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概念掠食者后,“万象方舟”在瑰丽而危险的源海中继续潜航。陈麒更加谨慎地调控着方舟的共鸣介层,使其波动既融入环境,又如同覆盖着一层无形的油膜,难以被轻易渗透和锁定。他像一名潜入敌营的间谍,在无数试图建立连接的规则触须间巧妙周旋,汲取着源海环境中流淌的、关于“共鸣”理念的基础信息,同时牢牢守护着自身的核心秘密。
随着不断深入,周围的规则流体逐渐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结构化”趋势。不再是完全无序的弥漫,而是开始形成一条条相对稳定的、流淌着特定“理念”色彩的规则“河流”。有的河流呈现出温暖的橘色,散发着“共生”与“互助”的波动;有的则是冰冷的蓝色,蕴含着“优化”与“效率”的逻辑;还有的如同变幻的极光,代表着“演化”与“适应”……
这些“理念河流”并非自然形成,它们更像是某种宏大意志影响下的产物,是“共鸣”这一核心理念在不同方向上的具体演绎。方舟航行于这些河流之间,陈麒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种理念试图对他施加的微弱“牵引力”,仿佛在邀请他选择其中一条,融入其中,成为该理念体系的一部分。
他没有接受任何一条河流的牵引,而是保持着自身“动态平衡”的独立航向。他知道,一旦选择融入,固然能更快地获得该理念体系的知识与力量,但也意味着将失去自身的独特性,成为某个更大“共鸣”结构中的标准化节点。这与他追求的自决之路背道而驰。
他的目标,是这些理念河流共同的“发源地”或者说“交汇点”——那片被称为“万我之庭”的核心区域。根据他沿途收集的信息碎片推测,那里是“共鸣之源”真正的心脏,是所有“共鸣”理念最初的诞生之地,也可能存在着“共鸣网络”最初的核心意识,或者至少是其最古老的残响。
航行不知持续了多久,前方的景象豁然开朗。
规则流体的色彩在这里达到了极致,却又奇异地和谐交融,形成一片无边无际、不断缓慢旋转的、由无数种理念光辉构成的漩涡之海。漩涡的中心,并非黑暗的空洞,而是一个巨大、稳定、散发着柔和白光的规则平面,如同一个无限广阔的圆形广场,悬浮在理念漩涡的中心。
那就是“万我之庭”!
与外部流动的、充满牵引力的理念河流不同,这片规则平面散发出一种绝对的“包容”与“平静”。它不试图引导或同化任何存在,只是静静地存在着,仿佛能容纳世间一切理念、一切规则、一切可能性。站在它的“边缘”,陈麒甚至感觉自身那独特的“动态平衡”波动,也自然而然地被其接纳,没有引起丝毫排斥。
这与他预想中充满攻击性或强烈引导性的核心区域截然不同。
他驱动方舟,小心翼翼地降落在了一片靠近边缘的规则平面上。平面触感并非实体,而是一种极其稳定、充满弹性的规则力场。站在这里,向外望去,是缓缓旋转的、瑰丽壮观的理念漩涡;向内望去,则是无限延伸的、空无一物的纯白平面。
这里似乎什么都没有,又仿佛蕴含着一切。
陈麒尝试将意识扩散开去,感知这片平面。没有回应,没有阻拦,他的意识如同融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温暖的海洋,可以自由地延伸、探索。他“看”不到任何具体的东西,却能“感觉”到无数细微的、古老的“印记”或“回响”沉淀在这片平面的规则基底之中。
这些印记,是无数曾经抵达此处的存在留下的“理念烙印”!它们没有具体的形态和信息,只保留着最本质的“存在状态”特征。有的烙印充满了开拓与创造的激情;有的蕴含着牺牲与守护的决绝;有的则只剩下历经沧桑后的沉寂与释然……
陈麒漫步(意识层面的移动)于这片理念的墓园之中,感受着这些古老回响中蕴含的智慧、执着、成功与失败。他仿佛在与无数个时代的求索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就在他沉浸于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时,一个与他自身“动态平衡”理念产生强烈共鸣的古老印记,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印记散发出的波动,与他极为相似,却又更加古老、更加深邃,仿佛已经将“平衡”之道走到了某个不可思议的极致。当他将意识聚焦于这个印记时,一段清晰的意念,如同被触发的留声机,缓缓响起:
【后来者,若你亦追寻平衡……】
【需知,平衡非静止之中道,乃动变之枢机。】
【外力可借,不可依;内核需固,亦需活。】
【吾曾欲纳万念于一体,求至大之平衡,然……念多则神散,终致崩解。】
【汝之道,融秩序与混沌,颇具潜力……然需谨记,平衡亦有‘承载力’之极限,莫要重蹈吾之覆辙。】
【赠汝一言:真正的平衡,在于明晰‘我’之边界,于边界内求极致的和谐,而非无界包容。】
意念到此为止,那古老的印记也随之缓缓消散,仿佛最后的执念已得以传递。
陈麒心中震动。这位古老的先行者,其道路与他不谋而合,却因过度追求包容而失败。这无疑是对他最重要的警示!他的“动态平衡”并非无限扩张,必须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边界之上!
他郑重地将这份警示铭记于心。
继续探索,他又触发了几个与其他理念相关的印记,获得了关于“共生”的互利本质、“演化”的随机与定向等不同角度的古老智慧。这些知识碎片无法直接提升力量,却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加深了他对规则和存在的理解。
然而,当他尝试向着规则平面的更中心区域移动,试图寻找可能与“共鸣网络”核心相关的印记时,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温和却坚定的“阻力”。
那并非排斥,更像是一种……权限不足的提示。仿佛这片“万我之庭”的核心区域,只对符合某种特定条件,或者拥有更高“共鸣”权限的存在开放。
是“共鸣网络”核心意识的自我防护?还是这片区域自身的某种古老机制?
陈麒尝试了数次,都无法突破那层无形的界限。他意识到,以他目前这种保持独立、未被任何单一理念河流同化的状态,恐怕无法接触到最核心的秘密。
是就此放弃,带着已有的收获离开?还是……冒险尝试与某条理念河流进行更深度的连接,以获取“权限”?
他凝视着那片被阻隔的核心区域,心中权衡。远古日志的真相、“观测之眼”的威胁、以及自身道路的完善,都驱使他渴望获得更深层的知识。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
他没有选择完全投入某条理念河流,而是来到了那条代表“演化”与“适应”的、色彩变幻的极光河流与规则平面的交界处。
他打算在这里,以自身“动态平衡”为核心,主动引导和吸收“演化”理念中关于“变化”与“适应”的精髓,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受控的“规则升级”。他要强化方舟“平衡交互矩阵”中应对复杂变化的能力,使其更能适应未知环境,或许也能借此略微提升自身在这“万我之庭”中的“共鸣”层次,看看是否能触及更深的信息。
这是一个危险的尝试,如同在悬崖边跳舞。他必须确保在吸收外部理念的同时,不被其同化,始终保持自我的主导权。
方舟在理念河流的边缘缓缓沉浮,陈麒的意识高度集中,开始了新一轮的、更加精微的规则重构与融合。
他不知道这次尝试会带来什么,
是更强的力量,
是更深的陷阱,
还是……
那一直悬于头顶的
“观测之眼”,
会否因他这主动的“演化”,
而再次投下
不容忽视的
目光?
万我之庭的探索,
进入了
更加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