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刚送完司徒美堂,就见妻子李依芳抱着孩子走了过来,轻声问:“司徒先生走了?”
“嗯,”陈阳点点头,伸手帮她理了理耳边的碎发,简单把司徒美堂来要药、自己捐钱捐药的事说了一遍。
李依芳听完,抱着孩子的手紧了紧,轻声感叹:“唉,不管什么时候,受苦的总是底层的普通人。”
陈阳怕她心情沉重,连忙转移话题:“行了,不说这些了。”说着,他从李依芳怀里接过孩子——那是他们一周岁多的女儿,小名叫萌萌。他轻轻捏了捏女儿的脸蛋,笑着问:“萌萌,有没有想爹地啊?”
萌萌眨着圆溜溜的眼睛,奶声奶气地说:“想。”
“那爹地带你吃好吃的去。”陈阳抱着萌萌,跟着李依芳往餐厅走。
此时餐厅的餐桌旁已经坐了人:岳母素珍、李石清的母亲(陈阳跟着叫“奶奶”),还有一位张老爹。黄明舒、黄景行、黄知夏、艾米、雅莉一众人正等着他们,见陈阳进来,都笑着打招呼。
刚坐下没两分钟,门外就传来了脚步声,李石清回来了。陈阳连忙起身:“爸,您回来得正好,我们还没开动呢。”
李石清笑着脱下外套,在空位上坐下:“今天厂里事少,就提前回来了。”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萌萌坐在儿童椅上,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餐厅里满是温馨的生活气。
饭后,陈阳跟着李石清往书房走,刚关上门,就直接开口:“爸,最近厂里的事得辛苦您多盯着,接下来一段时间,我要去忙点别的事,可能顾不上这边。”
李石清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没问具体是什么事,只反复叮嘱:“你自己在外头一定要注意安全,别逞能。家里还有萌萌、依芳等着呢,凡事多想想她们。”
陈阳心里一暖,点头应下:“您放心,我心里有数,会照顾好自己。”
接下来的几天,陈阳没再去药厂,而是悄悄联系了几家军火商,在一处隐蔽的基地里,敲定了大批军火的交易。等到深夜,确认四周无人后,他才将所有军火尽数收进空间。
陈阳回到国内,凭着司徒美堂的介绍信,顺利找到前线的几支部队,将空间里的军火尽数捐献出去。交接完军火,他没多停留,去了太行山送物资,然后来到了豫省——沿途看到不少流离失所的孩子,心里不是滋味,最后索性收养了十几个孤儿。
等把孩子们安顿妥当,陈阳带着他们一路赶到广州,找了艘前往美国纽约的客轮。登船那天,孩子们紧紧牵着他的手,虽然眼里还有对陌生环境的怯意,但看着陈阳的眼神里满是依赖。陈阳摸了摸最瘦小的那个孩子的头,轻声说:“别怕,到了纽约,咱们就有家了。”
一路风尘仆仆,陈阳带着十几个孩子刚踏进家门,客厅里的人都愣住了——岳母素贞、奶奶、张老爹,还有抱着萌萌的李依芳,目光都落在孩子们身上。
“阿阳,这是……”李依芳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疑惑。
陈阳揉了揉萌萌的头发,笑着解释:“这些都是我在国内收养的孩子,路上没了家人,怪可怜的。以后就让他们住家里,和萌萌做个伴,也多些兄弟姐妹。”
几人一听,瞬间明白了,素贞连忙上前,拉过一个瘦小的孩子,心疼地说:“快进来,一路肯定累坏了,先洗漱收拾下。”奶奶和张老爹也跟着忙活起来,有的去端水,有的去拿毛巾。
陈阳见状,转身回了自己房间,从空间里拿出十几套早就准备好的衣服,抱出来分给孩子们:“来,都换上干净衣服,等会儿还有好吃的。”孩子们怯生生地接过衣服,在大人们的帮忙下,很快都换上了合身的新衣裳,原本拘谨的模样也放松了些。
接下来的几年,陈阳没再单独回国,而是每年通过司徒美堂,往国内捐助大批物资和药品等,只要前线和灾区需要,他都会尽力协调。
家里的十几个孩子也慢慢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陈阳一一送他们去了纽约的学校,还特意请了家教,让他们既能学西方知识,也不落下中文。期间,李依芳又给陈阳生了个儿子,凑齐了一儿一女。孩子满月后,陈阳跟李一芳商量:“咱们有萌萌、儿子,还有家里这么多孩子,够热闹了,以后就不再要孩子了。”
这话传到岳父岳母耳里,两人起初很不理解,素贞忍不住问:“多生几个不好吗?家里人丁越旺越好啊。”陈阳耐心解释:“爸,妈,您看家里这些收养的孩子,我待他们和亲生的没两样,以后养老也不愁。再说,咱们家现在这么多人,早就算家庭兴旺了,何必再让依芳辛苦?”
李石清琢磨了几天,先想通了:“你说得对,孩子不在多,在教得好。”素贞看着家里孩子们围在一起打闹的模样,也慢慢松了口:“也是,这么多孩子热热闹闹的,挺好。”
从此,一家人没再提过生娃的事,日子就这么热热闹闹、稳稳当当地过了下去。
1945年年初,陈阳独自出发,先去岛国全面搜刮一番,接着转道西伯利亚、南非几国,又去了博茨瓦纳,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收了不少矿产。每到一处,他都将大量矿产收进空间,最后才带着满满收获返回纽约家里。
随后几年,陈阳不再关注国内事务,也停下了相关捐助,把精力全放在全球生意布局上。他盯着美国那些未来有潜力的公司,要么收购股份,要么大量囤积股票——像可口可乐这类后来的巨头企业,他早早就入手了不少份额。毕竟家里孩子多,他想多攒些家业,将来也好让每个孩子都有依靠。
艾米、莉娅和陈清禾毕业后,陈阳没再多犹豫,直接将自己一手创办的投资公司及相关产业,尽数交给四人打理。他只偶尔在他们遇到棘手决策时提点几句,其余时间都放心让他们放手去做,看着几个年轻人在商场上慢慢独当一面。
1950年初,陈阳开始着手安排——从早年收养的孩子里,挑出三个已毕业长大的,分别是两男一女,男孩叫陈宇、陈坤,女孩叫陈曦,让他们去往港岛,负责在当地布局医药厂,将这块业务全权交给三人打理。
1951年,半岛战事爆发,前线对物资和药品的需求激增。陈阳得知消息后,立刻联系上在港岛的陈宇、陈坤和陈曦,让三人将此前囤积的各类物资与药品清点整理,全数捐往内地,以解前线燃眉之急。三人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协调运输渠道,确保物资能尽快送达。
接下来几年,陈阳收养的十几个孩子陆续毕业,有人成了律师,有人穿上白大褂当医生,还有人一头扎进科研领域,或是跟着家族生意学经营,陈阳都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能力,一一为他们安排好了方向。
其中,他挑出沉稳细心的陈谨,让其牵头接手医药集团的核心业务,又搭配擅长管理的陈默、精通市场的陈瑶,三人一起打理已发展壮大的医药产业,形成稳固的管理团队。
安排妥这些后,陈阳找了个饭后闲聊的机会,劝岳父李石清:“爸,您跟着忙活医药厂十几年,早就该歇歇了。现在孩子们都能顶上来,您就安心退休,平日里逗逗孩子、养养花,享享清福多好。”李石清看着孩子们独当一面的模样,也没再多坚持,笑着点头应下了。
黄明舒、黄景行、黄知夏兄妹三人从学校毕业后,陈阳便将欧洲片区的家族产业交给了他们。出发前,他特意找三人聊了一次,既交代了当地市场的核心资源和注意事项,也放手让他们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兄妹三人带着嘱托远赴欧洲,很快便接手了当地的业务,开始稳步推进家族产业在欧洲的拓展。
陈萌萌和陈景耀毕业后,没像其他孩子那样接手家族生意——陈萌萌一心痴迷艺术,对商场毫无兴趣;陈景耀更出格,放着家业不管,非要去当演员。
陈阳得知陈景耀的决定时,气得差点动手抽他,还好李依芳及时拦在中间:“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事,何必逼他?”陈阳冷静下来,终究还是依了他们——给陈萌萌出资办了间艺术馆,让她专心创作;也没再阻拦陈景耀,只叮嘱他在外要踏实做事。
后来的年月里,陈阳没再折腾新的布局,多数时候陪着李依芳在家看看孩子、打理花园,偶尔去各个孩子负责的产业转一圈,只当散心。家里的孩子们不管是从商、做学问还是搞艺术,都过得安稳踏实,逢年过节全聚在庄园里,热热闹闹的满是烟火气。陈阳看着一大家子人,再想起早年的奔波,只觉得这样平平静静的日子,就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