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谢牺牲的阴霾尚未散去,重建联络渠道的努力也因风声鹤唳而屡屡受阻。聂曦和吴石如同被困在蛛网中的飞蛾,每一次尝试挣脱都可能引来更致命的缠绕。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局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带来转机的机会,悄然出现在一份日常的军需补给清单上。
这天下午,聂曦正在审核一批即将发往前线观察哨所的备用物资清单。清单冗长而枯燥,从电池、望远镜到压缩干粮、冬季被服,一应俱全。他的目光机械地扫过一行行物品名称和数量,大脑因连日来的高度紧张而有些疲惫。
突然,他的目光在清单末尾一项不起眼的物品上定格了——“特殊绘图铅笔(耐低温、防水),12打”。
绘图铅笔?前线观察哨所需要如此大量且专业的绘图铅笔?虽然观测记录需要绘图,但普通铅笔足以胜任,何须特意申请价格不菲的“特殊”型号?而且数量是12打(144支),这远远超出了一个哨所甚至几个哨所的常规需求。
一种历史研究者特有的敏感,让聂曦的神经瞬间绷紧。他立刻调出这个哨所(编号7号)的基本资料和近期报告。7号哨所位于一处相对偏僻但视野开阔的山地区域,主要负责监视一段非主要交通线,驻军仅一个加强排,任务相对清闲。近半年的补给记录显示,他们从未申请过此类特殊绘图工具。
事出反常必有妖!
聂曦不动声色,没有立刻提出质疑。他先是按照流程,将清单提交给后勤部门核对确认。后勤部门的回复是,申请由7号哨所直接提出,理由是该区域冬季潮湿多雾,普通铅笔记录易模糊,故申请特批。
这个理由看似合理,却无法打消聂曦的疑虑。他凭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这个时期我党地下活动方式的知识,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这种“特殊绘图铅笔”,因其耐水、显色稳定的特性,是否可能被用于某种秘密情报的书写或复制?比如,用于绘制微缩地图或书写密写情报?
难道……7号哨所内部,或者与哨所有关联的补给线上,存在一条未被敌人察觉的、利用军需品传递情报的秘密渠道?这条渠道的同志,正因为某种原因,急需这批特殊的工具?
这个想法让聂曦的心跳骤然加速。如果猜测属实,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条潜在的、全新的、或许更安全的联络线!但风险也同样巨大。这可能是敌人的陷阱,故意设下的诱饵;也可能是他想多了,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超额申请。
绝不能贸然行动,必须谨慎核实。
聂曦利用职务之便,调阅了7号哨所近期所有人员的档案和轮换记录,并未发现明显异常。他又仔细研究了这条补给线的运输环节:物资从后勤仓库发出,由一支小型运输队护送,途经两个检查站,最终送达哨所。整个过程看似严密,但并非没有可操作的空间,尤其是在非战斗状态下,检查相对宽松。
犹豫再三,聂曦决定进行一次极其谨慎的试探。他在最终批准清单时,没有做任何修改,但在“特殊绘图铅笔”的备注栏里,用只有内部人员才明白的、关于库存批次的一个极其专业的代号,标注了一行看似无关紧要的提示:“注意核对批次号,避免与上月存余混淆。”
这句备注,在普通人看来,完全是正常的物资管理提醒。但如果接收方是“自己人”,并且正处于焦急等待特定工具的状态,或许能从中读出“已关注,渠道安全,按计划进行”的隐晦信息。
这无疑是一次赌博。赌对了,可能打开新局面;赌错了,可能暴露自己,甚至害了同志。
批阅完清单,聂曦将文件交给文书兵下发,自己则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阴沉的天际线。他不知道这批特殊的铅笔将去向何方,更不知道自己的试探是否会得到回应。他只能像一名耐心的渔夫,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轻轻放下鱼饵,然后等待。
希望,这次微小的涟漪,能够穿透重重迷雾,连接到彼岸的同志。新的线索已经出现,尽管微弱,却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他必须抓住它,但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