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率领的船队驶离扬子县后,便顺着长江一路南下。
江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吹在甲板上,带来阵阵凉意。
作为淮南节度使,刘展多年来虽一直执掌水师。
却始终活跃在长江流域,从未踏出过外海。
此刻站在指挥战船的了望塔上,看着江面渐渐开阔。
远处的两岸从繁华的城镇变成连绵的青山,他的脸上满是新奇。
“将军,您看!那就是东海的方向!”
一名老兵指着前方水天相接之处,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
刘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江水的颜色渐渐变深。
从清澈的碧绿转为深邃的湛蓝,与天空连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江,哪里是海。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淡淡的咸腥味,这是他从未闻过的味道。
“吩咐下去,让船队放慢速度,注意探查周围情况。”
刘展沉声吩咐道,语气里带着几分谨慎。
虽然长安号战力强悍,但外海的情况远比长江复杂,海盗出没频繁,容不得半点大意。
将领连忙应道:“遵令!”
船队渐渐驶入东海,海面风平浪静,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
刘展站在甲板上,看着长安号庞大的身影在前方航行。
船尾的水轮转动,激起阵阵浪花。
他心里不禁感慨:“摄政王真是神通广大,竟能造出如此先进的战船!有了这样的战船,大唐的海防何愁不固?”
与此同时,安倍山在扬子县待了数日,又前往扬州附近巡查。
扬州作为江南的商业重镇,此刻正因金刚泥路的修建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街道上,工匠们正用混凝土铺设路面。
过往的商队络绎不绝,马车驶过新铺的路面,平稳无颠簸。
安倍山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看着窗外热闹的景象,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张郎中,这战船的建造进度,可不能怠慢啊!”
安倍山召见水部郎中张达先,语气郑重地说道。
张达先躬身应道:“王爷放心!江南造船厂已开足马力,第二艘战船的龙骨已经铺设完成,工匠们都是日夜赶工,定能按时交付!”
“那就好。”
安倍山点了点头,“战船是大唐水师的根基,不仅要快,更要保证质量。”
“每一处细节都要严格把关,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臣遵令!”
张达先连忙应道,心里暗自记下安倍山的嘱托。
巡查结束后,安倍山与史向明便启程返回长安。
一路疾驰,历经数日奔波,终于抵达这座熟悉的都城。
长安的街道依旧繁华,行人往来不绝,只是空气中多了几分深秋的凉意。
安倍山刚回到摄政王府,还未及歇息,就接到了一个噩耗。
老丞相陈希烈归天了。
陈希烈已是七旬高龄,近年来身体一直不大好。
此次突发恶疾,医治无效,于昨夜病逝。
安倍山心中不禁一阵唏嘘。
陈希烈虽已年迈,却始终恪尽职守,为大唐的稳定操劳半生。
次日清晨,早朝如期举行。
太极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众臣身着官服,依次站立,脸上都带着几分凝重。
安倍山坐在御座左侧的摄政王宝座上,目光扫过下方的群臣。
沉声道:“陈丞相病逝,朝堂之上缺一柱石。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新任宰相的人选。”
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宰相之位,位高权重,关乎大唐的国运兴衰,众臣都不敢掉以轻心。
吏部尚书王维率先出列,躬身说道:“王爷,陈丞相在世时,一直举荐户部尚书崔涣,崔尚书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且颇有治国之才,臣以为可担此重任。”
崔涣闻言,连忙出列推辞:“王尚书过誉了!崔某自问才疏学浅,难当宰相之职。”
“依臣之见,御史大夫李岘更为合适。李大夫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定能辅佐王爷治理朝政。”
李岘也出列说道:“崔尚书客气了!老夫以为,门下省侍郎裴冕更适合担任宰相。裴侍郎从政多年,经验丰富,深得民心。”
一时间,众臣纷纷举荐各自心中的人选,有的举荐朝中元老,有的举荐年轻才俊,争论不休。
安倍山坐在宝座上,静静听着众臣的争论,没有说话。
他心里清楚,宰相人选至关重要,不仅要有治国之才。
更要与自己同心同德,才能推动各项新政的实施。
“王爷,臣以为,苗晋卿苗尚书可担此任!”
袁晁出列说道:“苗尚书自任职以来,兢兢业业,在户部任上,为大唐的财政改革立下汗马功劳。”
“且苗尚书支持王爷的各项新政,无论是金刚泥路的修建,还是水师的建设,都全力配合,若由他担任宰相,定能与王爷同心协力,共兴大唐!”
苗晋卿闻言,连忙躬身说道:“袁大人谬赞!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宰相之位,实不敢当。”
安倍山看着苗晋卿,心里暗自思忖。
苗晋卿确实是合适的人选,他不仅有才干,而且识大体,顾大局,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支持自己的改革。
近年来,大唐的财政状况之所以能好转,苗晋卿功不可没。
“诸位。”
安倍山抬手示意众臣安静,“苗尚书为官清廉,才干出众,且深得民心,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以大唐的利益为重,支持各项新政的实施。”
“本王以为,苗晋卿可任宰相之职,不知诸位可有异议?”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众臣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说话。
苗晋卿的才干与品行,众人有目共睹,由他担任宰相,确实是众望所归。
“臣无异议!”
王维率先说道,随后,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臣无异议!”
“臣等附议!”
安倍山点了点头,沉声道:“既然诸位都无异议,那就定了!“
“即日起,苗晋卿升任宰相,总领朝政,辅佐本王治理大唐!”
苗晋卿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跪倒在地,叩首道:“臣苗晋卿,谢王爷信任!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毕生之力!”
“起来吧。”
安倍山示意他起身,“本王相信你,定不会辜负众臣的期望,更不会辜负大唐的百姓!”
“臣遵令!”
苗晋卿站起身,目光坚定,心中暗暗发誓。
定要不负安倍山的信任,紧跟摄政王的步伐,抱紧这条大粗腿。
早朝结束后,众臣陆续散去。
苗晋卿被安倍山留了下来,两人在偏殿内商议朝政。
“苗相,如今大唐正值多事之秋,内有基建工程待兴,外有海防需巩固。”
安倍山看着苗晋卿,语气郑重地说道,“你担任宰相后,首要之事便是稳定朝局,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各项新政顺利推进。”
苗晋卿躬身应道:“王爷放心!臣已记下。”
“如今金刚泥路的修建正在各地展开,资金与人力都需妥善调配;水师的建设也不能放松,长安号已前往广州港,后续的战船建造还需加快进度。”
“此外,江南的商业发展势头良好,需进一步规范市场,促进贸易流通。”
安倍山点了点头,“你考虑得很周全。这些事情,就交给你去处理。”
“若有需要本王出面协调的,尽管开口。”
“臣遵令!”
苗晋卿应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着手处理这些事务。
秋日的阳光透过偏殿的窗户,洒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
安倍山看着苗晋卿忙碌的身影,心里不禁感慨:“有苗晋卿这样的能臣辅佐,大唐的未来,本王定会有更多时间出去放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