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船坞里,巨大的吊装设备如同钢铁巨兽般悬停在号上空。张飞站在舰体甲板上,手中的平板电脑显示着动力系统改造的每一个细节。今天,这艘老舰将迎来它全新的。
开始拆除旧动力系统。张飞下达指令,声音在空旷的船坞里回荡。
工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拆卸老旧的柴油发动机。这台服役三十年的机器,曾经是号的动力源泉,如今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注意第三号固定螺栓,张飞突然提醒,那个位置的螺纹有损伤,需要用专用工具。
拆卸团队负责人检查后惊讶地发现,确实如张飞所说,那个隐蔽位置的螺栓螺纹存在轻微损伤。如果不是提前发现,强行拆卸可能会造成更大损坏。
张总工,您是怎么知道的?负责人忍不住问道。
张飞头也不抬地继续查看图纸:听声音。刚才你们拆卸旁边螺栓时,这个位置传来了细微的共振异常。
这个解释让在场的技术人员都目瞪口呆。在嘈杂的船坞环境中,能听出单个螺栓的共振异常,这听力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旧发动机被缓缓吊离机舱。当这个重达数十吨的庞然大物被移走时,机舱内顿时显得空旷起来。
清理作业面,张飞走进机舱,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这些油污,必须彻底清除。新系统对清洁度要求很高。
在他的指挥下,清洁团队使用特殊的清洁剂,对机舱进行了三次彻底清洗。最后还用工业吸尘器进行了真空处理,确保没有任何粉尘残留。
现在开始安装新系统。张飞看着洁净如新的机舱,满意地点点头。
首先进场的是电池组。这些银灰色的方块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每个都蕴含着惊人的能量。
单个电池组的输出功率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张飞向在场的海军将领们解释,而且可以完全静音运行。
电池组的安装需要极高的精度。每个电池组之间必须保持精确的间距,以确保散热效果。
间距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张飞亲自监督第一个电池组的安装,这不是在摆积木,是在进行精密装配。
工人们在他的指导下,像进行外科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安装着每个电池组。当所有电池组就位后,接下来是连接系统。
这些线缆的布线要特别注意。张飞指着设计图说,必须避开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区域。
他设计的多层屏蔽布线方案,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舰船电缆布置方式。每根电缆都被精确地安置在特定的位置,既保证了信号传输质量,又便于维护。
这个布线方案太精妙了。随舰的电气工程师感叹道,完全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电磁兼容问题。
就在电缆安装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一套关键的连接器在安装时发生了变形。
停止作业!张飞立即叫停,这个连接器必须更换。
现场负责人面露难色:张总工,这是特制连接器,仓库里没有备件。重新订货需要至少三天时间。
张飞走到损坏的连接器前,仔细观察后说:不需要订货。给我准备一个普通连接器,我能改造。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张飞拿起一个普通连接器,开始在现场进行改造。他使用精密的加工工具,在连接器内部刻出了一道道微观的沟槽。
这些沟槽可以改善信号传输特性,他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效果比原装件还要好。
改造后的连接器安装上去后,测试结果显示性能确实超出了原设计指标。
这...负责测试的技术人员看着数据,难以置信地摇头,性能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张飞只是淡淡地说:原设计有些保守了。
接下来是推进电机的安装。这些电机外形紧凑,几乎不产生振动,与传统的推进系统完全不同。
安装时要特别注意水平度。张飞指导着吊装作业,任何微小的倾斜都会影响推进效率。
推进电机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张飞使用激光定位仪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每个电机的安装位置都精确到微米级。
左舷推进器偏高0.5微米。他盯着数据说,调整一下。
这个精度要求让在场的海军工程师们都感到震惊。在船舶工程领域,毫米级的误差都已经算是高精度了,而张飞要求的却是微米级。
有必要这么精确吗?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张飞看了他一眼:现在差0.5微米,航行一百海里后可能就是5厘米的偏差。在战场上,这个偏差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终于明白,张飞对精度的苛求背后,是对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
当所有推进电机安装完成后,接下来是最关键的环节:系统集成。
启动初级调试。张飞坐在控制台前,双手在键盘上快速操作。
屏幕上开始滚动着大量数据。张飞的眼睛紧紧盯着每一个参数变化,手指时不时调整一些设置。
电池组输出稳定。
推进电机响应正常。
控制系统运行流畅。
每一项测试结果都让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当最后一个子系统通过测试时,控制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现在进行全系统联动测试。张飞的声音依然平静。
这是最关键的测试。所有子系统必须协同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
张飞轻轻按下启动按钮。整个船坞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等待着。
起初什么声音都没有,然后是一阵几乎无法察觉的低频振动。监控屏幕上,所有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缓慢波动。
百分之一功率。张飞缓缓推着动力操纵杆。
舰体开始轻微震动,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震动很有规律,就像是一个巨人在平稳地呼吸。
百分之五功率。
现在可以听到推进器运转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异常柔和,完全不像传统推进器那种轰鸣。
百分之十功率。
号开始在水面上缓缓移动。它的动作如此平稳,仿佛不是在水面上航行,而是在冰面上滑行。
太神奇了!一位海军将领忍不住惊叹,这运行平稳度,比最先进的游艇还要好!
张飞继续增加功率。当功率达到百分之三十时,号已经能够在船坞内灵活转向。
注意观察尾流。张飞提醒道。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在百分之三十的功率下,舰尾的尾流依然很小,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水花。
这隐身效果...郑海涛部长激动地说,光是推进系统就已经实现了声学隐身!
张飞点点头:全电推进的优势就在于此。没有机械传动,没有内燃机爆震,自然就没有噪音。
当功率提升到百分之五十时,更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号开始在水面上做出各种复杂的机动动作,这些动作是传统舰艇根本无法实现的。
原地转向三百六十度!
横向平移!
急速倒退!
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平稳,仿佛这艘数千吨的军舰突然变成了一艘灵活的摩托艇。
这机动性...穆青山看着监控画面,声音有些颤抖,在狭窄水道作战时,这将带来压倒性优势!
张飞终于露出一丝微笑:这才刚刚开始。
他启动了最高功率测试。当功率达到百分之百时,号像离弦之箭般在船坞内疾驰,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航速已经超过四十节!测量员报告道,而且还在加速!
最终,在船坞有限的空间内,号达到了四十五节的惊人航速。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鱼雷的速度。
理论上最高可以达到六十节。张飞关闭了推进系统,不过在这个船坞里测试太危险了。
当号缓缓停靠在码头边时,船坞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刚刚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动力系统改造,完成。张飞在工程日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比原计划提前了六个小时。
海军将领们围着张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张总工,这套动力系统...郑海涛部长激动地问,能不能应用到其他舰艇上?
理论上可以。张飞调出技术资料,不过需要根据每艘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他开始详细解释动力系统的技术特点,从能量管理到热控制,从振动抑制到故障自愈。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技术水平。
最重要的是,张飞总结道,这套系统几乎不需要维护。传统动力系统需要定期更换润滑油、滤清器,需要专业机械师调试。而我们的系统,理论上可以连续运行十年不需要任何维护。
这句话让在场的海军后勤军官们都惊呆了。舰艇动力系统的维护一直是海军后勤保障的重点和难点,张飞的这个突破将彻底改变海军后勤保障的模式。
这将会节省多少维护费用啊!一位后勤军官喃喃自语。
张飞却提醒道:但是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更高了。他们需要理解这套系统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规程操作。
就在这时,林沐瑶带着检测团队完成了对动力系统的全面检查。
所有参数正常,她汇报说,系统运行稳定,完全达到设计指标。
张飞看了看时间:很好。接下来进行二十四小时持续运行测试。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按照惯例,新型动力系统应该先进行阶段性测试,逐步增加运行时间。
直接进行二十四小时测试,会不会太冒险了?安国邦担心地问。
张飞自信地说:如果连二十四小时都撑不住,那说明设计有问题。
在他的坚持下,持续运行测试立即开始。号的动力系统开始全功率运行,监控屏幕上各项数据平稳地跳动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动力系统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工作状态。当测试进行到第十二个小时时,甚至连最持怀疑态度的人都开始相信,这套系统确实如张飞所说的那样可靠。
温度控制完美。
振动水平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能量输出稳定。
每一项监测数据都在证明着这套动力系统的卓越性能。
当二十四小时测试结束时,船坞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套动力系统不仅顺利通过了测试,而且在测试过程中展现出的稳定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现在,张飞看着刚刚出炉的测试报告,我可以正式宣布,动力心脏移植手术,成功了。
他转向海军将领们:接下来,该给这艘舰披上隐身外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