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菜市场像被打翻的调色盘,红的番茄、绿的黄瓜、紫的茄子在摊位上堆成小山,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裹着鱼腥、肉香和泥土气扑面而来。许辰推着购物车在人群里穿梭,鼻尖萦绕着刚出炉的包子香气,耳边是摊主们此起彼伏的招呼声。
小伙子,来点排骨?刚杀的!猪肉摊老板挥着明晃晃的刀,案板上的排骨泛着新鲜的粉色。许辰挑了两根肋排,老板麻利地剁成小块,扔进红色的塑料袋里,地一声放在台面上的电子秤上。
三斤二两,二十四块八,给二十四就行。老板手指在电子秤上按了几下,屏幕上的数字跳了跳,清晰地显示着重量和金额。许辰扫码付款时,注意到旁边卖水果的摊位前,老太太正拿着弹簧秤复称,嘴里念叨着现在的秤准不准哦。
还是电子秤靠谱。他对着手机镜头嘀咕,顺手拍下猪肉摊的电子秤,精确到克,童叟无欺。不像以前用杆秤,摊主手腕轻轻一抬,几两肉就没了。镜头扫过市场里各式各样的秤——水产摊的防水电子秤、干货店的台秤、蔬菜摊的弹簧秤,最后停在一个老农手里的杆秤上,你看那秤砣、秤星,眼神不好还真看不清,吵架都吵不明白。
弹幕在屏幕上翻滚得像菜市场的人流:
我奶奶买菜必带弹簧秤,说是祖传的规矩
秦朝统一度量衡要是有这玩意,李斯得少掉多少头发
上次买水果被坑了半斤,要是有电子秤早发现了
这小铁盘能显示数字?古人见了怕是以为有神仙在里面报数
许辰买完菜在出口处排队,正好看到有人因为称重不准和摊主争执。穿西装的男人拿着手机里的支付记录:你这秤肯定有问题,我昨天买的同样多,今天怎么多收两块?摊主梗着脖子辩解:我的秤准得很!是你自己记错了!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引来一群人围观。
瞧见没?许辰把镜头转向争吵的人群,就因为缺个精准的秤,多大点事都能吵翻天。秦始皇要是在这儿,估计得把所有秤都熔了重造。他拎起刚买的排骨晃了晃,塑料袋上还沾着电子秤打印的价签,你看这数字,清清楚楚,想耍赖都没辙。
【检测到含计量工具革新内容,是否定向投射至秦始皇统一后的咸阳城?】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争吵的两人被市场管理员拉开,拿着电子秤重新称重。许辰望着那小小的电子秤,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跳动的脉搏,恍惚间仿佛看到咸阳城的市集上,商贩们用着各式各样的衡器,有的用秦制的石秤,有的还用着六国旧秤,官吏拿着标准砝码挨个校验,争吵声比现代菜市场还要热闹——所有画面都在这精准的数字里,交织成跨越时空的计量史诗。
投射。他把镜头对准电子秤的显示屏,看着数字从0.000kg1.600kg让李斯瞧瞧,千年后的人们是怎么解决度量衡难题的。
【定向投射启动......正在适配秦朝度量衡体系......投射开始!】
手机屏幕骤然亮起,映出电子秤上清晰的数字和跳动的金额。许辰拎着购物袋走出菜市场,晨光透过树叶落在屏幕上,仿佛能听见咸阳宫的铜钟在清晨敲响,官吏们校验衡器的叮当声,商贩们讨价还价的争执声——所有声音都在这的按键声里,交织成跨越千年的公平之歌。
***秦始皇二十八年的咸阳,秋意已浓。
李斯站在市集的高台上,眉头拧成了疙瘩。身下的青石板被往来的人群踩得发亮,商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偶尔爆发的争吵声混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粥。可最让他心烦的,是此起彼伏的缺斤少两的投诉。
李相,那边又吵起来了!属吏匆匆跑上来,手里还拿着一套铜砝码,卖布的商贩用的尺子比官定的短了半寸,被顾客发现了!
李斯叹了口气,走下高台。他穿着一身深色朝服,在喧闹的市集里格外显眼,原本整齐的衣袍被挤得有些凌乱。自从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他就成了这项新政的总负责人,可推行的难度远超想象。
眼前的争吵还在继续。买布的妇人拎着那块麻布,气得发抖:我明明要八尺布,你这尺子短了半截,给我的布根本不够!卖布的商贩涨红了脸:这是我家传的尺子,一直这么用的!你嫌短别买啊!
李斯让人拿来官定的铜尺,一量之下,果然短了半寸。他沉下脸:按秦律,私改度量衡者,罚缴兵器一副,杖二十!商贩吓得瘫在地上,周围的人群爆发出阵阵叫好。
可李斯心里清楚,这只是冰山一角。虽然朝廷已经颁布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制作了大量铜砝码、铜尺作为官定标准器,但民间仍在偷偷使用旧制的衡器。有的把秤砣改轻,有的把尺子截短,更有甚者,同一个商贩对着不同的顾客用不同的秤,防不胜防。
李相,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掌管市易的官吏苦着脸,我们每天都在市集里巡查,可商贩们的花样太多了,刚没收一批私秤,第二天又冒出新的来。昨天还有个卖粮食的,用空心秤砣骗人,被抓了现行......
李斯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知道秦始皇对这件事很不满,上次朝会上还斥责他办事不力。可光是靠严惩和巡查,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传统的杆秤全靠眼力和手感,秤星又小又密,稍微动动手脚就很难发现,这才给了奸商可乘之机。
就在这时,市集上方的天空突然亮起一片光幕,吓得正在交易的人们纷纷跪倒在地,以为是上天示警。李斯却猛地抬头——这已经是天幕第三次出现了,前两次播放的仙人烧烤铁鸟奔袭让他记忆犹新。
都起来!是仙人显灵了!李斯大喊一声,人群这才战战兢兢地起身,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天空。
光幕里渐渐浮现出画面:一个现代菜市场的场景,干净整洁的摊位上摆着各种蔬菜肉类,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个摊位上都放着一个巴掌大的铁盘(电子秤),盘子旁边还有个亮着光的小方块(显示屏),上面能看到数字在跳动。
那是什么?属吏指着光幕,声音发颤,那小铁盘上放着东西,旁边的方块就亮了,还能显出字来?
李斯没有说话,眼睛死死盯着画面。他看到一个穿短衫的现代人(许辰)把一块肉放在铁盘上,铁盘旁边的方块立刻显出1.6kg的字样,接着又跳出24.8元的数字。摊主根本不用动秤砣、看秤星,只看那方块上的数字就行,交易快得惊人。
画面里的(许辰)正在解说,声音透过光幕传来,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这叫电子秤,里面有神仙(传感器)能感知重量,直接显示数字,精确到克。买卖双方一看就明白,不用担心缺斤少两。你看这数字,清清楚楚,想耍赖都没门......
随着他的讲解,画面展示了更多细节:有人把电子秤放在水里(防水功能),数字依然准确;有人故意压秤盘,屏幕立刻显示超重;还有人用手机对着秤上的二维码一扫,钱就付好了,整个过程连银子铜钱都不用碰。
直接显示数字......李斯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他瞬间明白了这电子秤的妙处——传统的杆秤需要看秤星、算重量,不仅麻烦,还容易作弊;可这电子秤直接把重量变成数字,谁都能看懂,根本没作弊的空间!
李相!您看!属吏突然指着光幕,那小方块(显示屏)上的数字会变!放的东西越重,数字越大!这不就是......这不就是最公平的衡器吗?
李斯重重点头。他想象着咸阳的市集上,如果每个摊位都有这么一个电子秤,商贩们再也没法缺斤少两,顾客们也不用再担心被骗,那该省多少麻烦!朝廷的度量衡新政,也能真正落到实处!
快!备车!回咸阳宫!李斯突然转身,朝市集外走去,脚步快得几乎要跑起来,我要立刻面奏陛下!这电子秤,或许就是解决度量衡难题的关键!
属吏赶紧跟上去,看着李斯的背影,突然觉得那原本因焦虑而佝偻的脊梁,似乎挺直了不少。市集上的人们还在议论天幕里的神奇铁盘,有人说要是咱们也有这秤就好了,有人猜测里面的神仙是不是专门管公平的,连刚才吵架的卖布商贩,都在琢磨着怎么才能做出这显数字的铁盘。
***咸阳宫的朝会上,气氛有些凝重。
秦始皇嬴政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地听着各地郡守的奏报。当听到民间私用旧制衡器,贸易纠纷频发时,他重重地拍了下案几,青铜酒樽里的酒都溅了出来。
李斯!嬴政的声音像寒冬的冰,你推行的度量衡新政,就是这样的结果?
李斯从朝臣队列里走出,躬身行礼:陛下息怒,臣今日在市集巡查时,得天幕示警,发现了一种仙法衡器(电子秤),或许能彻底解决衡器作弊的难题。
满朝文武顿时议论纷纷。自从天幕出现后,二字就成了最敏感的词,谁也不知道这所谓的仙法衡器究竟是什么样子。
嬴政的脸色缓和了些:哦?仙人又显灵了?快说说,那衡器有何奇妙之处?
李斯定了定神,尽量用秦朝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回陛下,那衡器是个铁盘,下方有方块发光,能直接显出数字。将物品放在铁盘上,方块便会显示其重量,多一分少一厘都清清楚楚,买卖双方谁也骗不了谁。
直接显示数字?嬴政皱起眉头,显然没听懂,哪有这样的衡器?不用秤杆秤砣吗?
回陛下,不用!李斯肯定地说,据仙人解说,那铁盘里有感知之术,能自动知晓轻重,再将重量化为数字显现在方块上。无论男女老少,一看便知,绝无作弊可能!
朝堂上的议论声更大了。有的大臣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感知之术太过玄妙;有的则想起前几次天幕的神奇,觉得或许真有这样的仙法;还有掌管工程的将作少府,已经在琢磨这该用什么材料制作了。
陛下,李斯继续说道,臣以为,即便我们做不出仙人那种能显数字的铁盘,也能借鉴其直接显示重量的思路。比如,我们可以制作一种带刻度的衡器,放上物品后,指针指向对应的刻度,一目了然,比杆秤更难作弊。
嬴政沉默了片刻,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敲击。他想起自己统一六国后,为了让天下人认同秦制,费了多少心血;想起那些因为衡器不公而引发的械斗,甚至动摇地方稳定。如果真能有这样一种公平衡器,不仅能促进贸易,更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公正,这比再多的严刑峻法都管用。
准奏!嬴政突然开口,声音响彻大殿,李斯,朕命你牵头,联合将作少府、太仆寺,务必仿制出这种公平衡器!需要什么人手、什么材料,尽管开口!朕要让大秦的每一个市集,都用上最公正的衡器!
臣遵旨!李斯深深鞠躬,心里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干劲。他知道,这不仅是在仿制一种衡器,更是在为大秦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散朝后,嬴政特意留下李斯。两人在偏殿里讨论了许久,从衡器的刻度如何与秦制的石、钧、斤、两对应,到如何在全国推广新衡器,甚至想到了要在新衡器上刻上字,彰显朝廷的权威。
李斯,嬴政看着窗外的宫墙,语气难得温和,如果这衡器真能让贸易公平,让百姓安心,那就是大功一件。你记住,朕要的不只是统一的度量衡,更是天下人对大秦的信服。
李斯重重叩首: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走出偏殿时,阳光正好照在李斯的朝服上,金线绣成的纹样在光下闪闪发亮。他抬头望向天空,仿佛还能看到天幕里那个显示着数字的电子秤,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第一步,先做出带刻度的衡器模型;第二步,在咸阳的市集试点;第三步,推广到全国......
***接下来的三个月,李斯几乎泡在了将作少府的工坊里。
工匠们按照他的描述,尝试制作带刻度的衡器。他们先是模仿杆秤的原理,在秤杆上刻上更清晰的刻度,再装上一个能滑动的指针,这样即便眼神不好的人,也能看清重量。可试了几次发现,这种改良的杆秤还是能作弊,只要稍微移动指针就会不准。
不行,得让指针自己动,不受人手控制。李斯看着失败的样品,眉头紧锁,就像天幕里说的,要自动知晓轻重
有个老工匠突然想起了什么:李相,咱们做的天平(秦代已有天平),两边平衡时指针会指在中间,要是在天平的立柱上刻上刻度,放上东西后,指针偏移的距离不就能显示重量了吗?
李斯眼睛一亮。他立刻让人找来制作天平的材料——一根坚硬的木柱,两端挂着托盘,中间装上能自由转动的指针,立柱上刻着均匀的刻度。当左边托盘放上物品,右边放上砝码时,指针会随着两边的重量差而转动,指向对应的刻度。
试一下!李斯亲自放上一个标准的一斤铜砝码,在另一边放上一块肉。指针果然转动起来,稳稳地指在了的刻度上。
成了!工坊里爆发出欢呼。
这种刻度天平虽然不如电子秤先进,却比传统的杆秤和天平进步了不少:刻度清晰,指针自动指向重量,作弊的难度大大增加。李斯又让人做了改良,给托盘装上防止晃动的挡板,给指针加上配重让它更灵敏,还根据不同的用途,制作了称小件物品的小天平(精确到两)和称大件物品的大天平(能称到石)。
试点那天,李斯特意选了咸阳最热闹的市集。当几个官吏抬着崭新的刻度天平走进市集时,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是什么衡器?看着好稀奇!
你看那刻度,比秤星清楚多了!
官府这是要换秤了吗?
李斯亲自演示用法。他拿起一块布,放在左边托盘里,右边放上标准砝码,指针缓缓转动,最后停在的刻度上(秦代一尺约23.1厘米)。人群里发出一阵惊叹,连之前那个用短尺骗人的商贩,都看得目瞪口呆。
从今日起,咸阳所有市集,一律使用这种公平衡器李斯高声宣布,官府会定期校验,如有私改者,严惩不贷!
商贩们虽然有些不适应,但看着那清晰的刻度和自动转动的指针,心里都明白——以后想缺斤少两,难了。
***让李斯没想到的是,刻度天平的推广比他预想的顺利得多。
百姓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新衡器。买粮食时,看着指针稳稳地指在的刻度上,不用担心商贩克扣;买布时,尺子上的刻度清清楚楚,不用再担心被短尺糊弄。市集上因为称重引发的争吵,减少了九成以上。
有个卖盐的老商贩,以前总被人怀疑秤不准,生意一直不好。换了刻度天平后,他特意把天平放在摊位最显眼的地方,还主动让顾客自己看刻度,没过多久,生意就红火起来。他逢人就说:这新秤好啊,不仅公平,还能招揽生意!
消息传到其他郡县,郡守们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尽快给他们那里也配发公平衡器。李斯趁机奏请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衡器工坊,统一制作刻度天平和标准砝码,确保各地的衡器都精准一致。
秦始皇对此非常满意。在一次巡游时,他特意视察了当地的市集,看到百姓们用刻度天平交易,脸上都带着笑容,不禁对身边的李斯说:你做的这件事,比打一场胜仗还重要。这公平衡器,就是仙法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