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S公司的设备提前抵港的消息,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灏阳新材料”每一个成员的心里。
陈明远立刻行动起来,按照预先制定的预案,协调报关行、运输公司,确保设备一下船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运抵工业园区。
这段时间,祁阳的生活节奏被压缩到了极致。
他像一枚精确的陀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高速旋转。
白天,他频繁往返于学校和公司之间。
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基础找平、水电接入、净化车间密封测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陈明远虽然执行力超强,但遇到需要跨部门协调或涉及重大预算变更时,仍需祁阳拍板。
“祁总,运输公司那边反馈,有两件超规设备需要申请特殊道路通行证,流程至少要走三天,但船期不等人。”陈明远在电话里语速飞快。
“把设备规格和运输路线发给我,我来解决。”祁阳挂断电话,立刻联系了周林。
周林的人脉发挥了作用。
不到两个小时,周林回电,表示已经通过“朋友”打通了关节,特事特办,通行证下午就能拿到。
另一方面,韩教授团队也对即将到来的新设备翘首以盼。
王工带着几个年轻骨干,已经将安装位置的3d模型反复校核了无数遍,连每个螺栓的扭矩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韩教授则拉着陈明远和祁阳,再次确认设备调试阶段的原料供应和检测安排,确保万无一失。
“第一批关键原料,高纯度碳酸钠和过渡金属前驱体,必须提前一周到位,并且要留足样品供我们做入厂检验。”韩教授神色严肃,“设备调试阶段,每一批投料的数据都至关重要,不能因为原料问题产生干扰。”
“韩教授放心,原料采购合同已经签订,供应商保证按时交货。”陈明远赶紧汇报。
祁阳在一旁听着,不时补充几句,确保技术和运营的衔接天衣无缝。
他能感受到团队里那种混合着紧张、期待和些许焦虑的情绪。
这是项目从图纸走向实体的关键一步,不容有失。
而在校园这边,期末考试的乌云已经笼罩下来。
财大的学习氛围陡然变得肃杀。
图书馆一座难求,通宵自习室的灯光彻夜不熄,连空气中都仿佛飘荡着咖啡因和焦虑的味道。
406宿舍也进入了“战时状态”。
赵刚把他心爱的篮球塞进了柜子底层,每天抱着《概率论》和《宏观经济学》的课本和习题集,对着李哲和祁阳大倒苦水。
“完了完了,这次真的要挂科了!这正态分布、t检验,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啊!”赵刚抓着头发,一脸绝望。
李哲依旧是定海神针,他把自己整理的精华笔记共享了出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他甚至给赵刚制定了详细的“考前冲刺复习计划表”,精确到每小时要看完哪些内容。
“刚子,别慌,跟着计划走,及格没问题。”李哲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
孙伟表面上依旧淡定,但他电脑屏幕上闪烁的代码编辑器旁边,也打开了电子版的教材和笔记。
他偶尔会冒出一两个极其刁钻的技术问题,问得李哲都要思考半天,显然也是在深度钻研。
祁阳则成了宿舍里的“救火队员”。
他利用自己高效的理解和讲解能力,在复习的间隙,帮赵刚梳理概率论的逻辑框架,帮孙伟厘清宏观经济模型中几个容易混淆的变量关系。
他的讲解往往能化繁为简,直指核心,让赵刚大呼“开窍”。
就连微信里,讨论学习问题的气氛也浓厚起来。
林薇@祁阳,请教一个关于IS-Lm模型政策效应的分析题。
祁阳在从公司回学校的车上,用手机简短地回复了几条语音,点明了几个关键假设和图形分析的要点,思路清晰,让林薇连声道谢。
王心怡也在微信里发了条消息,吐槽会计学的基础报表勾稽关系复杂得像迷宫。
祁阳看到后,随手发了一个自己整理的简易核对流程图,立刻被好几个同学收藏。
他的身影穿梭在堆满建筑材料的工地和堆满书本的课桌之间,处理完设备运输的突发问题,下一秒可能就在推导随机微积分的公式。
这种陈明远度、多线程的切换,极大地锤炼着他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心智。
当第一批印着日文标识的巨大木箱,被小心翼翼的叉车运进中试车间时,祁阳也刚刚结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期末考试。
他放下笔,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知道真正的考验,对公司而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