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货币银行学》是大课,讲的是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货币乘数。
周副教授站在讲台上,还是那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不过今天他没完全照着课本讲。
“……所以,光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央行调控货币的基础手段之一。”
周教授话锋一转,ppt翻到新的一页,上面是近几年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的对比图
“大家看这个曲线,特别是最近几年,m2增速稳住了,但社融的结构变了不少。这说明了什么?”
他目光在台下扫了一圈,看到大部分新生还有点懵,最后定格在正认真看图的祁阳身上。
“祁阳,你之前学习得不错。那你试试看,从货币是谁‘创造’的角度,说说这种变化为啥会出现,可能有什么影响。”周教授点了名。
教室里安静了一下,不少同学扭头看向祁阳。经过几次课的事儿,祁阳在班里也算小有名气了。
祁阳站起来,倒也不慌。他这几天刚好琢磨过相关的问题,结合了系统给的那种模糊感觉和周老师以前提点的东西。他想了想,开口说:
“周老师,我觉得这反映了咱们国家金融深化了,创造货币的不只是银行了。以前主要靠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和准备金制度来创造货币。”
“但现在,像影子银行、非银机构,比如信托、券商资管这些,还有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创造信用的渠道多了很多。”
他走到讲台边,周老师点头后,他用电子笔在图上比划着:“比如说,企业发债融资,买债的钱可能来自银行理财,也可能是货币基金,这笔钱……,最终,也让信用链条变长、变复杂了。”
他停了一下,见周老师眼神里是鼓励,就继续说:“这种变化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融资渠道多了,能缓解一些领域像中小企业、新兴行业的融资难问题,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坏的一面是,可能让金融体系内部的杠杆率上去,风险更容易藏匿和传染,对监管的要求更高了。”
“同时,央行以前主要针对银行的那些调控工具,效果可能就没那么直接了,可能更需要宏观审慎政策这类新工具。”
祁阳讲得条理清楚,角度也挺新,不光用了课堂知识,还联系了实际的金融现象,让一些只顾埋头记笔记的同学都抬起了头。
“说得很好!”周教授眼里赞赏明显
“祁阳同学抓住了关键。货币金融理论不是死的,现实里的金融活动比课本模型复杂多了。大家要学的,就是这种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的能力。”
他让祁阳坐下,对全班总结道:“祁阳刚才提到的,后面课程都会细讲。”
后半节课,周教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讲得更细,课堂气氛也活络了些。
下课铃响了,周教授布置了阅读任务。同学们开始收拾东西,教室里嗡嗡作响。祁阳也准备走,却听见周老师叫他:
“祁阳,你留一下。”
祁阳停下,看到周老师正笑着朝他招手。他有点意外,还是马上走了过去。
“周老师,您找我?”
“嗯,”周教授点点头,等人都走得差不多了,才说,“坐吧。”指了指旁边的空椅子。
祁阳坐下,心里琢磨着什么事。
“刚才课上讲得不错。”周教授开门见山,语气带着欣赏,“不光是今天,之前几次讨论,还有我听说的你们模拟投资大赛的情况。”
祁阳心里微动,没想到周老师连模拟盘的细节都知道。
他谦虚地说:“周老师您太夸奖了。课上就是说了点平时的想法,模拟盘那次是团队一起做的,而且运气好,赌对了方向。”
“不用太谦虚。”周教授摆摆手,眼光很温和,但也透着锐利,“有天赋是好事,但要会用。我见过不少有天赋的年轻人,开头很顺,但因为基础不扎实或者心态不好,最后栽跟头。但想长期稳定,必须靠扎实的理论和严谨的分析框架。”
他拿起保温杯喝了口水,语重心长:“你现在大一,正是打基础、建框架最好的时候。微观、宏观、计量、会计、金融原理……这些课看起来枯燥,但以后是你建立自己投资哲学和风控体系的根基。”
祁阳很认同地点头,周老师这话说到他心里了。“周老师,我明白。”
“好,能认识到这点,比你展现出的天赋更让我高兴。”周教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
“知道不足,才能进步。我这儿有几本书,觉得对你现在搭框架有帮助,比课本深点,但理解现代金融市场少不了。”他拿笔在便签纸上快速写了几个书名和作者:
《投资最重要的事》-霍华德·马克斯
《漫步华尔街》-伯顿·马尔基尔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拉斯·特维德
行为金融学相关的入门书或经典论文
他把便签递给祁阳:“这几本书,角度不一样,有的讲投资哲学,有的是学术争论,有的讲宏观周期,有的涉及心理学。”
“你不用全信,关键是开阔思路,帮你慢慢形成自己多角度、更扎实的看法。”
祁阳双手接过便签,看着上面有力的字迹,心里很感激。
这比直接告诉他买什么股票珍贵多了。“谢谢周老师!我一定认真读,好好琢磨。”
“嗯,读书时有什么问题,或者平时对市场有什么新想法,随时可以来办公室找我聊。”周教授拍拍祁阳的肩膀,眼神期待
“你很优秀,潜力大,但记住不能浮躁,要脚踏实地。希望以后不光在课上看到你,在更深的讨论或实践里也能看到你。”
“我一定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祁阳站起来,认真地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