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城外的硝烟尚未散尽,那几声“惊雷”所带来的震撼与连锁反应,却已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天下,深刻地重塑着各方势力的战略与华国自身的定位。
北方邺城,战略的被迫转向与内部的暗流。
曹操从昏厥中醒来,头痛欲裂,心中更是如同压了一块寒冰。徐晃败了,败得如此彻底,如此匪夷所思。那“惊雷”已非传闻,而是实实在在、能于数里之外摧垮数万大军的恐怖存在。
“三十万大军……竟奈何不了一个林越?!”曹操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英雄末路的悲凉与不甘。他环视殿下面色苍白的谋臣武将,“诸卿……如今,当如何?”
程昱、刘晔等人相顾无言,面对这种超越认知的武力,任何精妙的战术似乎都失去了意义。继续强攻?代价无法承受,且未必能胜。放任不管?华国必将愈发坐大,终成心腹大患。
一直沉默的司马懿,再次开口,声音低沉:“魏公,事已至此,强攻恐非上策。华国凭借利器,据险而守,我军纵然百万,亦难轻易攻克,徒耗国力,反为刘备、孙权所乘。不若……暂缓攻势,转为长期围困与封锁。同时,倾尽全力,研制对抗此‘惊雷’之法!臣不信,此物真乃天授,必有其根源与弱点!”
曹操闭目良久,颓然挥手:“罢了……便依仲达之言。传令夏侯惇,各部转入防御,深沟高垒,严防死守,绝不容华国势力北进一步!另,举国之力,征集能工巧匠、方士异人,研制破雷之策!孤,不信破不了他林越的妖法!”
然而,经此一败,曹操威望受损,北方内部本就存在的世家矛盾、世子之争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暗流涌动。对华国的战略,被迫从主动进攻转入了被动防御与科技竞赛,这对地大物博但制度趋于僵化的曹魏而言,并非好消息。
江东与益州,彻底的倾斜与谨慎的靠近。
汉寿之战的结果,彻底打消了孙权最后一丝犹豫。他不仅立刻下令终止了所有对曹军的象征性支援,更派张承为特使,携重礼再赴零陵,正式提出与华国缔结“互不侵犯、共抗曹魏”的盟约,并在贸易上给予了华国前所未有的优惠条件,几乎等同于默认了华国在荆南的霸主地位。
而在成都,刘备与诸葛亮在震惊之余,也迅速调整了策略。诸葛亮亲自修书一封,以个人名义向林越表示“祝贺”,信中高度赞扬了华国新政的成效(避谈军事),并委婉提出希望加强双方在农具、医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意味着,益州开始以一种更平等、甚至略带讨好的姿态,与华国进行接触。
华国内部,信心的飙升与冷静的反思。
“惊雷”首战告捷的消息传回,举国欢腾!零陵城内,万人空巷,百姓自发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大捷。华国军民的信心与自豪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林越的拥戴,对国家的认同,凝聚成了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
然而,在一片欢腾之中,林越却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
行台书房内,他听着王统领详细汇报汉寿之战的细节,尤其是“惊雷炮”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射速较慢、对天气(风向)依赖较大、移动和部署仍需时间、以及那骇人听闻的消耗(一轮齐射几乎打掉了小半月的产量)。
“此战之胜,赖‘惊雷’之威,亦赖将士用命,更赖曹军之猝不及防。”林越敲着桌面,沉声道,“然,利器不可恃!曹操经此一败,必倾力研究克制之法。我等人力物力有限,‘惊雷’生产艰难,岂能每战皆靠此物?”
他看向王统领和蔡文姬、大乔:“传令!第一,格物院需全力改进‘惊雷’系列,提升其稳定性、射速与机动性,并着手研究下一代火器,但相关技术,保密级别提至最高!”
“第二,各军训练,必须回归根本!‘惊雷’可作为战略威慑和决战兵器,但绝不可替代日常战备!我要的是一支离开‘惊雷’依旧能征善战的铁军!”
“第三,借此大捷之威,加速推进内部整合!南疆,要进一步消化,将祝融夫人彻底纳入我们的体系;新占区域(曹军败退后华国势力有所北扩),要迅速推行新政,安抚流民,将其转化为我们的力量!”
“第四,”林越目光深远,“也是时候,将我们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了。水师建设要加速,海贸要扩大,我们要让华国的商品与文化,随着海船,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汉寿之战,是华国命运的转折点。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场政治和外交上的巨大胜利。它迫使天下最强大的势力曹操转入守势,赢得了江东的盟约和益州的尊重,极大地提升了华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经此一役,华国彻底站稳了脚跟,从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割据政权,一跃成为足以影响天下格局、令四方侧目的强大势力。林越所描绘的“非魏蜀吴”的第四条道路,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成为了一个冉冉升起的、充满活力的现实。
雏凤,历经风雨磨砺,终振翅高飞,其清音已化为九天龙吟,其舞姿必将照耀这个时代!一个属于华国的新纪元,正伴随着荆南的崛起,磅礴开启!而未来的道路,注定更加波澜壮阔,充满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