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技”的崛起,很快就不再局限于舆论场和资本市场。
吴瀚海展现出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执行力,开始将触角伸向“归农”的传统优势区域。
他首先瞄准的是“归农”联盟中,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压力较大,或者对新技术抱有好奇心的盟友。
吴瀚海亲自带队,开着装备了各种传感器的越野车,走访这些农场和合作社。
他与魏东明的收购方式截然不同,他并没有采取那种强硬的收购手段,而是提出了一种名为“技术赋能”的合作方案。
具体来说,就是由“新农科技”公司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为合作方安装他们研发的智能农业设备,并提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种植模型指导。
不仅如此,“新农科技”还郑重承诺,会保底收购那些符合其严格“数据标准”的农产品。
在一个种植柑橘的盟友园子里,吴瀚海兴致勃勃地向王社长展示着平板电脑上实时生成的果树数据模型。
他指着屏幕,详细地解释道:“王社长,您看,我们的这套系统非常先进,可以精确地告诉您,每一棵果树上的每一个果实,在什么时候需要多少水分,需要什么样的营养配比,甚至能够提前 72 小时预测到潜在的病害。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持,您至少可以节省 30%的水肥和人工成本,而且还能够将优质果实的比例提升到 90%以上呢!”
接着,吴瀚海进一步强调:“您只需要按照我们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种植管理,其他的都不用担心。我们会负责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而且价格方面,绝对比您现在卖给‘归农’还要高一些哦!”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对许多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利润微薄的农人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尽管永昌爷、杨老板等核心盟友态度坚决,不为所动,但还是有少数几个盟友,在经过一番犹豫和权衡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悄悄地与“新农科技”签订了试点合作协议。
这个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传遍了整个圈子。
当它传到陈飞耳朵里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比他面对魏东明时还要复杂得多。
魏东明是一个明确的敌人,他们之间的立场泾渭分明,没有任何模糊的地带。
而吴瀚海则不同,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看似更“先进”、更“科学”的理念。
他所争夺的,并不是简单的所有权,而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权”和“标准定义权”。
这种竞争,不像与魏东明的对抗那样直接和明显,它更加隐蔽,也更加深刻。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有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主导权。
就在陈飞感到压力重重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
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电视台的农业频道,正在策划一期专题辩论节目,主题竟然就是《传统生态农业 vs 智慧精准农业:谁是中国的未来?》。
更让陈飞惊讶的是,节目组竟然同时邀请了他和吴瀚海作为双方观点的代表。这无疑是一场公开的较量,而且是在全国观众面前进行的。
演播室里,灯光炽热。吴瀚海西装革履,侃侃而谈,数据、图表、英文术语信手拈来,充满了科技精英的自信:“农业的本质是能量和物质的转化,追求的是转化效率的最大化。情感?故事?那只是营销的附属品。未来的农业,一定是数据驱动的,是可控的,是可预测的。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田园牧歌的幻想里,要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轮到陈飞,他穿着简单的棉布衬衫,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吴博士谈效率,谈控制。但我想问,当我们用算法和传感器,试图‘控制’自然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剥夺土地自我修复的能力,剥夺作物在自然挑战下迸发出的独特风味和抗性?农业不仅仅是物质的生产,它更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我们‘归农’追求的,不是控制自然,而是理解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协同共生。我们的产品里,有阳光雨露的味道,有季节更替的痕迹,有农人付出的情感和智慧,这些,是冷冰冰的数据和算法无法赋予的。”
他拿起带来的一颗“彩虹梨”,对着镜头:“这颗梨子,它的风味图谱,我们的永昌爷可以用经验和舌头来分辨,但它背后蕴含的土壤活力、微生物群落、生态平衡,是任何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能够完全模拟和替代的吗?我们失去了生物的多样性,失去了土地的韧性,即使换来了暂时的效率,长远来看,是否是竭泽而渔?”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支持吴瀚海的人认为他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理性、高效;
支持陈飞的人则被他描绘的充满温情的、与自然共生的农业图景所打动,认为那才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未来。
这场公开的理念碰撞,将“归农”和“新农科技”推向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陈飞知道,光有理念是不够的,他必须拿出更实在的东西,证明“归农”道路的价值和韧性。
他决定启动一个搁置已久的计划——“归农生态指数”评估体系,用更科学、更直观的方式,向外界展示生态农业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乃至社区福祉方面的综合价值。
与此同时,吴瀚海也在节目中感受到了陈飞那种扎根于土地的、难以撼动的底气。
他意识到,要彻底击败“归农”模式,仅仅靠技术和效率的叙事还不够,他需要找到对方模式中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
他将目光投向了“归农”供应链中看似最传统、也是最脆弱的一环——那些依赖于特定生态环境、难以被快速复制的“小众珍品”,比如,滇南杨老板的野生菌。
一场围绕核心资源与价值观的更深层次博弈,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