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傅氏集团与何家金融团队在资本市场上艰难构筑防线、与看不见的做空资金激烈搏杀之时,另一条战线上的攻击,以更加阴险和广泛的方式,骤然爆发。金融的暗战尚在专业领域的棋盘上进行,而舆论的武器,则直接瞄准了公众的认知与市场的信心。
清晨,当大多数投资者刚刚打开电脑或手机,准备开始新一天的交易时,数家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正对傅氏集团及其新任董事长的重磅负面报道。
《华尔街视角》的标题最为耸人听闻:“傅氏集团:巨轮驶向冰山?深陷现金流泥潭与领导力危机”。文章引述“匿名内部人士”消息,详细“揭露”了傅氏因近期激进扩张和内部清理导致的“严重资金紧张”,甚至暗示其部分短期债务“存在违约风险”。更恶毒的是,文章用大量篇幅质疑何紫妍的资历,称其“年仅二十三岁,缺乏大型企业管理经验,仅凭家族背景仓促上位”,并隐晦地将傅氏近期的股价波动归咎于她的“领导不力”和“战略混乱”。
《金融时报》亚洲版则刊发了一篇看似客观、实则暗藏杀机的分析文章:“豪门千金执掌商业帝国:傅氏集团的华丽冒险?”文章以何紫妍的传奇身世为切入点,却巧妙地将焦点引向对其商业能力的质疑,反复强调其“职业生涯短暂”、“未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考验”,并援引某些“观察家”的观点,认为傅氏在何紫妍领导下进行的业务调整“过于理想化,脱离市场实际”。
与此同时,多家有影响力的网络财经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的“财经大V”也开始集中发力。各种经过剪辑、断章取义的何紫妍公开讲话视频片段被广泛传播,配以极具误导性的标题,如“傅氏女董事长语焉不详,疑似对集团财务状况缺乏了解”;一些凭空捏造的“内部邮件截图”、“员工爆料”也开始在网络上发酵,内容无外乎是描绘傅氏内部“人心惶惶”、“高管对年轻董事长缺乏信心”等场景。
这些报道和言论,如同经过精心调配的毒药,迅速通过现代传媒渠道扩散开来。它们避开了艰深的财务数据,直接诉诸于最直观、也最容易引发共鸣的议题——领导者的年龄与经验、企业的资金状况、以及内部的人心向背。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原本就因为股价异常波动而神经紧绷的普通投资者,在看到这些来自“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后,恐慌情绪被迅速放大。交易盘面上,刚刚被巨量买盘稍稍稳住的股价,再次遭到了更大规模的恐慌性抛售的冲击,卖盘如潮水般涌出,买盘防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傅氏集团的股吧、投资者论坛里,充斥着悲观、质疑甚至辱骂的言论。
“完了完了,连外媒都这么说,傅氏是不是真的要出大事了?”
“这么年轻的女人当董事长,果然不靠谱!”
“赶紧跑吧,再不跑裤衩都要赔掉了!”
集团内部的员工,虽然大部分仍坚守岗位,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舆论的影响。茶水间、走廊里,窃窃私语声多了起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一些原本就对何紫妍快速上位心存疑虑的中层,此刻更是眼神闪烁。
董事长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傅天融看着屏幕上那些恶意满满的报道和急速下跌的股价曲线,脸色铁青,拳头紧握:“无耻!完全是捏造!他们这是要把傅氏往死里整!”
何紫妍站在窗前,背影依旧挺拔,但紧抿的唇线和微微起伏的肩线,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她看着楼下街道上依旧川流不息的车流,仿佛能听到远方资本市场里因这些不实言论而引发的恐慌踩踏声。
舆论的武器,杀人不见血,却足以在短时间内摧毁辛苦建立起来的市场信心和企业声誉。
“慌什么。”何紫妍转过身,声音冷冽,如同碎冰相撞,“他们出招了,我们接着就是。”
她的眼神锐利,没有丝毫退缩。她早就预料到,对手绝不会仅仅满足于金融市场的狙击。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多维度的。
“立刻启动紧急公关预案!”她对着待命的林助理和公关部负责人下达指令,“第一,以集团官方名义,发布最严厉的声明,驳斥所有不实报道,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第二,联系所有与我们关系良好的国内主流媒体和有公信力的财经评论员,发布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冲负面影响!第三,准备一场面向所有员工的全员网络大会,我亲自讲话,稳定军心!”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傅天融:“天融,你以总裁身份,立刻与几家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和长期合作伙伴进行紧急沟通,向他们提供我们最真实的财务数据,亲自澄清谣言,确保核心圈层的信息!”
“明白!”傅天融立刻应道,操控轮椅转身就去安排。
何紫妍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那片被舆论阴云笼罩的天空,眼神冰冷而坚定。
金融的暗战尚未平息,舆论的攻防战又已打响。这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的战争。但她知道,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不能乱。真相和实力,是击碎谣言最有力的武器。她必须,也必将带领傅氏,打赢这场信心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