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年度业绩发布会落幕的第二周,董事会例会如期举行。
刚刚结束对波兰工厂设备采购方案的讨论,财务报表上的盈利数字还在屏幕上闪烁。祁阳轻轻咳嗽一声,提出了一个超出所有人预期的议题——
“我建议成立‘灏阳公益基金会’。”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空气从商业决策的务实,转向了对企业责任的深层思考。
“我们从校园实验室走到今天,离不开国家对硬科技产业的扶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信任。”祁阳的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在座的董事,“现在公司有了一定的实力,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成立基金会,就是想把这种回馈变得系统、可持续,而不是零散的捐赠。”
他顿了顿,调出提前准备好的基金会章程草案。
“初期计划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支持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前沿探索,避免他们因资金短缺放弃有潜力的课题;二是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重点是中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让更多孩子接触科技;三是推动绿色能源科普,让公众了解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对环保的意义。”
董事会成员们起初有些意外,但很快陷入了认真的讨论。
“蓝湖资本”的李静率先表态:“从资本角度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升品牌美誉度,反而有利于长期价值增长。但基金会的资金管理必须透明,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避免出现合规风险。”
马明作为cFo,立刻补充道:“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公司每年从净利润中提取2%注入基金会,同时我和祁总等创始团队成员,个人也会捐赠一部分资金,预计初始规模能达到5000万元。后续我们会聘请专业的公益机构团队负责运营,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的用途和反馈。”
得到董事会一致同意后,基金会筹备工作迅速启动。
马明牵头成立筹备组,从章程备案、税务登记到团队组建,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慈善法》的要求推进。为了确保专业性,筹备组还邀请了国内知名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担任顾问,帮忙梳理项目流程和监管体系。
“我们不能搞形式主义,每个公益项目都要做出实际效果。”祁阳在筹备组会议上强调,“比如支持青年学者,不能只给钱,还要搭建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和‘灏阳’的研发团队合作;资助贫困地区学校,不仅要建实验室,还要培训老师,确保设备能真正用起来。”
与此同时,“灏阳”国家级研究中心也同步推出了首个开放课题指南。
韩教授带领团队梳理出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十大前沿方向,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征集创新方案。指南发布当天,研究中心的官网就收到了三十多份咨询邮件,其中不乏来自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顶尖机构的团队。
“开放课题的资助金额从5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重点支持那些有创新想法但缺乏产业化条件的研究。”韩教授在开放课题宣讲会上说,“我们不仅提供资金,还会开放实验室的设备资源,甚至派资深工程师参与合作,帮助科研团队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技术。”
北京某高校的青年学者陈博士,一直从事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却因缺乏高端设备,无法深入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看到“灏阳”的开放课题指南后,他立刻组建团队提交了申请。
“如果能获得资助,我们就能用‘灏阳’的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这对课题突破至关重要。”陈博士激动地说。
就在“灏阳”的公益计划稳步推进时,“启明深瞳”也在张伟的倡导下,启动了“AI赋能制造”公益计划。
张伟在公司内部会议上提出这个想法时,不少团队成员有些疑惑:“我们现在业务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做公益?”
“正因为我们在工业视觉领域有积累,才更应该帮助那些中小企业。”张伟耐心解释,“很多中小制造企业想提升自动化水平,却因为资金有限、缺乏技术人才而望而却步。我们的公益计划,就是要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方案咨询和基础培训,帮他们迈出智能化转型的第一步。”
“AI赋能制造”公益计划的首个合作对象,是天海市周边的一家小型汽车零部件厂。
这家工厂生产的轴承,长期因人工检测效率低、误判率高而影响订单。“启明深瞳”的技术团队免费为其设计了视觉检测方案,还派工程师上门培训工人操作系统。
“以前我们一天只能检测500个轴承,误判率有8%,现在用了‘灵瞳视觉平台’,一天能检测2000个,误判率降到了0.5%。”工厂老板感激地说,“多亏了‘启明深瞳’的帮助,我们最近还接到了一家大型车企的订单。”
为了扩大公益计划的影响力,“启明深瞳”还联合当地政府部门,举办了多场工业AI技术培训班。
培训班上,工程师们不仅讲解视觉检测的基础原理,还现场演示“灵瞳视觉平台”的操作流程,不少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能与“启明深瞳”建立长期合作。
“灏阳”和“启明深瞳”的公益行动,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中国科技报》专门刊发了一篇题为《硬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技术创新到公益践行》的报道,详细介绍了两家公司的公益计划和初步成果。
报道中提到:“‘灏阳’和‘启明深瞳’的实践,为硬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新范式——将企业优势与社会需求结合,既能发挥技术价值,又能实现可持续的公益影响。”
祁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为社会解决问题。‘灏阳’聚焦新能源材料,本身就是为了推动能源转型、应对环保挑战;成立基金会、推出开放课题,是想让更多人受益于技术进步。未来,我们还会探索更多公益模式,比如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钠电技术专业,为行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张伟也在采访中补充道:“‘AI赋能制造’公益计划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计划未来三年,为100家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不仅是公益,也是在培育市场——当更多企业用上工业AI技术,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水平都会提升,我们也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随着公益计划的推进,两家公司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不少高校主动联系“灏阳”,希望能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启明深瞳”也接到了更多中小企业的合作意向,公益计划反而间接推动了业务发展。
祁阳在一次管理层复盘会上,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公益与业务的协同效应”。
“做好公益能提升品牌信任度,而品牌信任度又能促进业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但我们要记住,公益的初心不能变,不能把公益当成业务推广的工具,只有真心实意为社会解决问题,才能获得长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