阳”以后可能做的跨境生意和资本运作铺路。
刘晶则展现出了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强大的规划能力。
她带着团队重新梳理了“灏阳”的品牌定位,把“用得久、安全高、靠得住”的核心优势,融入到所有的宣传材料和客户沟通中。
她还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计划,针对储能、低速车、备用电源等不同领域,设计了不一样的推广思路和卖点。
祁阳会定期和这两位核心高管单独沟通。
他不插手具体工作,主要是把握大方向,确保他们的思路和公司的整体目标一致,也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现有团队,一起发力。
另一边的“启明深瞳”,张伟也面临着团队升级的问题。
随着“灵瞳视觉平台”从想法变成实际产品,原来全靠技术人员的团队结构,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在祁阳的支持下,张伟招了两位关键人才:一位是来自大型软件公司的产品副总裁,负责“灵瞳”平台从设计到迭代的全流程管理;另一位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销售总监,负责开拓合作渠道、搭建销售团队。
新人才的加入,难免会有磨合的过程,也会有想法上的碰撞,但也给团队带来了新活力和更专业的做事方法。
产品副总裁带来了规范的开发流程和用户研究工具,让研发工作更有条理、更注重用户需求;销售总监则凭借丰富的行业人脉和对客户需求的了解,为“灵瞳”平台找到了更精准的市场切入点。
校园里也传来了好消息。
“经纬洞察”小组和经管学院教授合作的“硬科技投资分析”学术论文,顺利通过了国内一家权威核心期刊的初审,进入了修改阶段。
对于一个主要由本科生组成的小组来说,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也说明他们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学术圈的初步认可。
周老师特意找到祁阳,语气里满是欣慰:“祁阳,你们小组这次做得太好了!学校非常重视,想把你们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鼓励更多学生搞这种跨学科、重实践的学术探索。”
他顿了顿,接着说:“学校或许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支持,比如设立专项创新基金,或者把这种高质量的学术实践成果,纳入学分体系。你觉得怎么样?”
祁阳很支持这个想法。
他知道,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能激发学弟学妹们的创新热情,也能为“灏阳”和“启明深瞳”未来从学校吸引更多有实践精神、懂跨学科知识的优秀人才,打下好基础。
不过,表面的平静下,一直藏着看不见的暗流。
就在祁阳忙着梳理公司内部团队的时候,陈明远从邻省产业园打来了电话,语气里带着一丝警惕。
“祁总,最近园区周边有点不对劲。”陈明远压低了声音。
“我发现一些陌生的外地工程人员在活动,拿着图纸和设备,好像在勘察地形,还向附近村民打听我们园区的扩产计划和周边的土地情况……”
他停顿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我怀疑,是不是有新的公司,看中了我们这里已经形成的产业规模,想过来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