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客厅地板上,许辰窝在沙发里,正追着最近热播的古装剧。手机架在一个白色的折叠支架上,屏幕角度刚好对着他的脸,不用抬手举着,连吃薯片、喝可乐都不耽误——这手机支架还是他上次网购凑单买的,没想到用起来这么香,尤其是追长篇剧的时候,简直是“解放双手”的神器。
“这主角也太惨了吧,都三集了还没逆袭!”许辰一边吐槽,一边伸手去拿茶几上的薯片,视线却没离开手机屏幕。支架很稳,哪怕他起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茶几,手机也只是轻轻晃了一下,没有倒下来。
突然,手机弹出一条系统提示:【检测到“便捷工具(手机支架)”相关场景,符合天幕投射基础条件。是否尝试定向投射至古代,展示“解放双手”的工具优势?】
许辰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对啊,手机支架这东西,看着简单,却是现代生活里“小而美”的发明——不用复杂的原理,却能解决“长时间手持物品”的痛点。古代没有手机,但有铜镜、书籍、星象图这些需要固定观看的东西啊!要是让古人看到这支架,说不定能仿制出类似的工具,不管是看书、观星还是梳妆,都能方便不少。
他立刻想起了苏轼。这位北宋大文豪,不仅爱写诗、爱美食,还特别喜欢研究天文地理,经常对着星象图琢磨半天。要是苏轼看到手机支架,肯定能想到用它来固定星象图,这样就不用一边用手举着图,一边拿笔记录了,多方便!而且苏轼人脉广,要是他觉得这支架好用,说不定还能推广到文人圈子里,甚至传到宫里去。
许辰立刻对着手机支架和正在播放的剧,拍了一段短视频。镜头里,手机稳稳地架在支架上,屏幕里播放着古装剧,他伸手调整了一下支架的角度,笑着说:“家人们谁懂啊!手机支架真的是追剧神器!不用手举着,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调整角度也方便,要是古代有这玩意儿,不管是看书还是看星象图,都能省不少事儿!”
视频拍好后,他打开系统界面,选择“定向投射至北宋,目标人物:苏轼”,然后点击确认。
【投射启动中...适配北宋文人场景(补充“手持星象图观星”对比画面)...优化支架结构清晰度...投射成功!当前苏轼正于杭州西湖畔的书房内,手持星象图研究,投射时机匹配度100%。】
手机屏幕闪过一道柔和的白光,视频瞬间消失。许辰放下手机,想象着苏轼看到支架时的表情——这位爱琢磨新鲜事物的大文豪,说不定会立刻让人找工匠仿制,甚至还会写首诗来赞美这“观图神器”呢!
***北宋,杭州,西湖畔苏轼书房。
暮春时节的杭州,细雨刚过,空气里带着淡淡的花香和水汽。苏轼的书房坐落在西湖边,推开窗就能看到碧波荡漾的湖面和远处的雷峰塔。此刻,苏轼正穿着一身青色长衫,坐在书案前,手里拿着一张卷起来的星象图,眉头微微皱着。
这张星象图是他前几天从天文官那里借来的,上面画着北斗七星和二十八星宿的位置,还有一些标注的星象变化。苏轼一直对天文很感兴趣,想根据这张图写一篇关于星象与节气关系的文章,可麻烦的是,星象图展开后有半人高,他得用一只手举着图,另一只手拿着笔记录,没一会儿胳膊就酸了,而且举着的图还会晃,看久了眼睛都花。
“唉,这图要是能自己立起来就好了。”苏轼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胳膊,心里暗自嘀咕。他试过把图靠在书案上,可图太轻,一靠就倒;也试过让书童帮忙举着,可书童举得要么太高要么太低,他看得很费劲,还总打扰人家做事。
就在这时,书房的上空突然亮起一片柔和的白光,紧接着,一个巨大的光幕凭空出现,吓得书童手里的茶杯都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
“什么东西?!”苏轼猛地站起身,下意识地挡在书童前面,警惕地盯着光幕——他在京城的时候,曾听说过有人见过“天幕显圣”,能看到一些奇怪的景象,没想到今天自己竟然也遇到了。
光幕里,出现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场景:一个穿着奇怪衣服的年轻人(许辰),正坐在一个柔软的“沙发”上,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白色的小架子,架子上立着一个长方形的“镜子”(手机),“镜子”里还在动,像是在演皮影戏。
年轻人手里拿着一个圆圆的东西(薯片),一边吃一边看着“镜子”,时不时还伸手调整一下小架子的角度,动作轻松又惬意。最让苏轼惊讶的是,那个小架子——它看起来是用轻便的材料做的,能自由调整高度和角度,把“镜子”稳稳地立在上面,年轻人不用用手举着,就能清楚地看到“镜子”里的内容。
“这……这小架子是何物?”苏轼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他盯着光幕里的支架,眼睛越睁越大——这不就是他刚才想要的“能让东西自己立起来”的工具吗?!
这时,许辰的声音从光幕里传了出来(系统自动转化为北宋官话):“这是手机支架,专门用来放手机的,不用手举着,想怎么调角度就怎么调,追剧、看视频都方便。你们看,就算我不小心碰到桌子,它也能稳稳地立着,一点都不晃。要是用来放书或者星象图,肯定也好用,再也不用举着胳膊酸了!”
光幕里,许辰还特意展示了支架的用法:他把手机拿下来,换成一本打开的书放在支架上,调整好角度,然后双手背在身后,轻松地看着书,脸上满是得意的表情。接着,画面又切换到“苏轼手持星象图”的对比场景——一只手举着图,一只手写字,胳膊发抖,图还在晃,和光幕里“用支架放书”的轻松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来如此!原来还有这样的好东西!”苏轼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他终于明白了,这个小架子的妙处,就在于“固定”和“可调”——能把需要看的东西稳稳地固定住,还能根据自己的姿势调整角度,不管是坐着看、躺着看,都能舒舒服服的,再也不用受“举着胳膊酸”的罪了!
书童也看呆了,小声说:“先生,这小架子也太神奇了!要是咱们有一个,您看星象图的时候,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何止是看星象图!”苏轼快步走到光幕前,眼睛紧紧盯着支架的结构,“这架子还能放书、放铜镜,甚至放画轴!以后我写诗的时候,想参考以前的诗句,就把诗集放在架子上,不用一只手翻书一只手写;夫人梳妆的时候,也能把铜镜放在架子上,不用丫鬟帮忙举着,多方便!”
他越想越兴奋,连忙转身对书童说:“快!去把城里最好的木匠请来,就说我有急事要他做一个东西!对了,把我书房里那根轻便的楠木方料也找出来,还有尺子和墨斗,我要亲自画图纸!”
“是!小的这就去!”书童连忙应道,拔腿就往外跑,连地上摔碎的茶杯都忘了收拾——先生这么着急,肯定是要做天幕里的那个小架子,这可是能让先生省力的好东西,可不能耽误了!
苏轼又回到光幕前,仔细观察支架的每一个细节:支架的底座是三角形的,这样更稳;中间有可以折叠的关节,能调整高度;上面还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夹子,用来固定东西。他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记:“底座要做得重一点,不然容易倒;关节要用结实的木轴,能灵活转动;夹子要包上软布,免得刮坏书或者镜子……”
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书童带着木匠匆匆赶来。木匠是杭州城里有名的巧匠,做过不少精致的家具,可当他看到苏轼画的图纸时,还是愣了一下:“苏大人,您这画的是……什么架子?看着倒是奇怪,既不像书架,也不像镜架。”
苏轼指着图纸,兴奋地解释:“这叫‘木镜架’,是用来固定东西的!你看,底座要做成三角形,中间的杆子能上下调整,上面的夹子能固定书或者镜子,不管是看星象图还是看书,都不用用手举着,多方便!”他还特意模仿光幕里的样子,用手比划着支架的用法,“你照着这个图纸做,材料就用那根楠木方料,要做得轻便一点,但关节一定要结实,不能松动!”
木匠听着苏轼的解释,眼睛也亮了:“大人,这架子看着简单,却是个实用的好东西!小的明白了,这就给您做,保证做得和您图纸上一样,好用又结实!”
木匠立刻在书房里忙活起来,锯木、刨料、钻孔、打磨,动作麻利。苏轼在一旁看着,时不时还提点建议:“这里的关节再做得灵活一点,能多转几个角度”“夹子的开口再做大一点,能放下厚一点的书”……
夜深了,书房里还亮着灯。当木匠把做好的木镜架放在书案上时,苏轼迫不及待地拿过星象图,展开后放在架子上,调整好角度——星象图稳稳地立在架子上,高度和角度刚好对着他的视线,不用抬手,不用弯腰,看得清清楚楚!
“太好了!太好用了!”苏轼忍不住拍手叫好,拿起笔,一边看着架子上的星象图,一边在纸上记录,胳膊再也不酸了,思路也顺畅了不少。他写了一会儿,又把诗集放在架子上,翻开自己想参考的诗句,不用手翻书,就能一边看一边写,效率比以前高了一倍!
木匠看着苏轼用得这么顺手,也笑着说:“大人,这架子确实好用!要是小的把这架子的做法传到同行那里,让更多人用上,说不定还能帮不少人省力呢!”
“好!当然好!”苏轼点点头,“这东西本来就是为了方便大家,你尽管传,让更多人知道这‘木镜架’的好处!以后咱们杭州的文人,都不用再受举着书看的罪了!”
那天晚上,苏轼用木镜架看星象图、写文章,一直到深夜都不觉得累。第二天一早,他还特意把木镜架带到府衙,给同僚们看。同僚们一开始还觉得这架子奇怪,可当他们看到苏轼用架子放公文、放诗集,轻松又方便时,都纷纷称赞:“苏大人,这‘观图神器’也太实用了!能不能让木匠也给我们做一个?”
没过多久,“木镜架”就在杭州的文人圈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架子好用,纷纷找木匠定做,有的还根据自己的需求做了改良:有人把架子做得小一点,方便随身携带;有人在架子上加了小抽屉,用来放笔和墨;还有人做了能同时放两本书的架子,方便对比着看。
甚至连杭州知府都听说了这木镜架,特意找苏轼要了一个,用来看公文。后来知府去京城述职,还把木镜架带到了京城,献给了翰林院的学士们。学士们用了之后,也觉得好用,又推荐给了宫里的太子和大臣,没过多久,“木镜架”就成了京城文人圈里的“新宠”,连皇帝都听说了这个“能解放双手的神器”。
许辰在现代刷到系统反馈的消息时,正用手机支架看着剧,手里还拿着一杯冰可乐。系统提示音响起:【检测到北宋推广“木镜架”,文人办公效率提升,百姓生活便捷度增加,信仰值暴涨!解锁“古代工具改良”知识包,奖励“多功能折叠支架(中级)”,可同时固定手机、平板和书籍,支持360度旋转。】
许辰看着奖励的多功能折叠支架,忍不住笑了——苏轼还真把木镜架推广开了,说不定以后考古学家挖出来的北宋文物里,还能看到类似的支架呢!他拿起新支架,试着把手机和平板都放上去,调整到合适的角度,一边看剧一边刷消息,简直不要太爽。
窗外的阳光正好,许辰喝了一口冰可乐,心里突然觉得暖暖的。有时候,改变生活的不一定是多么复杂的发明,像手机支架这样简单又实用的小工具,也能跨越时空,给古人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成为文人圈里的“时尚单品”。
他掏出手机,对着新支架拍了张照片,配文:“没想到手机支架还能惊动苏轼,成了北宋文人的‘观图神器’!看来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解放双手’都是大家的共同需求,好用的东西永远都受欢迎!”
发完朋友圈,许辰又调整了一下支架的角度,继续追起了剧——有了这新支架,以后追剧、办公、看书,就更方便了,说不定下次还能给古人带来更多“小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