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杨总监那“正能量营销”的指令,如同一道冰冷的枷锁,将凌一凡牢牢钉死在了耻辱柱和断头台之间。整个上午,他如同行尸走肉般处理着工作,大脑一片混乱,冷汗几乎没干过。李主任则像是打了鸡血,时不时就过来“鼓励”他两句,什么“放下包袱”、“展现部门风采”、“气场与你同在”,听得凌一凡胃里一阵阵抽搐。
下午去市场部开会?那无异于公开处刑!他几乎能想象到那群营销精英会如何“挖掘”他的故事,如何“设计”他的台词,如何把他包装成一个连他自己都不认识的“英雄目击者”。而每一个被镜头记录下来的细微表情失控,都可能成为未来引爆的雷点。
逃跑?装病?似乎都只能拖延一时,反而更惹人怀疑。
就在他绝望地几乎要认命,开始机械地思考下午该如何编织谎言才能尽量不露馅时,手机屏幕上,苏小婉的微信聊天窗口突然弹了出来。
自从上次“漫画之家”的报道后,他们偶尔会有些简单的交流,大多围绕着老王书店的后续,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但此刻苏小婉发来的消息,却让凌一凡猛地坐直了身体,仿佛溺水之人抓到了一根漂浮的稻草。
【凌一凡,我看到你们公司市场部的动静了。他们是不是想拿你当噱头,搞那个‘马路天使’的营销?】
凌一凡心脏一跳!她怎么知道?!消息传得这么快?!他手指颤抖地回复:【……你怎么知道?】
苏小婉回得很快,带着一丝记者的得意和冷笑:【我们这行没别的,就是耳朵长。而且你们那个杨总监,之前就想挖我去市场部,她那套营销思维,我太清楚了。她是不是让你下午去开会,准备把你推出去?】
凌一凡感到一阵无力,承认道:【是……我快疯了。我不想出去,但我没办法……】
苏小婉那边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发来一条长长的信息,语气变得严肃而认真:
【听着,凌一凡,这是个馊主意,而且很危险。现在网络情绪复杂,你一旦被推到台前,无论是承认看到异常还是坚决否认,都会成为众矢之的。好奇的人会逼问你细节,不信的人会骂你炒作,极端者甚至可能人肉攻击你。对你,对你们公司,都不是好事。】
凌一凡看着这段话,鼻子一酸,差点哭出来。终于有人理解他的处境了!他赶紧问:【那我该怎么办?李主任和杨总监根本不听我的!】
苏小婉再次沉默,似乎在思考。几分钟后,她的回复来了,带着一种职业性的果断:
【或许……我可以试着从外部,帮你们‘解套’。】
【我刚写完了一篇新的评论文章,本来打算发在自己专栏里的。现在看来,或许可以调整一下角度,提前发出来,帮你们把方向带偏……呃,引导到更安全的方向。】
凌一凡一愣:【带偏方向?】
苏小婉:【没错。杨总监想蹭的热点是‘马路天使’的神秘和正能量。但这个东西太虚,也太容易引发争议。我们可以把焦点从‘超自然可能性’上移开,强行拉回到更普世、更安全、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层面。】
【我的文章核心观点是:无论‘马路天使’是否存在,那天真正闪耀的,是危机时刻陌生人间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与集体善意。】
凌一凡瞪大了眼睛,看着苏小婉发过来的文章核心段落提纲:
· 淡化“奇迹”,强调“互助”: 重点描写车祸发生后,众人如何自发围拢保护受惊的孩子母亲、如何合力试图救助昏迷司机、如何维持秩序等待救援。将个别“巧合”弱化为混乱背景下难以核实的“传闻”。
· 挖掘“凡人英雄”: 寻找并采访那几个第一时间冲上去查看司机情况、帮忙安抚家属的普通路人(确实有这样的人),赋予他们“平凡英雄”的称号,将公众注意力从虚无缥缈的“天使”转移到真实的、可触摸的善行上。
· 提升立意,批判猎奇: 呼吁公众不必执着于追寻所谓的“超自然真相”,而应该关注和学习这种在危难时刻显现的、真实的人间大爱。批判网络人肉搜索和过度解读是对受害者二次伤害,呼吁理性关注。
· 巧妙关联,暗中解套: 在文中不经意地提到“据悉,某公司员工亦在现场并受到惊吓,公司方面表示将优先保障员工身心健康,暂不对此事作任何消费性宣传”,既点了题,又暗中给凌一凡和他们公司铺了一个“不主动蹭热度”的台阶下。
凌一凡一口气读完,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高! 实在是高!
苏小婉这一手,简直是四两拨千斤!她完全避开了“是否存在超能力”这个雷区,而是另起炉灶,将整个事件的叙事框架,从“神秘现象探讨”强行扭转为“社会正能量颂扬”!
这样一来:
1. 对公众: 提供了一个更温暖、更安全、也更容易被主流接受的理解角度,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分散了对“超自然”的注意力。
2. 对公司: 杨总监如果还想搞营销,就只能顺着这个“凡人英雄”、“企业关怀”的方向走,无法再硬炒“马路天使”和凌一凡的“目击者”身份,否则就会显得格调低下,甚至与这篇“倡导理性”的文章唱反调。
3. 对凌一凡: 完美解套!他可以从危险的“焦点”退回到安全的“背景板”,公司再逼他,就可以用“苏记者都说了要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反对消费宣传”作为挡箭牌!
4. 对苏小婉自己: 既发出了符合她记者身份和价值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可能还能赚一波口碑,又暗中保护了她自己的“调查对象”(凌一凡),可谓一举多得。
这才是真正的危机公关!不删帖,不压制,而是巧妙地引导叙事,重塑焦点!
“这……这能行吗?”凌一凡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声音带着 hope(希望)的颤抖。
苏小婉回复很快,带着自信:【放心,这种转移焦点、升华主题的套路,我们熟得很。而且这个时候发出,正好迎合了上面想要平息事态、弘扬正能量的需求,阻力会小很多。我这就联系主编,争取作为特稿紧急发出来,赶在你们下午开会之前!】
【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了,苏记者!】凌一凡几乎是发自肺腑地打出这句话。他从未像此刻这样感激苏小婉那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出色的职业能力。
【不用谢我。】苏小婉的回话似乎意味深长,【我只是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并且……保护我的新闻线索来源(如果以后有猛料,记得优先告诉我就行)。好了,我去忙了。】
对话结束。
凌一凡握着手机,感觉压在心口的巨石终于被挪开了一点,让他得以喘息。虽然危机并未完全解除,但至少,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果然,不到一个小时,就在下午上班前夕,苏小婉所在的《海都都市报》及其所有新媒体平台,重磅推出了一篇署名为苏小婉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马路天使”何在?不如看见危难中闪耀的人性之光》
文章写得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完全按照她之前的构思,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事故发生后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大力赞扬了那些伸出援手的平凡路人,并适时地呼吁理性、批判猎奇,最后轻描淡写地提到了“某公司”对受惊员工的关怀。
文章一出,凭借其正能量的基调和《海都都市报》的影响力,迅速被各大官媒和门户网站转发,评论风向也开始肉眼可见地转变。
【说得太好了!纠结天使干嘛?这些帮忙的人才是真英雄!】 【泪目了!还是好人多啊!】 【支持苏记者!反对人肉!关注正能量!】 【那家公司还挺有人情味,没急着炒作。】
下午,当凌一凡硬着头皮,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市场部会议室时,发现里面的气氛已经截然不同。
杨总监依旧在场,但脸上兴奋的光芒收敛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审慎和遗憾。她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正显示着苏小婉那篇新鲜出炉的文章。
“小凌啊,你来了。”杨总监的语气平和了许多,“嗯……情况呢,有点变化。苏记者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立意很高,也代表了现在的主流声音。”
她敲了敲平板:“我们之前的方案呢,可能有点……过于聚焦个别点了。现在看来,或许应该调整一下方向,更多地弘扬这种……嗯……集体主义的正能量,和企业的人文关怀精神。”
李主任在一旁赶紧附和:“对对对!杨总监高见!我们也要提升格局!不能只看眼前热点!”
杨总监看了看凌一凡,似乎觉得他这块“材料”暂时没那么大价值了,挥了挥手:“至于你嘛,既然受到了惊吓,就好好休息,公司会关怀员工身心健康的。拍摄计划暂时搁置,以后再说吧。”
凌一凡听到这话,差点激动得给苏小婉磕一个(心里)!
他强忍着狂喜,努力做出谦逊和略有疲惫的样子:“谢谢杨总监理解,谢谢李主任关心,我确实还需要一点时间平复……”
危机,似乎暂时化解了。
走出会议室,凌一凡感觉像是重获新生。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在这个信息时代,叙事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既能制造风暴,也能平息风波。
然而,在他内心一角,一丝微妙的疑虑悄然浮现:苏小婉如此不遗余力地帮他解围,真的仅仅是为了“正确的事”和未来的“新闻线索”吗?
她那双善于发现真相的眼睛,是否早已看透了什么?这次的危机公关,是否也是她另一种形式的……“观察”与“试探”?
但无论如何,眼前的难关,总算过去了。
他抬起头,透过走廊的窗户看向外面喧嚣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这场舆论风暴,让他见识了人心的叵测,也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援手。
而风暴之后,是彻底平息,还是暗流涌动,谁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