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技术奇点,电磁初窥新纪元
西域大捷的消息传回汴梁,天刚亮,驿卒就骑马举着 “捷报” 往里冲。
马蹄 “哒哒” 响,把扫街老丈都惊得停了扫帚。
没半个时辰,全城都知道了。
街上炸了锅,家家户户开门,有的举灯笼,有的敲铜锣,小贩扔了摊子跟着喊 “乾朝威武”。
南大街最热闹,铁匠连夜做了 “霹雳” 炮木模型,刷黑漆跟真的一样。
十几个壮汉抬着游街,小孩举着小旗子跟在后面跑,喊声传三条街。
茶馆里满座,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喊:“咱乾朝的‘霹雳’炮,一声炸响,敌军投石机成碎木头,二十万大军跑比兔子快!”
茶客拍桌叫好,有人喊添茶,有人往台上扔铜钱,跟过年似的。
这仗打得解气,格物院也火了。
以前老百姓觉得它 “造怪东西”,现在都竖大拇指。
朝廷更实在,银子、木料、精钢往院里送,仓库堆满,管事愁着腾地方。
可没人知道,格物院最里面的实验室,正出大事。
这事成了,比蒸汽机还厉害,能彻底变乾朝。
实验室藏在最后面,周围种树,窗户糊厚纸,门口俩带刀士兵守着。
谁靠近都得报姓名、搜三遍身,比国库还严。
实验室里就几张木桌,中央摆着怪装置:铜线绕木芯成线圈,连几个装酸液的瓶子,还有个带指针的木盒。
瓶子是伏打电堆,能产稳定电流;木盒里是磁针,能转还带刻度。
主持实验的是墨衡,二十出头,穿灰长衫,袖口挽着,小臂有烫伤疤。
他进格物院两年,是林烨从江南招来的物理学博士,光 “电和磁” 的笔记就三大本,阿牛说他 “是块搞研究的料”。
墨衡盯着装置,手有点抖。
他昨晚没睡,查了线圈匝数、电堆连接,调了三遍磁针平衡,怕出岔子。
“墨博士,都好了。” 助手小周递过干布,“擦擦汗,别紧张。”
墨衡擦了汗,深吸口气:“再查电路,别接反。”
小周蹲下身顺铜丝看:“没问题,正极接线圈左,负极接右,磁针在正下方。”
墨衡走到开关旁,那是块铜片,按下去就通电。
他盯着磁针说:“开始。”
手指一按,电路通了。
“嗡” 一声轻响,木盒里的磁针 “唰” 地偏,从南北指向东西,停在 “九十度”。
“动了!真动了!” 小周喊着要碰装置。
“别碰!” 墨衡拦住他,“断开电路,看反应!”
他松开开关,电路断了。
怪事发生,磁针没回正,反而 “嗖” 的一下偏到 “负三十度”,才慢慢晃回南北。
墨衡愣两秒,声音发颤:“成了!是电磁感应!真成了!”
他拍桌子差点碰倒电堆,赶紧扶住,脸上笑开花:“电流能生磁,断电时磁变还能生电,让磁针反偏!”
助手们炸了,小周抱账本跳,小李拿纸笔记角度,有人想报信被墨衡喊回:“再试几次,确认数据!”
接下来一个时辰,实验室忙疯了。
加电堆数量,从三个到五个,电流变强,磁针偏到一百二十度;
改电路通断速度,越快反偏幅度越大;
把线圈绕密,从五十圈到一百圈,同电流下偏得更明显。
墨衡拿着记录纸,上面满是数据,他手抖着指给助手看:“不是偶然!电流生磁,磁变生电!林帅说的‘电生磁,磁生电’是真的!以后不用烧煤产热,靠电和磁就能转能量!”
这时门被推开,阿牛跑进来,鞋差点掉,裤脚沾泥。
他刚从兵工厂赶回来,听说有突破,没坐马车跑了三里地。
“成没成?” 阿牛喘着气,蹲在装置前看。
墨衡递过记录纸:“院长您看!通电解偏,断电反偏,试了几十次都这样!电磁感应证实了!”
阿牛接过纸眯眼瞧,虽看不懂数据,但知道分量。
他摸线圈,冰凉的铜线带微弱震颤,半天没说话,表情比见 “霹雳” 炮试射还严肃,眼里藏着激动。
好一会儿,阿牛站起来,声音有点哑:“你们知道这多重要不?”
他指电堆和线圈:“蒸汽机、内燃机,都是先把热能变动能,浪费能量还又大又吵,得烧煤烧油。
可电磁感应不一样,能把机械能直接变电能,比如用水车带动线圈转就产电;反过来,电能也能变动能,让线圈转带动机器,说不定比蒸汽机安静、快、好控制,还不用添煤!”
阿牛越说越激动,手比划着:“这不是小改进,是比蒸汽机厉害十倍的能源革命!以后火车不用烧煤,用电跑;工厂机器不用烟囱,插电转;家里灯不用油灯,用电亮!”
墨衡和助手们听傻了,以前没想这么远,现在像看见未来:到处是电线,没黑烟,机器安静转,晚上家家亮电灯。
“院长,接下来咋干?” 墨衡攥着笔问。
阿牛压下激动,沉声下令:“第一,整理数据归档,列最高机密,除咱们谁都不能说,图纸锁铁柜,我管钥匙!”
“第二,调格物院最好的人,电学、力学、机械的都要,成立‘电磁应用研究所’,墨衡你当所长,专心搞这个!”
他盯着墨衡,眼神发亮:“按林帅早年笔记,先抓两件事!”
“一是造‘发电机’和‘电动机’。发电机让线圈在磁场里转产持续电流,水能、风能、蒸汽机都能带动,电能好存好传;电动机给线圈通电,让它转带动机器,先做小型的带纺车、水泵,成了再做大型的试带动火车!”
“二是琢磨‘电波’。林帅说‘声音能在空气传,能量咋不能靠无形波传远?’ 他还画了草图,说电流快变能产看不见的波,传得远。
要是成了,通讯不用电线,西域、岭南发‘电波’就传消息,比电报快多了!”
墨衡赶紧拿笔记本记,字比平时快:“您放心,我们抓紧干,争取三个月做小型发电机!”
“别急,要稳。” 阿牛拍他肩膀,“这事急不得,每步都得扎实。要啥资源跟我说,朝廷银子优先供你们!”
从那天起,实验室灯火天天亮到天亮。
墨衡带团队,白天琢磨线圈绕法、磁场强度,晚上查资料算数据。
吃饭都在实验室,端着粥盯图纸。
小周做电堆,每天泡几十片锌片,手指被酸液腐蚀发白;
小李记数据,账本写满五本,小数点后两位都算清。
没人喊累,都憋着劲想早点做出 “发电机”,看 “电” 带动机器。
承天殿里,林烨拿着阿牛的密报。
上面写了实验过程、磁针数据,还有成立研究所的计划。
林烨看了只淡淡笑,没太意外。
他放下密报走到窗边,看汴梁城 。
街上欢腾没散,远处格物院实验室灯火隐约可见。
林烨心里清楚,乾朝这战车,从 “铁器改良” 到 “蒸汽革命”,再到 “电磁突破”,终于要摸 “电学时代” 的门了。
这不是简单技术进步,是能改人类文明的大事 。
有了电,生产力翻几倍,通讯变便捷,连生活方式都彻底变。
林烨拿起笔,在密报上批:“准奏。所需资源,全力支持。”
窗外夜色深,实验室灯火却越来越亮,像颗星星在黑暗里闪。
新的风暴,已在这微光里攒劲,要席卷乾朝,甚至全世界。
乾朝要走的路,还长着呢,永远没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