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金陵王气
渤海之滨的硝烟尚未散尽,南中国的天际线已隐隐传来新时代的雷鸣。随着津门新政的初步稳固,以及辽东、朝鲜的巨大成功,高岩的目光,终于越过了黄河,投向了那座虎踞龙盘、象征着南方半壁江山乃至华夏正统的古城——南京。
这一次,兵锋并非主角。来自登州的特使团,携带着高岩的亲笔信与华夏革新军政府的《告全国同胞书》,乘坐悬挂新旗的内河炮艇,溯长江而上,直抵下关码头。他们的到来,在南京城内引发了远比枪炮更剧烈的震动。
两江总督刘坤一,这位晚清重臣,湘军宿将,此刻正面临着毕生最艰难的抉择。他的案头,一边是北京朝廷措辞严厉、严令其“剿灭叛逆、拱卫江南”的密旨,另一边,则是高岩那封既陈说利害、又饱含劝诫,并附有辽阳、渤海、汉城受降详细简报的信函。信末那句“天下苦清久矣,先生乃汉家柱石,岂忍见神州陆沉,而甘为胡虏殉葬乎?”如同重锤,敲击在他的心头。
南京城内的官场、士林、商界,更是暗流汹涌。支持维新变革者欢欣鼓舞,视高岩为希望;忠于清室者如丧考妣,痛斥其为国贼;更多的则是观望者,计算着得失,权衡着利弊。街头巷尾,私下传阅着《革新日报》,上面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北方的新政成效和军事胜利。
刘坤一闭门谢客三日。当他再次走出书房时,鬓角似乎又添了许多白发。他召集了麾下主要将领和幕僚,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将高岩的信函和那份《告全国同胞书》传阅下去。
沉默,长久的沉默。最终,一位跟随他多年的统制官率先跪下,声音哽咽:“大帅!标下等……愿追随大帅,顺应天命!”
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请愿之声此起彼伏。
次日,南京城头,大清龙旗缓缓降下。一面崭新的华夏革新军政府旗帜,在朝阳的映照下,伴随着城内新军整齐的号令声,冉冉升起。刘坤一以两江总督名义发布通电,宣布“顺应时势,拥护革新”,江南诸省,传檄而定。六朝古都的金陵王气,以一种近乎和平的方式,注入了崭新的魂魄。
第二节:伦敦的算盘
南京易帜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泰晤士河畔的白厅炸响。大英帝国的外交大臣,拿着驻华公使发来的紧急电报,眉头紧锁,再也无法保持往日那种高高在上的从容。
“先生们,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了。”他对着内阁同僚们,语气沉重,“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并且明显对西方抱有警惕甚至敌意的中国,正在高岩的领导下快速形成。这彻底违背了女王陛下政府维持远东均势、确保帝国商业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政策。”
“不能再犹豫了!必须进行干预!武力威慑是必要的!”强硬派将领拍着桌子,“我们可以联合日本残部,甚至俄国人,在沿海进行示威,支持南方的残余势力……”
“武力?”外交大臣冷冷地打断他,“将军,您认为需要投入多少舰队和陆军,才能击败一个刚刚全歼了五个日本师团、俘获了其舰队的对手?更何况,德国人现在像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盯着山东和高岩!任何军事行动都可能引发与德国的直接冲突,那将是帝国的噩梦!”
会议室内陷入了争吵。最终,首相做出了决断:“立刻召回我们驻北京的公使,他与那个即将垮台的清廷纠缠太深了。同时,秘密派遣一个高级别的、拥有全权的特使团,直接前往青岛,与高岩进行接触。我们的目标不是对抗,而是……接触、试探、乃至合作。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位高执政,他到底想要什么?一个排外的中华帝国?还是一个愿意在某种程度上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并尊重,至少是部分尊重我们利益的新政权?在此之前,任何鲁莽的行动都是愚蠢的。”
大英帝国这艘庞大的战舰,在面对东方骤然崛起的冰山时,选择了谨慎地转向。一场全新的外交博弈,即将在青岛展开。
第三节:沪上风雷
南京的和平易帜,并不意味着所有障碍都已清除。上海,这座远东最大的金融与贸易中心,华洋杂处,势力交错,成为了新旧力量交锋的最前线。
军政府任命的“沪海道新政督办”带着一队精干的行政人员和内卫府特勤人员进驻外滩。他们的到来,立刻引发了巨大的波澜。旧有的上海道台衙门形同虚设,但盘踞在此的买办集团、与清廷残余势力勾结的青帮头目、以及试图趁乱牟利的投机商人,构成了巨大的阻力。他们操纵银元,囤积物资,散布谣言,甚至策划暗杀和破坏,企图将上海变成抵制新政的堡垒。
督办的行事风格,却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而冷酷。在内卫府强大情报网络的支持下,他并未进行大规模清剿,而是选择了“擒贼先擒王”。在一个夜晚,同时出动数支行动队,将三名势力最大、罪行累累的买办头子和两名青帮大佬从他们的豪华公馆或赌场烟馆中直接逮捕,随即由新成立的“特别法庭”进行公审,公布其勾结旧清、扰乱金融、祸害地方的罪状,迅速判处极刑并立即执行!
与此同时,军政府宣布接管江南制造局,并将其与来自北方的技术团队合并,改组为“华东机器总厂”,开始转向军工和民用机械生产。宣布废除旧有的牙行制度,建立官督商办的“上海商品交易所”,以银元券为结算货币,稳定市场价格。对愿意合作的民族工商业者,则提供贷款和订单支持。
铁血手腕与怀柔政策并用,如同风雷席卷黄浦江两岸。旧势力的抵抗在精准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新的秩序在混乱中顽强地建立起来。上海的金融脉搏和市场活力,开始逐渐为新的主人所掌控。
第四节:星火燎原与制度初立
随着南京、上海等关键节点的易帜与控制,此前播撒于南方的“星火计划”终于迎来了燎原之势。湖广、两广、乃至四川,各地的新军、会党、开明士绅、乃至部分地方督抚,见大势已去,或主动派员接洽,或宣布“保境安民”实则观望,或内部发生兵变易帜。清廷在南方的统治,已然名存实亡,陷入土崩瓦解之境。
面对骤然扩大的版图和纷繁复杂的地方势力,高岩在登州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军政联席会议扩大会议”。与会者不仅包括军队将领、核心官僚,还首次吸纳了来自光复区(包括南方)的部分士绅代表、工商界人士和知名学者。
会议的核心议题,不再是具体的军事行动,而是“建国方略”与“制度设计”。关于国体、政体、土地制度、工商业政策、外交方针的争论异常激烈。有人主张完全仿效西方共和制,有人建议保留君主立宪形式(虚君),有人则提出更具高岩个人色彩的“执政官制”。
高岩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最终做出了总结与决断。
“华夏革新,非为一人一姓之私产,乃为天下苍生之福祉,民族复兴之伟业。”他的声音回荡在会场,“旧制已朽,不可复用;全盘西化,亦非我愿。我等当走一条自己的路!”
他宣布,将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着手制定根本大法。在宪法颁布前,暂以“中华革新临时执政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初步勾勒出五权分立的雏形。同时,颁布《临时土地法大纲》、《鼓励实业发展令》等基础性法令。
尽管前路依旧漫长,内部整合与外交通承认将充满挑战,但一个崭新国家的骨架,已然在旧帝国的废墟上,被清晰地搭建起来。
【系统提示:南方主要区域光复,全国统一在望。“启明”效应生效:获得全国性政权正统性,解锁高级治理选项。国际承认进程开启(英国试探)。制度构建任务繁重,内部派系分歧开始显现。科技、文化、教育全面发展需求迫切。】
启明之星,已闪耀于东方地平线。一个古老的文明,正试图挣脱沉重的枷锁,在血火、博弈与创造中,走向未知而充满希望的黎明。高岩知道,最艰难的部分——建设一个全新的国家——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