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结束,如同卸下了沉重的枷锁,财大校园瞬间被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笼罩。
宿舍楼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行李箱轮子滚过地面的声音,以及关于寒假去哪里浪的热烈讨论。
406宿舍也不例外。赵刚考完最后一门就冲回宿舍,把书本往桌上一扔,张开双臂作拥抱自由状:“解放啦!今晚必须出去嗨皮!我请客,谁也别跟我抢!”
李哲一边整理着考完的试卷和笔记,一边笑着说:“你先把微积分过了再说吧,别到时候补考又哭爹喊娘。”
“呸呸呸,乌鸦嘴!哥们这次感觉良好!”赵刚信心满满,又看向祁阳和孙伟,“阳哥,孙伟,怎么说?给个面子呗?”
孙伟耸耸肩:“行啊,反正没事。”
祁阳也笑了笑:“可以,地点你们定。”他此刻心情也不错,学业压力暂缓,公司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这时,他的手机响起,是沈弘毅。他走到阳台接通电话。
“祁总,和韩教授团队的合作协议所有细节均已敲定,对方确认无异议。时间定在下周一上午十点,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会议室举行正式签约仪式。韩教授希望你能到场。”沈弘毅的声音带着一丝完成重大任务后的轻松。
“没问题,我一定准时到。”祁阳肯定地回答。挂了电话,他望着楼下熙熙攘攘、准备离校或庆祝的人群,心中清楚,当大部分同学开始享受悠闲假期时,他的另一个战场,才刚刚取得一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周一上午,祁阳穿着一身得体的深色休闲西装,准时出现在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会议室。
沈弘毅和王会计早已到场,正在做最后的文件核对。韩灏教授今天也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西装,虽然依旧不苟言笑,但眼神中能看出一丝期待和郑重。他团队的几位核心骨干老师也在场。
签约仪式简单而高效。没有过多的媒体和宾客,只有合作双方和相关见证人员。在双方律师确认无误后,祁阳和韩灏教授分别代表“启阳资本”和项目团队,在厚厚一沓投资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交换文件,握手,掌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响起。
这一刻,“启阳资本”的第一个股权投资项目正式落地。
祁阳投入了一千五百万人民币,占新成立的“灏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的股权,其中包含了为核心团队预留的期权池。韩教授团队以知识产权入股,控股并主导研发。
“祁总,希望我们合作愉快,尽快把这项技术推向市场,实现它的价值。”韩灏教授握着祁阳的手,语气认真。
“一定,韩教授。技术产业化之路刚刚开始,我们会全力以赴。”祁阳沉稳回应。
签约仪式后,祁阳和沈弘毅与韩教授团队简短开了个会,明确了接下来一个月的工作重点:注册项目公司、启动中试产线的设计和选址、以及开始物色具备产业化经验的cEo人选。
离开理工大学,坐进车里,沈弘毅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开局不错。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干了。cEo的人选,我这边有几个初步目标,需要尽快启动接触。”
“好,你主导,我配合。”祁阳点头,“另外,快过年了,趁着项目落地,我们组织一次公司团建吧,人虽然少,但也凝聚一下士气。”
“可以,我来安排。”沈弘毅应下。
于是,在周五晚上,“启阳资本”的第一次团建——目前仅有祁阳、沈弘毅、林晓、王会计四人——在公司附近一家口碑不错的私房菜馆包间举行。
氛围比想象中轻松。沈弘毅虽然工作时严谨,私下倒也健谈,分享了一些在深城投资圈遇到的趣事和坑。王会计是个和善的中年阿姨,做事认真,话不多,但总是面带微笑。祁阳作为老板,没有架子,主动关心了一下王会计通勤是否方便等生活问题。林晓则安静的坐在旁边。
“祁总,说真的,当初接到猎头电话,听说老板这么年轻,我还挺犹豫的。”王会计喝了点果汁,话也多了些,“不过来了之后发现,您和沈总都是做实事的人,公司氛围也好,我就安心了。”
沈弘毅也举杯:“祁总,虽然你年纪轻,但眼光、魄力和定力,都远超同龄人。为我们第一个项目成功落地,也为启阳资本的未来,干杯。”
“辛苦两位了。公司刚起步,以后还要倚仗大家共同努力。”祁阳以茶代酒,与两人碰杯,“还要感谢林晓。”
提到林晓的名字,林晓赶忙站起来,和大家碰了个杯。
虽然团队极小,但他能感受到一种初创公司特有的、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向心力。
团建结束时,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冬雨。祁阳开车先送王会计和林晓回家,然后和沈弘毅回了公司,又就cEo人选的标准和接触策略讨论了近一个小时。
当他终于回到“云麓公馆”,站在开阔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城市灯火,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班级群里,发起了寒假期间回校打球聚会的接龙,下面已经跟了一些本地离得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