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阿图部落被控制后,剩余这六千余妇孺老人,公孙衍并未下令斩杀。
一路之上,他们已斩杀过四千多的乌人百姓,这些杀戮也早已冲淡了他们的煞气与仇恨。
再加上今夜这些两度易手的无辜妇女,公孙衍终于还是心软了。并未下达屠杀的命令。
要不是此地离边境过远,公孙衍真想把这些乌人百姓带回天曌,一部分人可以归化,为曌国养马,其余的皆可充当曌国的劳力。
天曌早在百余年前,便下达了归化乌人的政令,目的一是为了分化草原,吸引乌人百姓来曌,预想将来成为一种温水煮青蛙,釜底抽薪之效。
二来也是想用乌人来为曌国养马,或者干脆充当骑兵。
直到今日,归化乌人的效果并不理想,天曌目前所有的归化乌人不超过八百人。
起初,朝廷为了吸引乌人来投,主动从一些俘虏中招募,并无偿分配给这些乌人一定的土地用来放牧。
但这些俘虏,皆是手上沾满曌人百姓鲜血的乌人骑兵。
戾气难除,在当地蛮横跋扈。
且当地百姓对这种侵略者异常仇视、鄙夷。
故此,经常发生归化乌人与曌人百姓的斗殴事件,甚至闹出了一些人命。
后来,竟有不少俘虏假意投降,自愿成为归化乌人,待有机会后,便趁机卷着官府的安家银逃跑,返回草原。
故此,归化乌人一事几度差点被朝廷废除。
后来,到了穆宗一朝,政策进行了很大的调整,这才逐渐稳定了这项制度。
那就是归化乌人一事,不再从乌人的战士、俘虏中征募,包括乌人的大小酋长、贵族,一律不在征募范围内。若是俘虏的乌人战士,要么斩首,要么发配作苦役,永生不得翻身。
而征募范围的选择性变的更小,也就是小部落中的牧民、商人、奴隶、失地的牧民,也就是最下层的乌人百姓。
这样便大大减弱了曌人百姓与归化乌人之间的矛盾与仇恨。虽然一些冲突事件依然会发生,但已经成为个别现象。
草原内部,大小战争不断,故此,有一些实在活不下去的弱势乌人冒死穿越茫茫草原,来到天曌来投,成为归化乌人。比如文莺麾下的阿图鲁,就是属于这类情况。
且到了后来,虽然归化乌人会被朝廷赐予一定的土地,但必须学曌语,说曌话,也允许与曌人通婚,但只能选择奴籍、工匠、商贾这类曌人。哪怕是农民,都不允与其通婚。
一般归化乌人是为天曌养马的,也有一些在军中充任军职。且专门有县衙定期监视,且归化乌人,在官方,只许当兵,职不许超过都尉,文官更是不许触碰。
直到第三代,便可脱去归化乌人的帽子,入曌籍,享受曌人百姓一样的待遇。
而乌都斯,对于前往天曌投奔的牧民十分痛恨,许多前去投奔的牧民都被半路截杀。
故此,天曌的归化乌人还是如此稀少。釜底抽薪的设想并未得到预想的作用。
但还是为草原制造了一些小动荡,乌人高超的马术与养马之道,为西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公孙衍无奈之下,亦只能按下这个想法,将这些手无寸铁的乌人老弱集中看押起来,安置在部落中部,令士卒用各式围栏、鹿角围了起来,并未扬起屠刀。
随后,公孙衍命人找出了这座部落中所有的曌人百姓,这些皆是以往被掳去的曌人百姓。
一共有二百多人,无一老人幼童,其中精壮七十六人,其余皆为女子。
最小的女子十二岁,最大的三十六岁。
这些曌人百姓怯生生地被带到公孙衍面前,以为又要易手他人。曌人奴隶在草原上,可是令乌人十分垂涎,尤其是曌人娇小白嫩的女子。
“尔等无须惊慌,本将是曌人,这些将士,皆为光州骑兵。”公孙衍忽然开口道。
那些百姓听到说话之人竟说着一口流利的曌语,不禁惊愕连连。
一阵骚动,百姓们还是不太相信。公孙衍脱去了头上的乌人皮帽,百姓一看,曌人的发饰!公孙衍又递给周围亲兵几个眼神,亲兵们亦跟着纷纷摘去皮帽。
百姓们这才相信,大惊失色,他们做梦都没想到,已经沦为绝对的苦力、乌人玩物的自己,竟然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本国的军人出现在乌人草原上!
这些百姓终于忍耐不住多年来的屈辱,纷纷跪地,放声大哭起来。
好在,那些乌人百姓已经被隔离在部落中部,并未听到公孙衍暴露身份的曌语。虽然远远听到了这些曌人百姓的哭声,也没觉得有什么异常,曌人百姓啼哭是经常之事。
公孙衍花了近半个时辰的时间,才安抚住了这些曌人百姓,这些百姓给公孙衍不知磕了多少个头,才止住了哭泣。
公孙衍答应这些曌人,带他们回家,百姓中再次爆发了一阵磕头的浪潮,公孙衍羞红了脸,只能再次安抚。
经过和这些曌人百姓交流,曌人百姓也知道了公孙衍此番奇袭草原之事,也知道想要活命,必须快速逃回天曌,等图赫尔和乌人大汗反应过来,便绝无偷生的机会。