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课程结束后,张彬没有在宿舍多待,拎着帆布包就往家赶。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胡同里飘着各家各户做饭的香气。走到四合院门口,他看见两个熟悉的身影在垃圾堆旁翻找着什么。
十七岁的傻柱又长高了些,但瘦得厉害,衣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他正踮着脚在垃圾堆里翻找,身后跟着八岁的何雨水,小姑娘头发枯黄,小脸上沾着灰,一双大眼睛怯生生地望着哥哥。
“柱子,找什么呢?”张彬走近问道。
傻柱吓了一跳,转过身见是张彬,不好意思地把手在裤子上擦了擦:“彬哥回来了...我看看有没有煤核捡。”
何雨水躲到哥哥身后,小手紧紧抓着傻柱的衣角。
张彬看着这对兄妹,想起何大清还在院里时的光景。那时何家虽然不富裕,但何大清在轧钢厂食堂工作,至少能让两个孩子吃饱穿暖。何大清为人实在,谁家有事都愿意搭把手,院里人都念他的好。
“还没吃饭吧?走,上我家吃去。”张彬伸手想摸何雨水的头,小姑娘往后缩了缩。
傻柱连忙摆手:“不用了彬哥,我们回去自己做点就行。”
“客气什么,你爸在的时候没少帮衬我家。”张彬不由分说,拉起傻柱的手腕,“雨水,跟哥哥来,今天有窝头吃。”
听到窝头,何雨水眼睛亮了一下,抬头看哥哥。傻柱犹豫片刻,终于点了点头。
张母见儿子带回两个小的,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赶紧招呼:“柱子、雨水来了,快坐快坐,正好饭刚做好。”
饭桌上,张母给两个孩子各盛了满满一碗棒子面粥,又拿出两个窝头递过去。傻柱起初还有些拘谨,但热粥下肚后,话也多了起来。
“彬哥,大学里什么样?”他咬了一口窝头,含糊不清地问。
“就是上课、读书,学知识。”张彬给他夹了一筷子咸菜,“你现在做什么营生?”
傻柱低下头:“在街道办打零工,帮人做席。雨水还小,我不能走远。”
张彬想起前世记忆中傻柱后来在轧钢厂食堂的工作,试探着问:“你没想过去轧钢厂问问?你爸以前在那儿干过,说不定能顶他的岗位。”
傻柱眼睛亮了一瞬,又黯淡下去:“我去问过,厂里说我年纪小,又没手艺...”
“手艺可以学。”张彬放下筷子,“明天我陪你去问问。你爸在厂里人缘不错,说不定有转机。”
饭后,傻柱带着吃饱的妹妹千恩万谢地走了。张父这才从里屋出来,眉头紧锁,手里拿着一张图纸。
“爸,厂里遇到难题了?”张彬一边帮母亲收拾碗筷一边问。
张父叹了口气,把图纸摊在桌上:“新接的一批零件,要求用合金钢,热处理后老是变形,废品率太高。厂里几个老师傅都试过了,不行啊。”
张彬凑过去看图纸。这是一种传动部件,对硬度和韧性有双重要求。凭借【中级材料学基础】的知识,他立刻看出问题所在:当前的热处理工艺温度控制不精准,冷却速度也不合理。
“也许可以试试分段加热,控制冷却速度。”张彬装作不经意地说。
张父摇头:“试过了,不管用。厂里王技术员说,可能是炉子问题,可咱厂就这条件。”
夜里,张彬躺在床上,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说出完整的工艺改进方案太过惹眼,但眼看着父亲发愁、工厂浪费材料,他又不能坐视不管。
他起身点亮煤油灯,从背包里取出纸笔。思考片刻后,他决定用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匿名信。
他用左手写字,字迹歪歪扭扭,内容尽量简化。只写了关键几点:将淬火温度降低20摄氏度,采用油冷而非水冷,回火时增加一道中温保温工序。他没有解释原理,只说是“从旧书上看来的土法子”。
第二天一早,他来到父亲工厂门口,等到一位熟悉的技术员——刘技术员。这位技术员是张父的徒弟,为人踏实,平时常来张家串门。
“刘叔。”张彬迎上去,装作偶然相遇。
“彬子?怎么来厂里了?”刘技术员推了推眼镜。
张彬压低声音,从口袋里掏出折叠好的信纸:“昨儿在旧书摊上翻到本破书,上面写了个热处理的办法,我看着跟厂里现在用的不太一样。您瞅瞅有用没?”
刘技术员接过信纸,漫不经心地展开。但看了几行后,他的表情严肃起来:“这书叫什么名字?还在吗?”
“破得没封面了,我就撕了这几页。”张彬早就想好说辞,“觉得可能有用,就抄下来了。”
刘技术员将信将疑地把信纸收进口袋:“我试试看吧。不过彬子,这事别往外说,万一不灵...”
“我明白。”张彬点头,“就是觉得可能有用,您看着办。”
周日下午,张彬准备返校时,刘技术员急匆匆来到张家,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
“老张!你那儿子可立大功了!”他顾不上客套,直接抓住张父的手,“上次他给我的那个法子,试了!成品率从三成提到七成!厂里决定这个月奖金给你多加五块钱!”
张父愣住了:“什么法子?”
刘技术员把匿名信的事说了一遍,张父惊讶地看向儿子。张彬只是笑笑:“巧合罢了,可能是那书上写的就是适合这种材料。”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周一上班时,厂党委书记把刘技术员叫到办公室,详细询问了工艺改进的来龙去脉。
“ 匿名信?”书记手指敲着桌面,“笔迹查过了吗?”
“查了,像是左手写的,辨认不出。”刘技术员如实汇报,“张师傅家小子说是从旧书上看来的,但我觉得没那么简单。那工艺调整得很专业,不是外行能编出来的。”
书记沉思片刻:“这事先不要声张,但要继续关注。如果真是人才,我们不能埋没。”
而此时,张彬已经回到清华校园。走在梧桐树下,他思考着下一步计划。匿名信的方式虽然安全,但效率太低。他需要找到一个更稳妥的渠道,既能贡献知识,又不暴露自己。
在图书馆翻阅最新一期的《机械工程学报》时,他看到一篇关于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论文,作者是本校一位姓李的教授。论文中的几个观点引起了他的兴趣,也让他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机会。
或许,学术期刊是一个更好的平台?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工程制图技巧(高级)x1。】
新的技能与当前所学专业完美契合。张彬合上期刊,心中有了新的打算。下次专业课作业,他或许可以适当展现一些能力,看看教授的反应。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对傻柱的承诺。下周末回家时,他要带傻柱去轧钢厂问问工作的事。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正是他在这个时代扎根成长的必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