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研发小组攻克钻头耐磨难题的成功经验,被张彬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提交给更高层面。他希望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打破部门壁垒的协作模式,能在更多技术领域复制推广,真正激活国内科研体系的内生动力。这份报告尚未得到正式批复,另一项牵动他无数心血、关乎国运的宏大工程,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节点。
位于西北某绝密基地的首座实验性核聚变发电站——“烛龙”示范堆,在历经无数次参数调试、子系统联调和安全演练后,正式迎来了并网发电的历史性时刻。
电站中央控制室内,气氛庄重而肃穆。巨大的显示屏上,代表等离子体约束状态的磁流体参数曲线平稳运行,如同一条被驯服的璀璨光龙,在无形的磁场壁垒中持续翻腾,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换热系统、发电机组、并网开关站等各个环节的指示灯尽数转为稳定的绿色。电站总指挥站在主控台前,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向位于观摩厅的领导和专家们汇报:“各系统运行正常,已达到额定功率,请求执行并网操作!”
观摩厅内,一位受邀前来、德高望重的大领导,在张彬和电站总指挥的简短介绍后,面容肃穆地走上前,在全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按下了那个象征着能量跨越的红色按钮。
指令通过光缆瞬间传至开关站。巨大的断路器发出沉稳的合闸声,澎湃而稳定的电流,如同被引导的洪流,沿着特制的地下电缆,轰然注入区域电网。
电网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该区域电网负荷的曲线,瞬间出现了一个微小但坚实的上扬台阶,而频率和电压稳定如山。调度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通过专线电话传来:“并网成功!负荷已平稳接收,电网运行参数一切正常!”
控制室内,压抑已久的欢呼声终于爆发出来。运行员们相互击掌,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光。为了这一刻,他们付出了数不清的日夜,攻克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技术难关。
张彬站在观摩厅前方,注视着屏幕上那条平稳的功率输出曲线,心中波澜涌动。这不仅仅是验证了托卡马克装置持续发电的可行性,更是宣告了一个全新的能源纪元,在这片土地上拉开了序幕。
在随后举行的简短仪式上,张彬没有过多回顾过去的艰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他走到话筒前,声音透过扬声器,清晰地传遍整个观摩厅,也通过保密线路传达到所有参与项目的核心单位:
“今天,‘烛龙’的成功并网,为我们点亮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但它不仅仅是一座电站,它是基石!”他加重了语气,“是我们实现未来‘全国全境通电’宏伟计划的基石!是要将清洁、稳定、近乎无限的能源,送达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角落,照亮每一间屋舍,驱动每一台机器,彻底结束部分地区无电、缺电历史的基石!”
话语铿锵,掷地有声。台下众人,包括那位大领导,都微微颔首,眼中充满期待。
张彬顺势展开了一卷准备好的示意图:“要实现能源的全国范围优化配置,尤其是将西部未来可能建设的大型能源基地的电力,输送到数千公里外的东部负荷中心,我们必须拥有更强健的‘能源血管’。”他指向图上的构想线路,“为此,我正式提出‘西电东送’的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初步构想。”
他简要阐述了超高压直流输电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中的技术优势,指出了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方向,如特高压换流阀、平滑电抗器、以及适合超高压环境的绝缘材料和输电塔结构等。“这将是我们下一步,与电网建设者们需要共同攀登的新高峰。”
与会者仿佛看到了一张更加壮阔的能源蓝图正在眼前徐徐展开。聚变能源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水源”,而超高压电网则将构成覆盖全国的“水网”,彻底解决能源分布不均的千年难题。
仪式结束后,张彬在电站总指挥的陪同下,查看了实时运行数据报表。报表末尾几行不起眼的小字,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财务和运行分析部门提交的初步成本测算:在扣除研发分摊和首座电站的特殊建设成本后,仅计算运行维护和燃料(氘氚)消耗,本示范堆本周期的发电成本,相较于试运行初期,已经有了显着下降。报告末尾附了一句预测:随着技术持续成熟、设备批量生产以及燃料循环效率提升,预计五年内,聚变发电的综合成本有望与当前最先进的火电成本持平,甚至更具优势。
张彬将这份报告轻轻放下,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巍峨的电站主体建筑。成本的快速下降,意味着聚变能源不仅具有战略价值,其经济竞争力也正在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显现。这将极大地加速其取代化石能源的进程,深刻改变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
他意识沉入系统,新一天的签到已然刷新。
“签到。”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高纯度铌钛(Nb-ti)超导合金锭(适用于大型磁体)x 10吨,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核心模块设计原理图。】
系统的馈赠再次精准命中需求。超导合金是未来提升“烛龙”后续型号磁场强度和效率的关键,而换流阀技术,正是构建他刚刚提出的“西电东送”超高压电网的核心瓶颈之一。
他缓步走出控制大楼,远方,第一条承载着聚变之能的电缆,正将清洁的电力源源不断送往山外的世界。第一个用上这批聚变电力的,或许是一家日夜不停工的机械厂,或许是一个偏远刚刚接通电网的村庄。星星之火,已然点燃,而燎原之势,已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