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山连锁第一梯度升级工作启动的关键节点,苏梅带着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走进了团队会议现场。“给大家介绍下,这是我侄子苏哲,刚从国外读完商业管理硕士回来,特意来给咱们振山帮忙。”苏梅的话音刚落,年轻人就主动上前递上名片,笑容谦和却不失干练,“各位前辈好,我关注振山很久了,林总的社区共生理念,比我在课本上学的任何商业模型都更有温度。”
此时的振山,正卡在“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型运营”的转型期:连锁门店的标准化流程需要细化,数据化管理体系尚未搭建,海外侨胞资源的对接也缺乏系统规划——苏哲的出现,恰好补上了这些短板。林墨特意将连锁发展计划中“运营优化”的板块交给苏哲,想看看这位海归人才的真本事。
苏哲没有急于抛出所谓的“先进理念”,而是用一周时间扎在各个门店:跟着赵天磊跑配送,记录每一条路线的耗时与成本;跟着刘胖子站收银台,观察街坊的购物习惯;甚至跟着张婷去豆腐坊,了解老手艺商品的供应链逻辑。一周后的汇报会上,他拿出的不是空泛的方案,而是一份《振山运营优化白皮书》,里面全是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振山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情’,我的优化是为‘人情’插上专业的翅膀。”苏哲指着白皮书里的“数据化管理模块”,“我们可以搭建一套简易的会员系统,不是用来推销商品,而是记录街坊的需求——比如王奶奶对花生过敏,系统会自动提醒收银员;李大哥每月五号要给海外的儿子寄特产,系统会提前推送快递预约服务。”他现场演示了自己开发的简易小程序,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完全贴合老人和街坊的使用习惯。
在连锁标准化方面,苏哲将苏梅制定的运营手册升级为“三级标准体系”:基础标准覆盖商品质量、价格管控等核心环节,必须严格执行;弹性标准针对不同区域的门店特色,预留30%的调整空间;创新标准鼓励各门店结合实际探索新服务,比如安置区门店的“拆迁互助登记”、侨胞聚居区的“跨境包裹代收”,成熟后再在全连锁推广。“标准化不是束缚,是让好的服务不打折扣,让特色服务能精准落地。”
最让林墨惊喜的是苏哲对侨胞资源的整合方案。他利用海外留学时积累的人脉,设计了“振山侨胞服务平台”,将海外特产采购、侨胞后代寻根、老手艺跨境推广等功能整合在一起,还对接了专业的跨境物流和法律团队,解决了之前侨胞服务中的流程繁琐问题。“我联系了我留学时的导师,他是跨境商业领域的专家,愿意免费担任振山的顾问。”苏哲补充道,“我们的侨胞服务,要做到‘专业、省心、暖心’。”
赵天磊一开始对这个“戴眼镜的书生”还有些顾虑,担心他的方案不接地气。但当苏哲根据配送数据,优化出三条“最优配送路线”,让应急配送效率提升40%,还设计了配送员绩效考核体系——既看时效更看服务满意度时,赵天磊彻底服了:“苏老弟,你这方案比我跑半年琢磨的都管用,以后运营上的事,你得多指点。”
正式加盟仪式定在老槐树下,苏哲接过林墨递来的振山工作牌,牌面上同样刻着小小的槐树叶标记。“我从小听着姑母讲林爷爷的故事长大,‘守心’这两个字,早就记在心里了。”苏哲看着在场的众人,“我带来的不是什么海外经验,是想和大家一起,把振山的温暖用更专业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苏梅看着侄子胸前的工作牌,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哥哥临终前的嘱托,要让孩子做有温度的事,如今苏哲在振山找到了方向,这是最好的归宿。周铁根拍着苏哲的肩膀:“老林常说,振山的门永远为有心的人开着。你这孩子,心正、活好,是咱们振山的福气。”
夕阳下,苏哲和团队一起将优化后的连锁发展计划贴在邻里中心的公示栏上,不少街坊围过来看,当看到“会员系统记需求”“侨胞服务更省心”等内容时,都纷纷称赞。林墨知道,苏哲的加盟不是简单的人才补充,是振山连锁化之路的“专业赋能”,让“守心”的初心有了更坚实的专业支撑,也让这份社区共生的事业,朝着更长远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