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 “墨香斋” 实验室,窗台上的文竹又抽出了新叶。沈墨心刚推开窗,就看见社区的张阿姨抱着一摞报纸走来,每一份报纸的头版都印着故宫 “古画新生” 特展的照片 ——《秋江待渡图》的展柜前挤满观众,江寻和她在分享会上演示朱砂画水波纹的画面,被定格在最显眼的位置。
“你看这篇报道,” 张阿姨把报纸递过来,标题是《传统与科技对话:“未来遗产” 让古画活起来》,“记者还提到咱们社区的孩子们,说他们画的小鸭子是‘传承里的童心’,多好啊!”
沈墨心翻着报纸,指尖停在观众留言版的摘录上:“‘第一次知道修复古画要劈比头发细的竹丝,第一次看见 AI 能还原八百年前的笔触 —— 原来传统不是老古董,是能跟着我们长大的朋友’。” 她抬头看向画案,七叔的《古画修复手记》正摊在 “敦煌壁画修复设想” 那一页,旁边放着敦煌研究院刚寄来的合作函,封皮印着飞天的暗纹。
“敦煌那边说,想让我们下个月去考察莫高窟第 257 窟的《九色鹿经图》,” 江寻拿着平板走进来,屏幕上是《九色鹿经图》的残损扫描图,“壁画的左下角缺了半只鹿蹄,颜料层还有剥落,他们希望我们用 AI 先模拟补全方案,再用传统技法修复。”
陈阿公这时拄着拐杖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他连夜劈好的竹丝:“听说要修敦煌壁画,我提前准备了细竹丝 —— 壁画的泥层薄,得用最软的竹丝补,不然会伤了原画。” 他把竹丝放在画案上,一缕缕细如发丝,在晨光里泛着透明的光,“我还跟荣宝斋的老伙计要了点清代的麻纸,泡软了能混在竹丝里,跟壁画的泥层更贴合。”
周老也随后赶到,漆盒里装着为敦煌壁画准备的矿物颜料:“这是石绿和石青,按唐代《历代名画记》的配方调的,跟《九色鹿经图》的颜料成分能对上。你们看,这石绿里加了一点雌黄,画出来的鹿身会带点暖光,跟壁画的底色更配。”
实验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年轻的学徒跟着陈阿公学劈竹丝,周老教大家调唐代颜料,江寻则对着平板调试 AI 补全参数 —— 屏幕上,《九色鹿经图》的残损处慢慢浮现出鹿蹄的轮廓,AI 根据壁画的笔触走向,自动生成了细腻的线条,连鹿蹄上的绒毛都模拟得栩栩如生。
“AI 能识别出壁画的颜料层厚度吗?” 沈墨心凑过来问,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着鹿蹄的位置,“要是补的颜料比原画厚,时间长了会开裂。”
“已经加了颜料层分析功能,” 江寻调整着参数,“你看这里,AI 会根据扫描到的颜料层数据,计算出补色的厚度,误差能控制在 0.05 毫米以内,比传统方法更精准。”
陈阿公凑过来看屏幕,笑着点头:“好啊,有了这个,我们修复的时候就不用反复刮掉重画了。不过啊,” 他拍了拍江寻的肩,“AI 能算厚度,却算不出‘气’—— 你看这九色鹿的眼睛,得用淡墨点瞳孔,再留一点高光,这样鹿才像活的,这点还得靠手画,靠心悟。”
江寻点点头,拿出一张宣纸,按陈阿公说的,用淡墨点出鹿眼的瞳孔,再用清水晕开一点高光 —— 瞬间,纸上的小鹿仿佛有了神采,像要从纸上跳下来。“您说得对,技术是工具,真正的传承还得靠手和心。”
正忙着,陆明轩牵着苏琳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敦煌研究院还寄了这个,是《九色鹿经图》的复制品,让我们先熟悉壁画的笔触。” 他打开木盒,展开复制品,九色鹿的身形舒展,鹿身的石绿色带着唐代特有的温润,“我跟文物局申请好了,下个月带苏琳一起去敦煌,顺便考察当地的颜料矿,看看能不能找到跟唐代一样的石绿。”
苏琳摸着复制品上的鹿身,眼里满是期待:“我查了资料,莫高窟的壁画里,《九色鹿经图》的颜料保存得最完整,能亲眼看到真迹,还能参与修复,真好。”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画纸,上面是她画的九色鹿,鹿蹄旁加了一朵小小的野花,“我想把这个画进修复方案里,就像孩子们给渡船加小鸭子一样,让壁画多一点当下的温度。”
周晓桐这时抱着一个木盒走进来,里面是七叔生前收藏的敦煌壁画拓片:“这些拓片是我爸年轻时去敦煌拍的,上面还有他写的笔记,说‘敦煌壁画的美,在色彩,更在故事 —— 九色鹿救了人,人却背叛了它,可鹿还是愿意相信善良’。” 她把拓片摊在画案上,笔记的字迹里带着对壁画的敬畏,“我爸还说,要是有机会,想给《九色鹿经图》补全缺的鹿蹄,现在你们要去修了,也算圆了他的心愿。”
沈墨心拿起拓片,指尖划过七叔的笔记:“我们会把这些拓片带去敦煌,修复的时候放在旁边,就像七叔在跟我们一起修一样。”
中午的时候,社区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进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画纸 —— 有的画了九色鹿,有的画了飞天,还有的画了敦煌的沙丘。“沈老师,江老师,我们想跟你们一起去敦煌!” 那个会调赭石色的小女孩举着画,“我画的九色鹿带了铃铛,这样它跑的时候会有声音,就不怕孤单了!”
沈墨心笑着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等你们再长大一点,我们就带你们去敦煌,好不好?现在我们可以把你们的画印成明信片,带去给敦煌的修复师看,让他们知道,有一群小朋友在等着看修复好的《九色鹿经图》。”
孩子们齐声答应,围着画案开始画新的明信片,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像一场温柔的合奏。张阿姨端来刚熬好的绿豆汤,分给大家:“你们忙着筹备实验室的开幕展,又要准备去敦煌,可得注意身体。社区的阿姨们商量好了,开幕展那天我们来帮忙布置,再做些点心招待参观者,让大家都知道咱们‘墨香斋’的温暖。”
傍晚的时候,大家围坐在画案旁,讨论实验室开幕展的方案。江寻指着平板上的布局图:“这里放《秋江待渡图》的复制品和修复工具,这里设互动区,让参观者体验劈竹丝、调颜料,那边放孩子们的画和观众留言,让大家知道传承是所有人的事。”
“还要把七叔的拓片和手记放进去,” 周晓桐补充道,“让大家知道,‘未来遗产’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初心。”
“敦煌的《九色鹿经图》扫描图也可以放上去,” 苏琳说,“让大家看看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让更多人期待古画的新生。”
夕阳透过窗户,落在画案上,给拓片、手记、颜料盒镀上一层暖光。陈阿公握着年轻学徒的手,教他在宣纸上画九色鹿的轮廓;周老在调试石绿的浓度,颜料在瓷碟里泛着温润的光;孩子们的明信片挂满了墙,五颜六色的画里藏着最纯粹的热爱;陆明轩和苏琳并肩看着敦煌的照片,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沈墨心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想起父亲生前说的话:“传承就像织锦,每个人都织上自己的一针,最后才能织出最美的图案。” 现在,他们每个人都在织这张 “未来遗产” 的锦 —— 老工匠织手艺,年轻人织技术,孩子们织童心,普通人织温暖。
“开幕展那天,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 江寻握着沈墨心的手,声音里满是坚定,“‘未来遗产’不是一个实验室的名字,是一种信念 —— 相信传统能活在当下,相信所有人都能成为传承的一部分。”
沈墨心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 “未来遗产” 木牌上。木牌在夕阳里泛着暖光,旁边挂着孩子们画的九色鹿明信片,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实验室的每个角落。她知道,开幕展不只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邀请 —— 邀请更多人走进传承,邀请更多人一起,把传统的美,织进未来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