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团部召开营以上主官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夏秋反扫荡任务。会议间隙,一营长孙大勇抱怨补充的新兵训练不足,畏战情绪重;负责后勤的军官则为物资分配不均与其他单位发生争执;甚至有风声传来,个别军官与二战区派来的“联络人员”过往甚密。楚云飞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眉头越皱越紧。他意识到,单纯的军事指挥和物质激励已不足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必须从思想深处入手,统一认识,凝聚军心,净化队伍。
当晚,楚云飞独坐灯下,铺开纸张,奋笔疾书。他结合近期的观察和思考,起草了一份题为《关于当前形势下我部整军建军的几点意见》的长篇指示,核心便是决定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一次深入的“内部整风”运动。这份文件并非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篇充满忧患意识和战略眼光的政治动员令。
次日,楚云飞召集方立功、孙大勇等核心骨干,以及随营学校政委、团政治处主要干部,举行秘密会议。
“诸位,”楚云飞开门见山,语气凝重,“目前局势,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暗流涌动。我军虽屡挫敌锋,然若内部思想不纯,纪律涣散,则如沙上筑塔,顷刻可倾。为此,我决定,即日起,利用战斗间隙,在全团开展为期一月的‘内部整风’运动!”他扬了扬手中的文稿,“目的有三:一曰统一思想,坚定抗战信念;二曰整顿纪律,提高战斗力;三曰纯洁队伍,巩固团结。”
与会者神情肃然。方立功率先表态:“团长所言极是!部队扩大,人员复杂,确需加强思想教育,防微杜渐。” 赵铁柱也赞同:“有些苗头是该刹一刹!尤其是纪律问题,战场上来不得半点含糊!”
但也有营长面露难色:“团长,整风……会不会影响战斗准备?而且,尺度如何把握?搞过了头,怕伤了弟兄们的和气。”
楚云飞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整风不是为了整人,是为了救人,是为了让部队更强!尺度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法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先从我们团部开始,从我楚云飞开始!”
楚云飞亲自拟定的整风方案,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务实风格。
以随营学校教员和政治干部为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各连队,组织学习抗战形势、军人职责、部队传统(重点讲述北伐、长城抗战及本团在晋南的战史)、官兵一致原则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楚云飞修改,调整为适合本部的“爱民公约”)。讨论围绕“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展开,引导官兵认清抗战前途,激发责任感。
以连、排为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议。要求军官带头,检查自身在战斗意志、指挥能力、官兵关系、遵守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士兵也可对军官提出批评建议。强调“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反对人身攻击,重在总结教训,改进工作。楚云飞率先在团部会议上,深刻检讨了自己近期因军务繁忙,对基层官兵思想动态关心不够等问题。
成立由孙大勇牵头的纪律检查小组,明察暗访,重点查处贪污腐化(即便只是多占多分)、违反群众纪律、泄露军事秘密、临阵畏缩以及与其他部队(暗指二战区某些人)不正常交往等行为。一旦查实,严惩不贷,并通报全军,以儆效尤。
大力宣传战斗英雄、爱民模范、勤俭标兵的事迹,在全军树立积极向上的风气。将整风与实战结合,鼓励官兵在战斗中检验整风效果。
运动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军官碍于情面,批评会流于形式;有的士兵不敢直言;个别有问题的人心存抵触,散布消极言论。楚云飞及时发现苗头,亲自下到问题较多的三营,参加他们的批评会。他耐心倾听,引导大家打破顾虑,讲真话,讲实话。当一名老兵壮着胆子批评营长训练方法简单粗暴、不体恤士兵时,楚云飞当场肯定其勇气,要求该营长做出深刻检讨并制定改进措施。此事传开,极大推动了运动的深入。
随着整风深入,效果逐渐显现。部队中的自由散漫、本位主义现象得到遏制,官兵关系更加融洽,战斗意志显着增强。一名原有点滑头的排长,在批评帮助下,认识到错误,在后来的侦察任务中表现英勇,负伤不下火线。后勤部门的铺张浪费和分配不公得到纠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思想洗礼,全团官兵对楚云飞的领导更加信服,对坚持敌后抗战的意义认识更加深刻,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月后,整风运动结束。楚云飞在总结大会上,并未过多谈论成绩,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整风不是一阵风,过去了就完了。我们要把这次整风中形成的好风气、好制度坚持下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纯洁我们的队伍,提高我们的本领!因为我们肩负的使命,远未完成!未来的路,可能更艰难,更复杂!只有内部铁板一块,我们才能无惧任何挑战!”
这次由楚云飞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内部整风,虽不及延安整风运动那样系统深刻,但因其紧密结合部队实际,方法得当,力度适中,取得了显着成效。它统一了思想,严明了纪律,纯洁了组织,极大地增强了358团的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