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那场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虽以萧景珩有理有据的陈词和周秉正等人的力挺暂告段落,元景帝亦明确表态支持“以工代赈”之策,然孙知远等人“劳民伤财”、“动机可疑”的攻讦之言,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涟漪却并未立刻消散,反而在朝堂内外悄然扩散,引来了更多持重守旧官员的疑虑与观望。新政推行,阻力重重,此乃常态。元景帝深谙平衡之道,亦知此策虽佳,然牵涉甚广,不可不慎。
退朝之后,元景帝并未急于颁下全面推行的明诏,而是独留几位心腹重臣于养心殿西暖阁,进行更深入的议处。阁内檀香袅袅,气氛凝重。
“今日朝堂之争,诸卿都看到了。”元景帝屏退左右,目光扫过在座的首辅赵崇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语气平淡中透着深思:“孙知远所言,虽有过激之处,然其指出的灾民体力、工程效率、钱粮耗费等风险,确也不容忽视。萧景珩之策,理念虽新,然终究未经实践检验。朕意…… 不宜即刻全面铺开。”
几位重臣相互交换眼色,皆知陛下所虑周全。首辅赵崇明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陛下圣虑深远。老臣以为,当此之际,可择一处灾情最重、然地域相对集中、易于管控之处,先行试点推行。若成效显着,再行推广;若有不逮,亦可及时调整,不致酿成大患。” 此乃老成持重之言,既不否定新策,又控制了风险。
工部尚书亦附和道:“首辅大人所言极是。京畿受灾,以南部永清、固安两县交界处的三角淀区域最为严重,堤防溃决多处,灾民聚集亦多。且该处地势低洼,水道相对独立,便于工程统筹。可于此地划设‘工赈试验区’,先行尝试。”
元景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左都御史会意,沉声道:“试点之举,确为稳妥。然监理必须加强。臣建议,除按例派遣御史随行监理钱粮工事外,献策之人,亦当亲赴一线,协同督办。如此,既可使其方案得以忠实执行,亦可验其成色,明其责任。” 此言看似公允,实则将萧景珩推向了风口浪尖**——成,则其功;败,则其过。
元景帝眼中精光一闪,显然对此议颇为心动。他需要亲眼看看,这个屡屡给他带来惊喜的年轻人,是否真有化理念为现实的实干之才。
“众卿所言,甚合朕意。”元景帝最终拍板,“便依此议。着即在永清、固安交界之三角淀区域,设‘工赈试行区’,由工部郎中主事,户部协拨钱粮,都察院遣御史监理。”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另旨:翰林院侍讲萧景珩,献策有功,熟知章程,特命其以‘协理工赈事宜’之名,前往试行区,协同工部官员,实地督办工程,体察民情,随时奏报!”
这道旨意,巧妙而意味深长。既未给萧景珩正式的钦差头衔或具体官职,避免了过度刺激反对派;又赋予其实质性的参与和监督权责,使其无法置身事外。恩威并施,考验与机遇并存。
旨意传出,朝野反应各异。周秉正等支持者为之振奋,认为这是陛下给萧景珩施展才华的宝贵机会;孙知远、吴谦等人则暗中冷笑,认为将此“烫手山芋”丢给萧景珩亲办,正可等着看他出错、身败名裂;更多官员则持观望态度,欲看这年轻侍讲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
萧景珩接旨之时,神色平静如常,心中却波澜涌动。他深知此去责任重大,凶险暗藏。灾区环境艰苦复杂,工赈事宜千头万绪,更有无数双眼睛在暗中盯着,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然,这亦是将理念付诸实践、证明自身价值的绝佳平台,更是深入民间、了解国情、积累政绩的必经之路。
他毫无犹豫,恭敬领旨,朗声道:“臣萧景珩,领旨谢恩!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接下旨意,萧景珩即刻着手准备。他闭门谢客,将那份《陈京畿水患赈济事宜疏》反复研读推敲,结合所能查到的三角淀地区的地理水文资料,细化各项预案。同时,他秘密召见萧安与陈启,周密安排:书局与茶庄事务交由可靠之人打理,谨守本分;命萧安挑选数名精明干练、略通武艺的可靠家人随行,以备不时之需;又让陈启利用商行渠道,暗中了解灾区实际情况、地方官吏风评,做到心中有数。
三日后,一切准备就绪。清晨,天色微明,京师朝阳门外,一支轻车简从的队伍已然集结。除萧景珩及其随从外,尚有工部指派的一名员外郎、两名主事,以及都察院的一位年轻御史。众人相见,礼节性地寒暄几句,气氛却略显微妙。工部官员神色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倨傲与审视,显然对这位“空降”的翰林协理并不十分买账;御史则面色严肃,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萧景珩并不在意,他身着寻常的青布直裰,未着官服,更显干练。他环视众人,拱手道:“有劳诸位同行。此次试行,关系重大,还望我等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启程吧。” 语气平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车辚辚,马萧萧。一行人离开京师的繁华与喧嚣,向着南方那片被洪水肆虐的土地迤逦而行。官道两旁,初时尚见田舍井然,越往南行,景象愈发凄凉:大片农田被淹,淤泥堆积,房屋倾颓,随处可见面黄肌瘦、拖家带口的灾民,哀鸿遍野,满目疮痍。
萧景珩坐于车中,眉头紧锁,透过车窗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沉甸甸的。书本上的策略,面对如此真切的人间苦难,方知责任之重。他握紧了袖中那块温润的玉佩,仿佛能从中汲取一丝力量与决心。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此去三角淀,不仅是落实“以工代赈”的试验田,更是他踏入帝国政治漩涡中心后,第一次独立面对复杂局面的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