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忍不住皱眉:“一个十三四岁的娃娃,能是什么大才?疾之先生莫非弄错了?”
李典也面露疑色:“文烈,是不是再确认一下?兴许是同名不同人。”
曹休沉默片刻,再度看向那代理县令:“阳都县内,复姓诸葛的,有几家?”
“只此一家。”
“好,那就没错。有劳阁下带路!”曹休说完转身就走,乐进、李典赶紧跟上。
“文烈?”乐进再度开口,“疾之先生真的没有弄错?”
曹休站住脚步,看向乐进:“主公曾言,疾之先生乃万年不遇的奇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更有未卜先知之能。他说此人关乎主公数十年基业,那便绝不会有错!”
他环视乐进、李典,语气斩钉截铁:“莫说诸葛亮年方十三,便是三岁稚童,既是疾之先生指名要寻的人,我等便当以国士之礼相待。”
这番话让乐进、李典顿时肃然。
“文烈说的是!”乐进重重点头,“是我等短视了。”
“既如此……”李典按剑而立,“走,便去会会这位少年奇才。”
此刻代理县令也跑了出来,三人在代理县令引路下,率亲兵数十人直奔城西诸葛老宅。
众人赶到之后,代理县令正要去叫门,却被曹休一把拽了回来。
“将军?”代理县令一时有点懵逼,指着诸葛老宅的大门,“就……就是这里呀……”
曹休看了看乐进和李典:“二位将军,既是大才,岂有深夜叨扰的道理。我等不如在此静候,待天明再登门拜访,方显诚意。”
乐进李典对视一眼,然后看向曹休:“理当如此!”
曹休转身对亲兵下令:“所有人退到巷口,不得惊扰宅中之人。曼成将军,劳你安排岗哨,严禁闲杂人等靠近。”
安排好这一切之后,曹休整理好衣甲,竟真的在门前垂手而立。
乐进与李典对视一眼,也默默站到他身后。
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时辰。
当东方露白,宅内传来晨读之声时,曹休才整了整衣冠,上前轻叩门环。
……
年方十三岁的诸葛亮,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向叔父诸葛玄请过安之后,便开始在院子当中读书了。
只是他刚读了没几句,就听到了门外传来的敲门声。
这么早?谁?
诸葛亮放下竹简,整理了一下衣服,慢慢走到门口,将大门打开一条缝隙。
门外站着一个少年将军,还有两个中年将军——为啥是将军?一身甲胄呗,诸葛亮这名字里带亮,字里带明,他可不瞎。
“三位将军是?”诸葛亮隔着门缝,声音清亮而沉稳。
曹休恭敬行礼:“在下曹休,奉兖州牧曹公之命,特来拜会诸葛……先生。”
曹休略微卡顿了一下,还是把最后“先生”这俩字儿说了出来。
门内的诸葛亮下意识还以为是来拜会自己叔父的,便侧身让开通道:“原来是寻叔父的,三位将军请进,我这就去告知叔父有客来访。”
叔父?
曹休连忙解释:“非也!非也!小先生误会了,在下来拜访的,是故兖州泰山郡丞诸葛珪公之子,诸葛亮。”
门内的诸葛亮微微皱眉:“将军说要来拜访的是……诸葛亮?”
曹休正色道:“正是。不知诸葛亮先生此刻是否已经起身?若是方便,可否代为通传?”
门后的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后,他轻轻推开大门,露出清瘦的身形,向曹休郑重行礼:“不敢有劳将军久候。在下便是诸葛亮。”
……
诸葛老宅正厅内,诸葛玄跪坐在主位子上,表情古怪的看着这三位上门来拜访他侄儿的曹军将领。
曹休等人跪坐的板板正正的。
“三位将军……”诸葛玄组织了一下语言,“……呃……三位将军说,是来寻我侄儿诸葛亮的?”
曹休转动身体,面朝诸葛玄:“正是,奉兖州牧曹公之命,特来拜会。”
这个……
诸葛玄感觉有点不太理解。
你是跟我说,你家主公,兖州牧兼实际上的豫州牧、手里握着整个兖州、大半个豫州、又刚得了徐州琅琊郡、麾下带甲十几万的曹公,派你来我家,拜访……
啧啧,听听这词儿用的,拜访!他说的是拜访!曹公这样的人物,派人来拜访我那十三岁的侄儿?
我是不是没睡醒?
诸葛玄捋了捋胡须,强压下心头的荒谬感,试探着问道:“不知曹公寻我这侄儿,所为何事?”
曹休再次躬身,语气诚恳:“我家主公听闻,琅琊诸葛氏,有子名亮,年少聪慧,学识过人,特命我等前来相请。”
这下诸葛玄感觉更玄幻了。他忍不住看向侍立在一旁的诸葛亮,这孩子确实聪颖过人,但也不至于让一方诸侯如此兴师动众啊?
曹公麾下,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陈群等人,哪个不是国士?
诸葛玄终于忍不住将心中的疑惑问出了口:“曹公坐拥兖豫,麾下荀彧、郭嘉等皆当世奇才,不知是从何处听闻我这侄儿的名声?”
这个问题让曹休一时语塞。
曹营目前有个潜规则,就是疾之先生要低调,不能轻易对外人透露他的存在。
于是曹休略一沉吟,答道:“我家主公慧眼识人,自有其消息来源。或许……是某位途经琅琊的名士,或许是某位隐士高人,曾在我家主公面前提及令侄之名。具体缘由,末将位卑,不敢妄加揣测,还望先生见谅。”
这个回答也算是滴水不漏了,贺奔派曹休来办这事儿,还真是选对人了。
一旁的诸葛亮闻言,从容接话道:“将军过誉了。亮年幼学浅,岂敢当这聪慧过人之评?不过是随叔父读了些圣贤书,略识几个字罢了。”
他又转向诸葛玄:“叔父,曹公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既能从贩夫走卒中简拔英才,想必是听闻我诸葛氏乃书香门第,故遣三位将军相探。此乃曹公重学尊儒之明证。”
曹休听着,眼前一亮,这诸葛亮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识,三言两语间既全了曹操礼贤下士的美名,又巧妙地将诸葛氏的门第摆在明处,不卑不亢的气度,沉稳得体的举止,可不是这个年龄的少年能拥有的。
于是,曹休当即顺势说道:“小先生过谦了。曹公既遣我等前来,自有道理。若小先生尚有顾虑,不妨先随我等前往开阳一见。届时是去是留,全凭小先生心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