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故纸藏珍,痨病新方
辰星医院中西医结合实验室的立项消息,像一阵春风,吹散了连日来因观摩团带来的些许紧张感,也让楚瑶肩上的担子无形中重了几分。她知道,这个平台意味着资源和支持,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期待。她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课题方案的细化中,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与楚瑶办公室的灯火通明相比,位于医院副楼顶层的古籍数字化研究室,则显得格外静谧,只有扫描仪规律的轻微嗡鸣和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秦雨烟一身素雅的改良旗袍,外面罩着白色的研究员外套,正俯身于一张宽大的工作台前。台上摊开放着一本纸质泛黄、边缘破损严重的线装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和旧纸张混合的特殊气味。她戴着一双薄薄的白色棉质手套,动作轻柔地用软毛刷拂去书页间的浮尘。
这是最近一批从民间收藏家那里捐赠来的古籍,数量庞大,种类繁杂,整理和数字化的工作极其繁琐耗神。但秦雨烟乐在其中,对她而言,每一本泛黄的古籍都像是等待开启的宝箱,里面可能藏着先人智慧的结晶。
她正在整理的这本,没有书名,扉页也已缺失,从纸张和墨迹判断,大概是清末民初的产物。内容颇为杂乱,像是一位游方郎中的行医札记,里面夹杂着药方、病例随笔,甚至还有一些地方风物的见闻。
秦雨烟耐心地一页页翻阅,用高精度扫描仪进行数字化存档,同时在电脑上做着简单的编目和关键词标记。大多数内容并无出奇之处,多是治疗感冒风寒、跌打损伤的寻常方子,有些甚至带着明显的时代局限和谬误。
直到她翻到札记中后部分,几页用稍显潦草笔迹记录的内容,吸引了她的注意。
“……客居滇南,见当地多‘痨瘵’之疾,缠绵难愈,户有亡者。西医谓之‘肺痨’,多用静养、营养之法,然贫者无力,多殒命。余观其症,咳嗽、盗汗、羸瘦、颧红,乃气阴两虚,痨虫蚀肺之象……”
秦雨烟精神一振,坐直了身体。“肺痨”,即现代的肺结核,在抗生素发现之前,是不治之症的代名词。她仔细往下看。
“……苦思对策,偶得一方,取当地常见之‘穿破石’、‘灵芝草’(疑似现代之树舌灵芝),合以北地之‘百部’、‘黄芩’,佐以‘猫爪草’化痰散结,再以‘童便’(注:现多不用,或可以其他滋阴降火药替代)为引……曾试于三例重症,两人得延寿数载,一人症减大半……”
后面还详细记录了这三个病例的症状变化,以及笔者对药方的一些思考,其中提到了“此方虽不能尽灭痨虫,然可扶正气、补肺阴、清虚热,似能与人共存,减轻其害……”
秦雨烟的心跳微微加速。这并非一个宣称能“治愈”肺痨的神方,但其中体现的治疗思路——在无法直接杀灭病原体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人体自身状态(扶正固本、滋阴清热)来达到“带病生存”、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与现代医学对于某些慢性病、甚至部分耐药性传染病的治疗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尤其是方中提到的几味主药,“穿破石”活血通络,“树舌灵芝”(若推断正确)扶正抗癌,“百部”润肺止咳抗菌,“黄芩”清热燥湿,“猫爪草”化痰散结……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大多具有抗菌、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
她立刻打开电脑上的古籍数据库,开始交叉检索。很快,她在另外几本不同年代的医籍中,找到了类似治疗“肺痨”的方剂,虽用药不尽相同,但核心思想都围绕着“滋阴降火”、“补肺健脾”、“杀虫”(古代对病原体的模糊认知)展开。而这本无名札记中的方子,组合尤为精妙,而且提到了具体的、看似真实的案例!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秦雨烟脑中成型。如今,虽然结核病已有成熟的化疗方案,但耐药性结核、以及抗结核药物带来的肝损伤等副作用,依然是临床难题。这个古方,是否能经过现代化的提炼和改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减少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改善患者体质、甚至应对部分耐药情况?
她压抑住内心的激动,将这几页内容小心翼翼地进行了高清扫描和重点标注。然后,她拿起内线电话,拨通了林辰的号码。
“林辰,你现在方便吗?我在古籍室,有一些……可能是很有意思的发现。”她的声音依旧平和,但熟悉她的人能听出其中蕴含的细微波澜。
不过一刻钟,林辰的身影便出现在古籍研究室的门口。他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但眼神中带着询问。
“雨烟,发现什么了?”他走到工作台前,目光落在那些摊开的古籍和秦雨烟电脑屏幕上标注出的内容上。
秦雨烟将她的发现和推断,清晰而简洁地讲述了一遍,重点指出了古方的组方思路、与现代医学的潜在契合点,以及可能的研究价值。
林辰听得十分专注,他俯下身,仔细看着扫描件上那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手指轻轻在“穿破石”、“灵芝草”、“猫爪草”等药名上划过。
“扶正祛邪,滋阴润肺……思路是对的。”林辰沉吟道,“尤其是在应对耐药和减少西药毒性方面,中医或许真能提供不一样的路径。这个方子组合,颇有巧思,绝非庸医所能为。”
他直起身,看向秦雨烟,眼中带着赞赏:“雨烟,你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找到一张古方,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如何用中医智慧补充现代医学短板的窗。”
得到林辰的肯定,秦雨烟心中最后一丝不确定也消散了。她轻轻呼出一口气:“我只是做了分内的整理工作。关键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这还只是一个粗糙的线索。”
“先从文献考证和药理学初步分析开始。”林辰思路清晰地安排道,“你需要系统梳理古籍中所有关于‘肺痨’治疗的论述和方药,建立数据库。同时,我联系一下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朋友,看能否对这几味主药进行体外抗菌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筛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等楚瑶那边的冠心病课题走上正轨,积累了足够的临床科研经验,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个‘肺痨古方新用’作为实验室下一个重点探索的方向。这比冠心病的研究可能更具挑战性,但也可能更有开创性。”
秦雨烟认真地点点头。她知道,这将是一个比古籍数字化更漫长、更艰难的过程,但意义也更为重大。让沉寂于故纸堆中的智慧重见天日,并尝试用现代科学语言去阐释、去验证,进而惠及今人,这不正是她投身于此的最大愿望吗?
“我明白。文献梳理和基础分析的工作,我会尽快做起来。”秦雨烟的声音坚定而柔和。
林辰看着她专注而沉静的侧脸,在古籍室柔和的灯光下,仿佛与周围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书卷融为一体。他心中微动,轻声说道:“辛苦你了。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珍贵的线索。”
秦雨烟抬起头,对上他带着笑意的目光,脸颊微微发热,低下头,将注意力重新放回眼前的古籍上,只是嘴角不自觉的,微微弯起了一个柔和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