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杭城同行
飞往杭州的航班上,徐静婉和李墨并排坐在头等舱。与上次巴黎之行不同,这一次,两人之间的沉默少了几分刻意的疏离,多了几分各自思索的凝滞。
徐静婉膝上摊开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素缕”工坊的详细资料、项目进度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单。她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在触摸板上滑动,脑海中反复推演着抵达后该如何与沈阅、林音沟通,才能既尊重他们的艺术坚持,又将项目拉回正轨。
李墨则在一旁处理邮件,偶尔会接个简短的电话,语气平淡地下达着指令。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商业世界里,但徐静婉能感觉到,他并非对她这边的状况毫无察觉。
空乘送来饮品时,李墨替她要了一杯温水,自己则依旧是黑咖啡。很细微的动作,却让徐静婉的心弦莫名动了一下。她低声道谢,接过水杯,温热透过杯壁传来,驱散了些许高空带来的寒意。
“不用太紧张。”李墨忽然开口,目光并未从平板屏幕上移开,声音不高,恰好能让她听清,“艺术家有艺术家的脾气,商人有商人的规则。找到那个都能接受的交点,就行了。”
他的话一如既往的简洁,却精准地切中了问题的核心。徐静婉侧头看他,他冷峻的侧脸在舷窗透进来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模糊。
“交点很难找。”她轻声回应,带着一丝无奈,“他们追求的是极致的艺术表达,而我们受限于时间和成本。”
“那就把限制变成创作的一部分。”李墨终于侧过头,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她脸上,“告诉他们,在框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做出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和本事。纯粹的艺术家很多,但能平衡艺术与市场的,才是稀缺资源。”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徐静婉有些僵化的思路。她一直试图说服对方妥协,却忘了可以激发对方的斗志和创造力。将“限制”重新定义为“挑战”,这完全是不同的沟通策略。
她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和……感激?
李墨似乎捕捉到了她情绪的变化,几不可见地牵了下嘴角,很快又恢复了平日的淡漠,重新将注意力放回屏幕。“到了之后,你先去工坊。我处理完分公司的事情,晚上过去。”
这是明确的行程安排,也划清了公私界限。徐静婉点头:“好。”
飞机落地杭州,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分公司安排了接机,李墨直接去了公司,而徐静婉则带着助理,直奔“素缕”工坊所在的老城区。
再次踏入那个白墙黛瓦的院子,沈阅和林音对她的到来有些意外,但比起上次,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熟稔。徐静婉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但她改变了策略。她没有再强调工期和成本的紧迫性,而是将李墨那番话,用她自己的方式,真诚地传递给了沈阅和林音。
“……我知道,时间和预算像是枷锁,限制了你们的发挥。但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考验?考验我们能否在有限的条件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将艺术价值与市场需求,做到最大程度的融合与平衡。如果成功了,‘素缕’的名字,将不仅仅代表小众的艺术探索,更将成为一种能被市场广泛认可和推崇的新范式。这难道不是比单纯完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吗?”
她的语气诚恳,目光灼灼,带着一种邀请他们共同闯关的热切。
沈阅和林音对视了一眼,眼中闪烁着被触动和激发的光芒。他们追求的,从来不只是闭门造车的孤芳自赏,而是渴望自己的理念和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理解和喜爱。徐静婉的话,恰恰点中了他们内心深处未曾言明的渴望。
接下来的沟通变得异常顺畅。双方不再是对立的甲乙双方,而是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合作伙伴。他们一起重新梳理了工艺流程,寻找可以优化和提速的环节,甚至碰撞出了几个在原有框架下更具爆发力的设计点子。僵持多日的进度瓶颈,竟然在一下午的头脑风暴中,找到了突破的曙光。
傍晚时分,当李墨处理完公事,悄然出现在工坊门口时,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幕:徐静婉挽着袖子,和沈阅、林音围在一张铺满布料样品和设计稿的大工作台前,热烈地讨论着,脸上带着专注而兴奋的神情,完全不见之前的焦虑和疲惫。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他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院中的桂花树下,看着那个在工作和挑战中仿佛会发光的女人。这一刻的她,与那个在婚礼上温婉顺从、在李家宅门中小心翼翼的她,判若两人。
徐静婉偶然抬头,看到了院中的李墨。他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地望着她。四目相对的瞬间,她心中莫名一慌,随即对他露出一个如释重负又带着点小得意的笑容,用口型无声地说:“搞定了。”
李墨微微颔首,唇角似乎勾起了一抹极淡、极快的弧度,快得让她以为是自己的错觉。
他转身,对陪同的分公司负责人低声交代了几句,便先行离开了,没有进来,也没有询问进度。
但徐静婉知道,他看到了。看到了她的努力,也看到了她的成果。
那种被“看到”的感觉,像一股暖流,悄然浸润了她疲惫却兴奋的心田。
杭州之行,似乎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一个与预期不同的方向。而她和李墨之间,那层坚冰,似乎也在这种无声的同行与见证中,悄然融化了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