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3日,伦敦郊外的利维斯登制片厂,巨大的009摄影棚内,随着许多鱼一声略带沙哑却无比清晰的“cut! And… that’s a wrap!”,整个《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拍摄现场陷入了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口哨声。灯光大亮,驱散了为“魔法部战斗”场景营造的幽暗,照见了每一张疲惫却洋溢着成就感和喜悦的脸庞。
许多鱼站在监视器旁,手里还拿着对讲机,看着眼前沸腾的场景,一时间有些恍惚。他做到了。10个月,他扛下了这部预算高达1.5亿美元巨制的导演重任。
“许导!我们做到了!”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第一个冲过来,脸上还带着特效化妆的污迹,用力地拥抱了许多鱼。这个刚刚步入青年的演员,在拍摄期间与许多鱼从朋友磨合成了默契的合作伙伴,共同经历了乌姆里奇折磨的压抑、dA军训练的激昂,以及最后大战的惨烈。
“丹,你演活了他,在魔法部走廊那个回眸,绝了!”许多鱼回拍着丹尼尔的后背,声音带着激动。
艾玛·沃特森(赫敏·格兰杰)和鲁伯特·格林特(罗恩·韦斯莱)也围了上来,艾玛眼中闪着泪光:“鱼,谢谢你,谢谢你相信我们,也逼出了我们自己都没发现的东西。”鲁伯特则是一如既往的憨厚笑容,挠着他标志性的红发:“终于可以暂时告别这些校袍了!不过……还真有点舍不得。”
这10个月的朝夕相处,并非一帆风顺。许多鱼清晰地记得,五月初,在拍摄“dA军首次集会”那场戏时,他与三位主演,尤其是与丹尼尔之间关于表演层次的争论。丹尼尔起初更倾向于外放的愤怒,而许多鱼则坚持要求一种内敛的、被沉重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却又必须强撑的复杂状态。那场争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在挂满“邓布利多军”名单的有求必应屋里,气氛一度有些僵硬。
“丹,哈利不是只有愤怒,”许多鱼当时耐心地,甚至带着点同龄人之间罕见的固执解释,“他害怕,他孤独,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但他又不能垮掉。我需要在你眼睛里看到这些,而不仅仅是瞪着眼睛吼叫。”
最终,丹尼尔被说服了,并且呈现出了远超预期的表演。也正是从那场戏之后,三位年轻主演真正开始将许多鱼视为可以信赖和追随的导演,而不仅仅是朋友或制片人的儿子。
作为副导演的许愿,此刻站在人群外围,嘴角噙着欣慰的笑意。他没有立刻上前,只是静静地看着被演员和工作人员簇拥着的儿子。这10个月,他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成了许多鱼最得力的助手和最后的防线。他的工作琐碎而关键:协调各个部门艺术指导约翰·布里奇斯那精益求精、时常天马行空的设计要求,摄影指导罗杰·普拉特对光影近乎偏执的追求,服装设计师朱迪安娜·马科夫斯基对每一处针脚的考究,特效尼克·戴维斯团队那些复杂而烧钱的奇思妙想,确保拍摄计划在独立制片人大卫·海曼掌控的预算和时间内推进,处理突发状况,甚至在许多鱼偶尔因压力而情绪波动时,充当那个稳定军心的“定海神针”。
父子俩在片场的对话常常是这样的:
“爸,约翰那边又说魔法部大厅的穹顶模型需要返工,工期要延后两天……”
“我来跟他谈,拍摄计划调整一下,先集中拍b组的霍格沃茨走廊戏份。”
“罗杰觉得今天傍晚的光线最适合拍塔楼告别的外景,但天气预报说可能会下雨。”
“让制片组准备好备用方案,灯光组随时待命,我们赌一把,捕捉最好的自然光。”
“演员状态有点疲了,特别是几个小演员……”
“通知食堂今晚加餐,你亲自去跟他们聊聊,放松一下。”
许愿从未越俎代庖,他总是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但最终的决定权,他坚定地交在许多鱼手中。他看着儿子从最初的些许生涩、需要反复确认,到后期越来越果断、自信地发号施令,调度着这个数百人的庞大剧组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种放手与信任,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更有力量。
杀青的兴奋持续了很久,直到深夜,剧组移师至伦敦西区一家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举行盛大的杀青庆功宴。宴会厅内觥筹交错,衣香鬓影,充满了欢声笑语。
许多鱼端着酒杯,穿梭在人群中,接受着来自各方的祝贺。他走到制片人大卫·海曼面前,这位经验丰富的制片人用力握住他的手:“许,你让我刮目相看。说真的,当初你父亲提议让你来执导时,我捏了一把汗。但你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你父亲的眼光。这部电影,有你独特的印记。”
许多鱼真诚地道谢:“大卫,没有你的支持和对整个项目的把控,我不可能完成。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他又来到艺术指导约翰·布里奇斯和摄影指导罗杰·普拉特面前,这两位业界巨擘同样对许多鱼赞誉有加。约翰拍着他的肩膀:“年轻人,你对魔法世界视觉风格的坚持和理解,让我这个老家伙都学到了新东西。”
罗杰则晃着酒杯笑道:“跟你合作很愉快,你对镜头语言的直觉非常敏锐,未来可期。”
许多鱼最后走到了父亲许愿面前。父子俩相视一笑,许多鱼举起酒杯:“爸,谢谢你。” 千言万语,尽在这一句之中。
许愿眼中满是骄傲,与他轻轻碰杯:“是你自己争气。这只是一个开始,儿子。” 许多鱼重重地点头,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完成,更是他作为导演身份的正式确立,是他独立翱翔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