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进资本”与胡教授团队抛出疑似伪造数据的消息,像一根毒刺,扎在了“灏阳新材料”看似顺畅的前进道路上。
沈弘毅按照祁阳的指示,一方面加快了与另外几家更具技术辨别力的投资机构的沟通,另一方面则动用人脉,试图从侧面验证胡教授团队的真实情况。
几天后,沈弘毅带来了初步反馈。
“接触了一家同时给胡教授团队和另外几家钠电企业做过第三方检测的实验室朋友,”沈弘毅压低了声音
“他碍于保密协议不能透露具体数据,但隐晦地表示,胡团队送检的几批次样品,数据波动‘非常有趣’,而且……送检频率极高,似乎总是在‘修正’什么。”
祁阳立刻抓住了关键点:“数据波动大,且频繁送检修正?”这完全不符合正常技术研发的规律,更像是为了拼凑出理想数据而进行的操作。
“是的。而且,他们对外宣称的‘吨级中试线’,据可靠消息,目前还停留在关键设备调试阶段,远未达到稳定产出合格产品的程度。”沈弘毅补充道,
“‘锐进资本’这是在用信息差和模糊处理的手段,扰乱市场,意图打乱我们的融资节奏。”
“知道了。”祁阳语气平静。
对手既然出了暗手,他也不能只被动接招。
“我们按原计划推进A轮接触,重点强调我们数据的可重复性、一致性和长期稳定性验证计划。”
“还有,可以把我们‘分区装料工艺’解决设备偏差的这个技术亮点,适当透露给对我们兴趣最大的那家产业投资方‘华科资本’,他们懂行,知道这背后的技术含量和价值。”
“好!华科资本的负责人是技术出身,应该能看出门道。”沈弘毅赞同这个策略。
就在祁阳布局应对商业暗流时,校园那边,周老师牵头的那门“金融科技与创新实践”荣誉课程,提前组织了一次线上预热讨论。
祁阳和苏婉晴都参加了视频会议。
讨论的主题恰好是“技术早期项目的估值陷阱与数据真实性甄别”。
苏婉晴在汇报她初步调研的“明锐科技”案例时,不仅分析了其技术优势,也重点指出了其在复杂场景适应性上的技术瓶颈和近期融资受阻的现状,分析客观而深入。
周老师点评时,特意@了祁阳:“祁阳,你从实践角度看看,像‘明锐’这类卡在算法瓶颈的AI团队,估值该如何判断?投资人该如何规避数据造假的风险?”
祁阳思考片刻,结合近期“灏阳”遭遇的情况,回答道:“技术瓶颈期是常态,关键看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估值需要反映这种不确定性。”
“对于数据真实性问题,除了第三方检测,更要看团队对技术细节的坦诚度、研发过程的逻辑闭环,以及……小规模真实场景下的测试反馈。纸上谈兵的数据,再漂亮也缺乏支撑。”
他的回答基于亲身经历,显得格外有分量,引得线上其他同学纷纷在聊天区讨论。
苏婉晴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会议结束后,苏婉晴私聊祁阳:“你上次提到‘明锐科技’,我深入查了一下,他们那个核心算法负责人张伟,最近好像和团队其他成员矛盾不小,就是因为技术路线和数据呈现的问题。你觉得,这样的团队还有投资价值吗?”
祁阳回复:“核心团队内讧是红色警报。技术可以迭代,人心散了就难了。”
“除非……能有更强力的领导者整合方向,或者,团队中有不可替代的技术模块值得剥离。”他隐约感觉,“明锐科技”的故事可能不会就此结束。
校园内的讨论与现实中的商业决策隐隐呼应。
这天晚上,祁阳接到了陈明远的紧急电话。
“祁总,烧结炉按照计划停炉冷却了,山本工程师的团队明天进场开始检修。”陈明远汇报完常规进度,语气变得有些奇怪,“但是……有件事我觉得有点不对劲。”
“说。”
“这两天,园区里好像多了些生面孔,不像工人,也不像其他公司的人。有人看到他们在我们车间外围转悠,还用手机对着车间拍照。”陈明远语气带着疑虑,“我问过园区保安,说是来做‘市场调研’的,但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祁阳的心微微一提。
商业间谍?还是竞争对手的窥探?在融资和竞争的关键时刻,任何风吹草动都值得警惕。
“加强安保,特别是夜间巡逻。通知所有员工,提高警惕,未经允许不得对外泄露任何项目信息,尤其是设备检修的具体细节和进度。”祁阳沉声吩咐,“另外,想办法搞清楚那些‘生面孔’的来历。”
“明白!”陈明远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